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将相和》教案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238439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将相和》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六年级《将相和》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将相和》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将相和》教案设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将相和教案设计 ?将相和是一篇精读课文,因此在教学方面要有所侧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六年级?将相和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六年级?将相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办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4、帮忙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害怕、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教

2、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二、 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1. 学习完璧归赵(1) 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2) 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

3、回答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带领问题深入阅读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尴尬。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理解“我愿意带领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三、 总结第一段的学习办法。1. 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3. 带领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4. 有感

4、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四、 运用学习办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1.提出有价值问题。2.阅读,思考下列问题 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五、自学第三段。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基本原因是什么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六、总结。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3、朗读,观赏人物的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