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型多囊肾家系PKHD1基因的突变分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24403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儿型多囊肾家系PKHD1基因的突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婴儿型多囊肾家系PKHD1基因的突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婴儿型多囊肾家系PKHD1基因的突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婴儿型多囊肾家系PKHD1基因的突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婴儿型多囊肾家系PKHD1基因的突变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婴儿型多囊肾家系PKHD1基因的突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儿型多囊肾家系PKHD1基因的突变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婴儿型多囊肾家系PKHD1基因的突变分析郭小艳;王志红;廖娟;周春燕;王鸿;耿丹明;兰风华【摘要】目的对1个婴儿型多囊肾家系的致病基因PKHDI进行突变分析.方法 先证者母亲怀孕两次,胎儿均在围产期死亡,且两次胎儿彩超结果相似,符合多囊肾改 变提取先证者父母及其他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PKHD1基因编码区 并进行序列测定;找到突变后,对相应PCR产物进行酶切鉴定或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以证实突变.结果先证者家系成员序列分析表明,其父和祖母PKHD1基因第 59外显子存在杂合突变(C.9901G T),其母和外祖母PKHD1基因第53外显子存 在杂合的缺失突变(c.8317delG

2、)两个突变均导致mRNA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结 论发现两个新的PKHD1基因突变;若胎儿同时遗传了这两个突变,将导致婴儿型 多囊肾的发生.期刊名称】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 2012(004)004【总页数】6页(P227-232)【关键词】婴儿型多囊肾;PKHD1基因;基因突变;突变分析【作 者】 郭小艳;王志红;廖娟;周春燕;王鸿;耿丹明;兰风华【作者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临床遗传与实验 医学科,福建,福州350025;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临 床遗传与实验医学科,福建,福州350025;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南京

3、军区福 州总医院)临床遗传与实验医学科,福建,福州350025;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临床遗传与实验医学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 医院超声诊断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超声诊断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临床遗传与实验医学 科,福建,福州350025【正文语种】中 文常染色体隐性多囊性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 ARPKD )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肾肝疾病,典型者在婴儿期发病,因此,ARPKD通 常又被称为婴儿

4、型多囊肾病。其发病率为1:20000,人群携带者为1:701。 30%50%的患病胎儿因羊水过少导致肺发育不全而在围产期死亡,此期主要为 肾损害。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双肾收集管的非梗阻性梭形膨大,回声增强,呈陶 土样“Potter”羊水过少症。如果渡过新生儿期,则大约一半的患儿会进展至终末 期肾病2,3。部分患者在儿童期或成年后才发病,主要表现为肝损害(肝小叶间 导管的增生和扩张)和肝门纤维化(卡利综合症)等4。ARPKD的致病基因为多 囊肾和肝脏疾病 1 ( polycystic kidney and hepatic disease 1 , PKHD1 )。目前 报道的基因突变数达702个(

5、http:/ www.humgen.rwth-aachen.de )。我科接 诊了一个ARPKD家系,经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了 2个PKHD1基因新突变,这不仅 充实了突变数据库,也为该家系开展产前分子诊断奠定基础。1.1 病例资料先证者母亲(口2、图1)徐某,福州闽侯县人,31岁。2006年第一胎(皿3) 孕20周时因胎动异常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行彩超检查,发现胎儿肾脏发育异常, 即于孕24周行引产术。2007年第二胎(皿4 )孕20周在我院行产检,胎儿彩超 检查结果与前次相似,呈双肾肿大及弥漫性囊性改变,并于孕28周早产,生下一 死胎。临床诊断为婴儿型多囊肾。先证者父母均无多囊肾临床症状和体征,

6、祖父生 前30岁左右开始出现肾功能异常,肾功能检查提示有蛋白尿( + ) ,后发展至 尿毒症死亡,其他家庭成员无类似情况(图1)。1.2先证者父母PKHD1基因突变分析因先证者未留下任何标本,故从其父母及其他成员入手。应用碘化钾法提取先证者 父母全血基因组DNA,参考相关文献PCR引物和扩增条件5,6,分别扩增先证 者父母全血基因组DNA PKHD1基因(NG_008753 )最长开放阅读框编码区的 66个外显子。PCR总反应体积为25pL:4种dNTP各0.2 mmol/L、10xbuffer 2.5 p L、上下游引物各10 pmol、DNA模板100 ng、TaqDNA聚合酶2.5 U。

7、在PCR扩增仪(ABI, 2720 Thermal Cycler,美国)上完成扩增反应,条件如下: 94C预变性 5 min ;94C变性 30 s ,55C退火 30 s , 72C延伸 45 s,共 30 个 循环;最后一个循环在72C下延伸10 min。PCR产物经纯化后送上海生工测序。1.3先证者父亲第18、59外显子PCR产物酶切鉴定及多态性筛查经Omiga软件分析,先证者父亲外显子18的杂合错义突变(c.1675C T)导致 Mspl酶切位点(CCGG )消失,正常人存在该酶切位点;外显子59的杂合突变 (C.9901G T )导致出现新的Mph1103l酶切位点(ATGCAT )

8、,而正常人无该 酶切位点。故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Mspl、Mph1103l ( Fermentas,加拿大)进 行酶切鉴定。酶切体系参照限制性内切酶说明书:PCR产物10 p L,酶1.5 p L, 酶切体系总体积30 pL;37C酶切2 h后用3%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同时 对100份正常人外显子18、 59的杂合突变进行酶切鉴定。1.4先证者母亲第53夕卜显子PCR产物 DHPLC的鉴定先证者母亲外显子53杂合缺失经Omiga软件分析后,无酶切位点改变,故用美 国Transgenomic公司WAVE核苷酸片段分析系统(MD-4000 ) DHPLC进行鉴 定。设流速为0.9 mL/min

9、 ,A液41%, B液59%,变性温度为58C。PCR产物 直接上机检测,以经测序无任何碱基改变的正常人外显子53片段的PCR产物作 为对照。1.5 家系调查根据先证者父母表型和已发现的突变,分别针对先证者祖母、伯父的PKHD1基因 夕卜显子18、59片段和外祖父母PKHD1基因的外显子53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相 关PCR反应和条件如前。PCR产物纯化后送上海生工测序。2.1 临床诊断及超声检查所见 先证者母亲两次怀孕,胎儿均在围产期死亡。第二胎超声检查示:中孕,羊水极少, 胎儿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胎儿-胎盘循环功能正常,双肾肿大及弥漫性病变 (婴儿型多囊肾)(图2)。且第一胎彩超结果与第二胎

10、相似。结合两次异常胎产 史和影像学资料,婴儿型多囊肾的临床诊断基本成立。2.2先证者父母PKHD1基因序列分析对先证者父母PKHD1基因66个外显子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在 其父外显子18中有一杂合的错义突变:c.1675C T(图3),该突变导致第 559位的精氨酸变为色氨酸;外显子59有一杂合突变:C.9901G T(图3), 该突变使其编码的第3301位的谷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而其母外显子53出现杂 合缺失突变:c.8317delG (图3),该突变使其后的第13个密码子变为终止密 码子。在其父外显子4、36、58以及其父母外显子22中发现如下碱基改变: c.234CT、c

11、.5896CT、c.9492CT、c.2278CT 以及 9 个内含子区碱基改 变(c.527+51GT、c.527+19TC、c.602+67GA、c.2407+50CT、 c.3629-32AG、c.7734-4TC、c.8302 + 12TA、c.8798-19AC、c.8798- 31delT )和 11 个 SNP。查阅数据库(http:/ www.humgen.rwth-aachen.de ), 可知c.1675C T已有报道,可能为致病突变;而C.9901G T、c.8317delG未 曾见有相关报道,为国际首报;其余碱基改变均为非致病性改变。2.3 先证者父母基因突变的验证2.

12、3.1酶切证实PKHD1基因外显子18片段大小为237 bp,正常人应用Mspl酶 切后会产生136 bp和101 bp两条片段;外显子59片段大小为301 bp,患者父 亲相应片段PCR产物经Mph1103l酶切后产生135 bp和166 bp两条片段。因 二者皆为杂合突变,故患者父亲等位基因的一半被酶切,另一半则与正常人相同(图 4A、4B)。2.3.2 DHPLC证实先证者母亲外显子53片段经DHPLC分析提前出现洗脱峰,且 有多个不同峰型出现。正常对照只有一个正常的洗脱峰(图4C)。2.4 家系调查及多态性分析先证者祖母(13 )的PKHD1基因中同时检测到先证者父亲(口3 )存在的

13、C.1675C T和C.9901G T突变(图3),这说明两个突变位于同一等位基 因,由此可知先证者祖父(14 )至少一个PKHD1等位基因是正常的;先证者外 祖母(11)检测到与其母亲(口2)相同的PKHD1突变(图3)。同时我们发 现在100份正常人样品中,有2个正常人外显子18片段出现类似先证者父亲(口3)的酶切改变,且结果经测序证实;未见正常人有外显子59的C.9901G T 突变,这说明C.1675C T为多态性碱基改变,而C.9901G T为致病性突变。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s , PKD )是一种进展性的遗传性肾病,主 要表现为双肾多囊肿形

14、成和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 ESRD )。在 遗传上,多囊肾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 ADPKD )和 ARPKD。其 中 ADPKD 占 PKD 的 95% 98% , ARPKD 占 PKD 的 2% 5%(GeneReview )。通常ADPKD在成年后出现肝肾相关症状。与ADPKD相比,ARPKD 临床症状更为严重,可导致新生儿死亡、儿童慢性肾病、成人肝脏疾病7 ARPKD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衰竭、高血压和泌尿道感染,且通常在新生儿期

15、或幼 年时期已十分典型5。部分患者迟至儿童期甚至成年后才有典型多囊肾症状,在 临床上与ADPKD难以区分8,9。目前,ARPKD的诊断依赖于临床发现,尤其是 相关脏器的影像学异常改变(囊性改变,如前影像资料所述)或者是典型病理活组 织检查。针对致病基因PKHD1的分子诊断则可进一步研究其发病的分子机制以及 开展产前诊断10。ARPKD致病基因PKHD1位于6p12,是迄今所知的最大人类基因之一,它长约 470 kb,编码由一系列916 kb大小不等的剪接变异体。最长开放阅读框由66 个外显子组成,编码由407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FPC),分子量为447 kD5。目前,突变数据库中已有报

16、道的突变数已达702个,突变检出率最高达 87%5。突变类型主要有错义突变、截短突变(包括移码突变、无义突变和剪接 位点改变) 11。至今报道的近60%的基因突变是截短突变, 40%则是错义突变12。大多数PKHD1基因突变具有家族特异性,无突变热点,且多数都是复合杂 合突变。所有带两个截短突变的患者都表现为重型ARPKD (致死型),即导致产 前或新生儿期死亡;渡过新生儿期的患者必然带有一个错义突变2,12-19。不少 研究表明,具有相同突变组合的患者的表型有差异,推测这是由于修饰基因和环境 因素的影响18。我科接诊的婴儿型多囊肾家系的先证者母亲怀孕两次,胎儿均在围产期死亡,且彩 超结果均符合多囊肾表现。通过对先证者父母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我们在其母PKHD1基因亲外显子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