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24195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数学课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内容提要: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以新教材的逐步推广和使用为标志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这将影响教师今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而这些都离不开作为变革的主体之一的教师角色的定位。我们的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调适、转型为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角色。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行为 摘要: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对广大教师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一系列变革,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进的文化,需要教师重

2、新认识自己的角色。特别是数学课,教师不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索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好角色的转换。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色就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不仅包括指定学习的计划和学习的目标,还包括和“促进者”一起指定课程计划和管理方式,使学生亲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因此教师应由仲裁者变成促进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由教书匠变成研究者,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控制者变成帮助者,由实施者变成开发者,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并由教学大纲的执行者变成决策者。下面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一、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的促进者。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3、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 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惟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所以,教师要重视营造

4、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习期间,我听了一节口算乘法的研讨课。学生在探究123的算法时,涌现了多种算法:方法(1):236,10330,30636;方法(2):236,1个十330,30636;方法(3):236,把6写在各位上,133,把3写在十位上,所以12336。教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算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计算。接着,有个资深的李老师带领我去对掌握了不同算法的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在对183这道进位乘法题的计算时,应用方法(1)的A同学对进位乘法进行了正迁移,但是应用方法(3)的B学生在学习

5、进位乘法的时候产生了负面影响。过了几天,学生学习了进位乘法以后,李老师再次询问了B同学,问他是怎么计算183的,他的想法同(1),而不是方法(3)。李老师问他为什么改变了方法,学生很高兴地说:“我发现用方法(3)可以很快计算不进位乘法,但计算乘法时容易出错。同桌告诉我计算进位乘法(1)要好,不仅算对,而且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见,学生经过了互相交流,提升了自己对算法的认识。过了三个星期,学生学完了本册的乘法内容后,我们再次询问了B同学,发现B同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根据不同的题型灵活选择算法,已经对多样化算法实现了自我优化。后来李老师说,因为有了前面教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落实到计算教学中

6、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才使学生的算法提升还有自我优化,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二、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中谦虚的探究者。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以前很多老师都是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只是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怎么办?记得有一个龙岗区的教研员到我实习的学校开过讲座,他就讲过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老师就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新水

7、,那么我们老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和学生共同发展。事实上,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神话早已被学生打碎了。如果教师再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地位,只能被新课程无情地淘汰。在我带班的一年级教学中,我们学了128以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个学生问我:老师,812等于多少。这道题的结果是负数,超出了一年级的教学范围,本来我想一笔代过了,但是后来我没有,而是问学生:是啊?812是多少呢?8能减12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讨论。)生1:不能减,因为8比12小。生2:可以减,但是要想办法。生3:要先借数

8、再减。生4:借数来减就等于负数了。生5:等于4面对负数的突如其来,我是和学生一起探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将困惑毫无保留地提出来,借此拓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视野,使他们成为善于思考的,有独立见解的人。那么老师就要和他们一起成为探究者,而不是权威灌输者。三、教师应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习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

9、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中心,通过互相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学生发现的反思,参与学生开放式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研究方法和步骤。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教师不在缠绵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而是倾心于教学情况设计,教学资源的组织者。例如:在一年级的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时,我引入了学生感兴趣的玩扑克牌游戏。当我像变魔术一样拿出扑

10、克牌时,学生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当我明确“今天我们要用扑克牌学习口算”的要求后,又赢得他们一片兴高采烈的议论。这节课中,学生没有了以往数学课堂上指令性操作活动,而是在他们喜欢的扑克牌游戏中,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探究,得出了不同的口算方法。这样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使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四、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真正的赏识者。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能不能真正做到赏识每一个孩子,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的。我曾经在改学生平时的练习卷的时候,有道题学生列对了算式,但是没有按题目要求先提

11、出数学问题,于是我打了勾表示她的算式是对的,结果打等级的时候因为她没有先提那个数学问题,即使她其他全对了,我还是没有奖她印花,结果拿到练习卷的时候,学生就跑上来问我:“老师,为什么我全对,但是没有印花。”我跟学生解释了原因,同时心里也很惊讶,原来老师的一个印花队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他们有可能因为今天得到了老师的印花而开心一整天。说明他们重视我们老师的赏识,在乎自己获取的小小成绩。“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就更不应该忽略“小事”了。我想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赏识者,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

12、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的。五课程改革需要老师角色的转换,但也存在着一些因为转换不彻底而出现的怪现象。怪现象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形式,而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活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为了追求课堂的“活”,从形式上,课前社会调查、课上小型辩论会、新闻报道、小品活动等大量的形式活动充斥课堂,但是华丽的形式外表并没有深入联系所要表达的内容。究其原因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领会新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13、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成了纯粹的组织者,在组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老师在当好组织者,组织形式多样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怪现象之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体验,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观点引导。新课程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学生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引导者,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要求“合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凸现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

14、“互动”课堂越来越成为大家行动的追求。但有的课堂上又出现另一种情景:在交往互动的课堂中,为了凸现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学成了满堂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群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纯粹的组织者。记得去听过一节课,课前的情景引入是小白兔的森林聚会,老师打开了动画的时候就很亲切地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结果学生都一看到动画都很兴奋又听到老师问了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很感兴趣地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积极性是被老师调起来了,但是接下来学生的回答却让老师很着急,因为老师本来是想让学生说看到小白兔先端出来12个桃子,后来又端出来5个桃子,引导学生计算12+5=17,进而继续加法的计算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很

15、多举手说看到了小白兔,看到了小刺猬,看到了小草课堂内容迟迟没有进入,所以老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组织好,虽然教师对新课程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可是关键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价值引领下展开“互动生成”。让学生说不等于不加引导地“乱说”;互动生成不等于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由而放弃自己应有的责任,逃避问题。全面否定或弱化教学中教师的调控,是极不正确的。如果学生什么都一点就通,一学就会,那教师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我们追求的是既要重视学生体验,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但也绝非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和消减;相反,是对教师主导作

16、用的提升和超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审时度势地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当好引导者。怪现象之三:教师在教学中表面重视生成效果,而没有真正重视生成效果新课程要求从解决问题转向生成问题。即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预设教学效果,但是教师还应备学生,就是还要思考学生对所教内容能否接受,会不会有别的想法、思路?如何利用教学经验和应变性去有效处理课堂中学生的生成问题,从生成效果为出发点,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此问题处理不好,就又会回复到传统教学的按照教师思路去处理教与学,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是不相衬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如果课堂学生听课效果与教师自己的预设效果一致,就算是成功课。如果课堂上生成了新情境和新的问题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与预设效果有出路,处理不好,就认为这节课是失败的。所以,一些教师不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用巧妙的方法让生成的资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