舞蹈形体训练的方法.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268464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舞蹈形体训练的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舞蹈形体训练的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舞蹈形体训练的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舞蹈形体训练的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舞蹈形体训练的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舞蹈形体训练的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舞蹈形体训练的方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舞蹈形体训练的方法舞蹈形体训练的方法舞蹈形体训练的方法老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学生通过学习应充分理解自己的肢体各个部位,每块肌肉,甚至每个关节运动所产生的外形变化,并在每种变化中赋予相应的呼吸、力量。然后老师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渐渐唤起学生的内在意识,激发他们内心的想象,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每个训练动作的过程,体会动作的力量、呼吸以及控制与延伸,让无意识变成有意识,让被动变为自发,从而灵敏支配自己的肢体,自如地表现舞蹈内涵。在形体训练过程中,有些内容是通过老师事先选择素材,精心加以整理和编排后传授给学生,从而形成舞蹈技能的积累,如舞步、组合等;有些内容那么

2、需要靠老师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自己去感知和体会,如气息、力量、控制等较为抽象的元素练习等。当然,这些较为抽象的内在性的元素是外化动作技能技巧的根本保证。因此,想要让形体训练或者根本功训练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切忌急功近利,在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运动规律时,就盲目地教授动作,从而防止形式化的模拟而缺乏内涵舞动。所以,在进展形体训练或者根本功训练之前,老师有必要进展这种“练身”训练,使学生能有目的、有根据、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形体。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形体训练的方法。1.气息训练。人有正常的呼吸节律,比方说话有句读停顿,唱歌有换气。声音是由气息控制,舞蹈的呼吸也同样受肢体

3、语言的支配。在形体训练时,当学生明确了气息的要求,就会有利于他们改变为动作而动作,为模拟而模拟的被动现象。通常,气息控制的长短直接影响着动作的力,它是动作力量产生的预备。当然,气息也作用着肢体动作的过程,会直接影响着舞蹈风格的表现。如:汉族的胶州秧歌,“快起慢推”“小提大放”的动作形成了坚韧、舒展、利落的风格特征。这时气息的形式、时机、节奏等就要求学生随着舞蹈肢体动作随之调节。可以说,气息过程与动作表现过程是时刻联络在一起的。如何运用气息控制,掌握呼吸与动作的调节规律,自然唤起动作的主动意识,赋予动作生命力呢?笔者认为,学生在训练时,当手臂上举时,要自然吸气,不动时,保持气息;下落时,自然吐气

4、;动作快,气息变化快,动作慢,气息要控制长,力量有延续。有了呼吸,动作就有了生命力,有了生命力,动作才会有美感。理论证明,这种唤起自我意识的训练结果要比单纯模拟老师学习动作有内涵得多。2.意念训练。意念就是人的大脑发出的指令。运用意念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知自己身体各部位活动后所产生的力的效果,是进展关节与肢体的灵敏度训练以及肌肉控制力量的根底。在训练中,全身各部位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就是要学生充分感知自己身体运动的规律和运动与力的关系。一方面增加常用关节训练,如腰、胯、腕、膝等关节的灵敏性与协调性训练;另一方面是开发学生一些不敏感的身体部位,如脊椎运动、肌肉的张弛练习、胸胛骨、肩胛骨、肋胛骨的运动

5、、力量的凝聚与传递练习等。教学就是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理解自己的肢体,并逐渐灵敏运用自己的肢体。一般来讲,手脚部位较为敏感,运动起来阻碍不大。但是身体中的有些部位,如背部、胯部甚至是某个部位的肌肉群就似乎不那么敏感了。而舞蹈恰恰离不开这些部位和肌肉的作用。如何展开训练呢?老师可指导学生将动作的运动放在身体其他的不敏感部位,如以一个小沙袋为运动,将它放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胯部、后背或者是侧腰上,然后大脑发出运动指令,让小沙袋跟随部位的运动而改变位置,从而渐渐体会到这些部位所产生的力的作用。当然,老师选择训练难易程度可根据学生的详细情况决定,但要在训练过程中交融动作的力量性、抒情性、展开性、控制性等因

6、素,全面开发学生的肢体运动才能。3.对抗训练。其目的就是要产生内在力。我们知道,任何肢体动作的发生都会有个作用力,有力的起点,而这种“力”“点”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就是对抗力。有了内在的对抗力的舞蹈动作,才会有生命力、爆发力、延伸力。比方,任何腾空而起的跳跃动作,在起跳的一瞬间,都会有一个向下的推地作用力,这个力的方向与腾空而起的作用力是相反的。再比方,古典芭蕾基训中的“蹲”,在“下蹲”到“直立”的过程就要始终贯穿着一种阻碍性的反向作用力,从而使“蹲”的动作过程充满了内涵。假如没有对抗力,那么这个“蹲”只能称作外型躯壳的变化而已。通常,对抗力保持的时间越长,那么动作的延伸幅度就越大,动作的内在爆发力就越明显。老师在训练时,可以经常让学生体会一下这种对抗力对肢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并且比拟一下对抗力的强弱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自己掌握控制肢体的才能,养成对动作对误的判断力。总之,老师在选择素材,编排训练内容时,要综合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从而在形体训练时就逐渐纠正学生的缺乏。当然,有时学生所产生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范畴,还可能包括学生的自信心、兴趣等心理因素。作为老师,还必须从心理、生理、技术等多方面地引导和指导学生。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