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世纪女性诗歌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23861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新世纪女性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论新世纪女性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论新世纪女性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论新世纪女性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论新世纪女性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新世纪女性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新世纪女性诗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新世纪女性诗歌 摘要:女性写作在当下面临双重困境,从文原来看,要么是表示女权主义性政治的肉身写作,要 么就反其道陷入和男权话语同谋的无性别写作当中。二十一世纪的女性诗歌率先打破了这么的迷惑,以 更为先锋的姿态,总体表现了技术愈加内在、启蒙的另一个承诺和超前性的身体叙事,为女性文学在 新世纪面临存在身份的转换时,开辟了一条必经的先驱之路. 关键词:女性诗歌;技术内在化;自由;先锋 上世纪80年代,翟永明、伊雷们以大胆想象 发明的“黑色意识”,让世人惊厥地赞叹,从而完成 了女性写作觉醒、确定的历程。到20世纪90年 代,女性诗歌则进入了一个回归词语本身、直面语 词世界、较前愈加偏重技术成份的语

2、言写作阶段. 然而面对时代车轮的快速前行,其本身技术的制 约和有意淡化性别意识的方法并没有将当初女性 诗歌的先锋地位坚守。这种看似热闹实为无序的 诗歌,普遍缺乏博大的襟怀、理想的终极追求和高 迈伟岸的诗魂支撑。进入二十一世纪,历史场景的深刻变迁给予了诗人新的历史身份和社会地位,迫 使试图继续写作的女诗人重新定位,重新设计自 身,因此一个对新维度、新叙事、新先锋的吁求显 得极为迫切。女性诗歌以分外的灵性,紧跟时代步 伐将自己从女性文学当中再次托举。一时之下我 们嗅到的这股诗风,似乎将我们从上世纪女性文 学辉煌后的遗憾当中重新振奋,使我们聆听并隐 约看到了女诗人正在为女性文学确立起新的姿态 和新的

3、品格. 一、技术内在化如女诗人郑敏所说:“女性主义诗歌中应该不 只是有女性的自我,只有当女性有世界、有宇宙时 才真正有女性自我”。1进入二十一世纪,女性诗人在 创作上展开了她们新的探索,诗歌外表愈加朴素, 技术愈加内在,立场愈加清楚,目标全部是为了摆脱 之前极端“私人化”的窠臼,不再局限于身体和欲 望,而是将视域投射得更远。她们更多地作为生存 个体对事物和心灵本身进行了充足而有的放矢的 表示,对事物及其细节的纹理把握更为合理且更 具说服力,其共有的当下的个人立场,让我们真实 地感受到了她们是站在此时此地的生活中讲话. 这种加强心灵力量的探索,有效地矫正了上世纪 80、90年代女性写作当中过多关

4、注个人内心、少有 对外在事物眷顾的写作取向,从而在文本上做出 了一个既表示内在心灵的感受,同时给外在事 物以真诚凝视的先锋举动. 这首先表现在老一代诗人翟永明进入21世 纪后新风格的形成。早在20世纪末时,翟永明就 在一篇文章中自省地说:“女诗人正在缄默中进行 新的本身审阅,亦即思索一个新的写作形式,一个 超越本身局限,超越原有的理想主义,不以男女性 别为参考但又展现独立风格的声音。”2显然,这段 话表明了翟永明已经走出了上世纪80年代激情 反叛的阶段,以超越性其余声音召唤新风景的到 来。走出黑夜的翟永明,她的诗歌依然含有女性意 识,只是淡化了性别对抗的色彩,侧重表现历史和 文明进程当中的大事

5、件。以一首写在柏林的最终 一首诗轻伤的人,重伤的城市为例,我们看到了 这位女性作家在数年的时光打磨中,仍然才思过 人,并以优异的想象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中处 理了对事物的体验和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战争中 的柏林,在诗中不是史实地展现,更不是虚构,它 依靠女诗人的“记忆”,将“城市”、“建筑”作为记忆 的主体,去想象,让读者捕捉到经历了战火洗礼的 柏林在诗人这里更值得审阅。“轻伤的人,重伤的 城市/六千颗炸弹砸下来/留下一个燃烧的军械 所”于此,在同情城市建筑不幸遭遇的同时引 导读者不由得去追溯战争的本质。这时,那个曾以 女人组诗崛起的诗人,在当下,她的女性意识并 不限定在以外在技术的陈列来伶牙俐

6、齿地反叛男权上了,战争、权谋、罪责的专题在重视朴素外表 的内在技术下,将这个历史场域中的大事件经过 个人立场的表示为女性诗歌存在转换的起点明确 了方向. 相对于一代老诗人的转变,在新世纪表现更 加突出的部分新锐诗人中,蓝蓝的诗歌以强烈表 现对事物保持的“温度”和敏感力,成长为新世纪 引人注目标亮点。其诗歌中不但有宽广的视域、奇 异的想象,文本特异的朴素技巧也愈加展现出丰 盈的美感和生命力。在这迅疾改变和充满诱惑的 时代,蓝蓝忧伤的叹息、感恩的赞美和不灭的童 心,让我们葆有一个不曾放弃的品质;她节制的表 达实现了对心灵世界的追问和对事物深入而内在 的思索。如鹤岗的芦苇、野葵花等对生命感怀 的诗歌

7、“我看见秋天活在一根芦苇上/呼叫我 进去/湮没或下沉/芦花像一场全方位的大 雪/纷纷落满湖泽”,“野葵花到了秋天就要被/砍 下头颅。/打她身边走过的人会忽然/回来。天色已 近黄昏,/她的脸,随夕阳化为/金色的烟尘/连同 整个无边无际的夏天”。诗人将创作主体和对象主 体的并置,让人感觉到生命原本对于“野葵花”、 “芦苇”也会那么主要,和此同时,诗人在忧伤而美 的抒情中,以心灵的共鸣呼吁了世人对大自然的 爱和同情。用诗人黄礼孩对蓝蓝的评价:“蓝蓝正 走在完成自己的途中,正走在给世人更多爱和 信的途中。”我们不妨也能够说成,女性诗歌正在 走出偏狭,正在走向通往宽广的途中,抵达心灵和 事物的本身. 二

8、、启蒙的另一个承诺 无可置疑,上世纪80年代的女性诗歌是先锋 的诗歌,女诗大家以强调个人自由,反叛男权为目 标,启蒙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在经历了20世 纪90年代写作意识集体继承并逐步在文学领域 完成女性意识确实认以后,这么的启蒙似乎显得 平庸和传统。新世纪,部分女诗人在有意寻求转变 的同时,依然以先锋的势头担当起这个文学的最 高理想。这时她们以成熟的理念参加整个世界,在 人性、存在的光芒下,维护着尊严、理想、受难和博 爱,公正、自由、平等以新的模式进入大家的视野. 洪治纲在守望先锋里提到,带有先锋气质的文学,它们“不是针对文化蒙昧的社会现实,不只强 调理性的思想建构,而是指证自我精神的觉

9、醒,即 人对本身生命潜在状态的发掘、人性本质的拷问、 非理性生命景观的描述,它是一个人性的启蒙和 存在的启蒙”3。正是这么,新世纪的女诗人在先锋 探索的途中尽管显得各自为阵,但她们从不一样角 度,以不一样的体验方法,展示了不一样境遇中的生存 感受。在启蒙的感召下,她们承诺要作为独立的 “人”,并以“女人”特有的性征投入到提升灵魂、丰 富思想、充实精神的神圣使命当中. 作为女性,女性诗大家在建构启蒙命题时首 先能做到的便是以她们人性中固有的博大和温 情,仁爱、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爱怜、呵护弱小, 伤感和恐惧于苦难。明智的是她们并不以此过多 地对社会现实提出批判,而是以个人的觉醒,提醒 自己应该做

10、什么,自己引导自己。翟永明在本世纪 初创作了诸如雏妓、老家等关心社会弱者的 诗歌。雏妓一诗,对一个未成年少女被蹂躏的遭 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她12岁瘦小而且穿着肮 脏/眼睛能装下一个世界/或根本已装不下哪 怕一滴眼泪;”老家:“蜂拥而至的/除了玉米肥 大的手臂/还有手臂上密密麻麻的小孔老家 的皮肤全部渗出/血点血丝和血一样的惊恐”。读 这么的诗,我们看到转变后的翟永明用敏锐的疼 痛感和一颗朴素灵魂对世界深切而悲悯的抚触. 作为读者,我们同情着诗歌里的人,而同时更是给 自己一个明辨,它是悲切过后的精神壮大,是自己 呼叫自己的智性清醒. 崛起于新世纪的女诗人宇向,她从一开始出 现就站在了成熟诗人

11、的行列。写在2021年的一首 洪“我的儿女们自远方传来消息/她们在我 之前/携手死亡/而仍然流连这世界的大家/你们 还不来/咒骂我/我为你们的死已写诗多年” 其中的一个痛楚感使人深深震撼。然而更值得关 注的是,这首诗所写作的时间显示它显然是受到 2021年某镇山洪灾难中小学生死难惨剧触发写下 的,但诗人在论坛贴出诗作时,注明并不是为因这 次“惨剧”而提议的“纪念专题”而写。由此,能够看 出诗人的写作态度,即她试图超越一个社会关心, 而达成一个更深切的反省和自信的个人负担。对于女性诗歌来说,有关启蒙的命题建构还 表现在她们总是以精巧的思维、巧妙的角度将社 会和历史的变动聚焦在“精神性存在”上面。

12、“精神 性存在只可能出现、存活在大家的精神性生活中, 也就是说,只有过着精神性生活的人才会留心并 感知到它们的存在”4。对于女性诗歌创作者来说, 她们对新世纪的存在用了一个尤其的方法表示, 即经过形而下的物质经验和外在体验,最终却用 精神捕捉把捉,去感受,体认,从而达成了存在启 蒙的先锋试验。诗人林雪在2021年汶川大地震后 写下了一系列如在绵阳、请许可我唱一首破碎 的苕西等诗歌,诗中她对悲剧性和不幸的存在给 以关注和观照,其中有深情的呼叫:“一首诗能拯 救什么?/能不能让一个人活下去/而且唤回游荡 在玉米田/和空旷野地上的亡灵”,另外还有部分 诗句,她将直观的场景纳入为自己的感受、体验对 象

13、。“在这里,我才知道,以前/我用过的破碎, 从没像现在/我看到的这么绝望、根本”,但终究作 者让我们感动的是“:破碎中,我们还有灵魂/是完 整的。而且继承着了/海岸上的大地,和大地之 上。那太阳”,就在这沉重的、厚厚的感情中,它们 已然将作者从外在体验中抽升为赋有内蕴的、十 分到位的启蒙特质,作者也自然要对其中主动进 取的启蒙要素作出自我的推介和屹立. 三、向往灵魂和自由的身体叙事 众所周知,上世纪女性文学展现的先锋叙事 特征关键归功于她们对性和身体的大胆探索。但 她们在反叛和无畏的精神当中,尽管以先锋的姿 态保持着对抗和消解,却将女性诗歌置于个人化 的极端张扬和过分欲望化的审美误区。尹丽川、

14、伊 雷们的诗歌,从肉身和下半身出发,强调“这只是 一个起点”,事实证实其中内在化的男性视点反倒 消解了自己。确实,如评论家谢有顺申明的那样 “写作中的身体绝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肉体肉 体只有经过了诗学转换,走向了身体的伦理性,它 才最终成为真正的文学身体”551. 相比起来,二十一世纪的女性诗歌在审美叙事上 历来没有放弃对身体的介入,20多年走过来,她们 看明白的是,女性诗歌不应该为了表示勇于站在 某种势力的对面,就以肉体的敞露为代价,而是更应站在女性本身的立场,去发觉“灵魂才使身体有 超出身体拘限的感受能力,有差异的肉身感受认 识力是灵魂赐予的”6。当下的女性诗歌中,部分创 作者在努力地做到为肉

15、体安插上灵魂的翅膀,在 文字中自由而诗意的栖居。女诗人安琪的像杜拉 斯一样生活,通篇并没有出现惊世骇俗的字词, 而是经过用词的节奏营造了“性爱”的气氛,“脑再 快些手再快些爱再快些性也再/快些/快些快些 再快些快些我的杜拉斯亲爱的杜/拉斯我累 了亲爱的杜拉斯我不能/像你一样生活”。比起 之前身体写作的“情欲”描写,安琪的诗歌算不上 颠覆,她肯定身体的存在,却以自由略显凌乱得排 序组织了这些一般的词语。她仅仅经过这么一个 身体的在场感,强调了她的反思性思想“我不 能/像你一样生活”,有力地形成了一次对“下半 身”的反驳。在充满了“性爱”气息的诗歌里,我们 看到更多来自女性诗人颇具思辨的灵魂言说.

16、 一位崇尚自由的女诗人王小妮,走过了女性 诗歌发展历程的20年,在她看来,最能让她不倒 的法宝就是这份“自由”。王小妮的诗歌极少描写 情欲,也少有些人将她看作身体写作的代表,但诚如 “身体是人的自由得以施展的最终一个堡垒”549, 对她而言,自由经常和她独立的写作姿态紧紧相 伴,然而实践了自由、独立,王小妮在新世纪以她 成熟的女性身心体验,完成了像十支水莲这么 能够代表她又一次高峰的力作。在诗里,我们看到 了身体、灵魂和自由这三种先锋特质的有机结合, 诗人移入母亲的体验观察水莲,它们“对水发笑”、 “站在液体里睡觉”、“兴奋把玻璃瓶涨得发紫”。显 然,这一切景象和胎儿、生殖相关,水莲唤起作者曾经带着疼痛而又幸福的生育体验。在诗学层面 上,这么的叙事已经将之前诗歌主体或为女神或 为女巫的境界完全打破,转变为充满灵魂的注入、 而又不失肯定肉体意义的日常化身体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