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书法鉴赏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237466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前赤壁赋》书法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轼《前赤壁赋》书法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前赤壁赋》书法鉴赏(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前赤壁赋鉴赏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 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 月重遊,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两文传涌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此卷行楷书, 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本书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賦,自识:“去岁作此赋”,所以知道 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书卷前有缺行。曾经贾似道、文徵明、项元汴、梁清标等收藏 过,后入清内府。此赋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 中,此谓“纯绵裹铁”。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

2、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相貌中 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 气息。明董其昌赞扬此赋“是坡公之兰亭也”。试作剖析: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诗 情画意,又渗透玄理,前赤壁赋的内容与之相近。苏轼的旷达胸襟、高洁灵魂与羲之亦 有相似之处。王羲之将他风神萧散、不滞于物的襟怀在行书兰亭序中表现出来,而苏轼 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心神也在此赋中显现。董氏还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 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苏轼的楷书极少,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书作与严谨的唐楷大相径庭,不仅字形多 欹侧而向左倾斜,且笔法自然不拘、多带行书意。有人说他的书

3、法,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 右枯。黄庭坚为之辩白,说这是以“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来看待苏书。也就是说,苏轼并 不强调书法的严谨法度,即便楷书也是如此。从墨迹上看,苏书并非“卧笔”,不过是执笔 稍偏下,依然运笔中锋,故有笔圆韵胜之姿。苏轼的书法重在写“意”,走自己的路。“苏门 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谓“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 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气韵,可以说是他的 书法最大特点。世称苏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 “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他的文章寓意之说则更加精辟, 既为当世直视,又为后世楷模。苏轼笔力雄厚,却能书写随意;宗法传统,却能时出新意,这是苏氏在此卷中为我们展 示的驾驭笔墨的非凡才能。作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苏东坡的艺术追求,从来就是强调自 我发挥,挥洒性情。他屡屡自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气强烈地抒发了一种不 为绳缚,崇尚自我和自然的艺术情感。欣赏此帖,能感受到作者从头至尾都处于一个心手双 畅,兴到笔随的精神状态。字势的映带关联,字态的率意洒脱,字列的大小错落,都营造出 一种顺乎自然的艺术情景。所谓“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 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余宛转,缅缅如萦茧之丝气显现出诗一般的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