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237201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成都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成都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成都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成都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7高一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

2、。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

3、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

4、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肢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

5、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选自新华文摘)(1) 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B . 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C . 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6、D . 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B . 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C . 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D . 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7、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 . 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C . 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D . 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橙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7题;共33分)2. (2分) (2017高一下银川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B . 四弦一声如裂帛C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

8、于邻国也D . 或师焉,或不焉3.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都城过百雉B . 古之学者必有师C .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 . 不及黄泉 , 无相见也4. (2分) (2019高一上三明期中)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 .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 . 顺流而东也C . 侣鱼虾而友麋鹿D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 (2分) 下列各项句式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B .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C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状语后置)D . 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6. (13分) (2016高三

9、上烟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虬髯客传(节选)唐杜光庭虬髯曰:“计李郎之程,某日方到。到之明日,可与一妹同诣某坊曲小宅相访。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言毕,吁嘘而去。公策马而归,即到京,遂与张氏同往。至一小板门,叩之,有应者,拜曰:“三郎令候李郎、一娘子久矣。”延入重门,门愈壮丽。婢四十人,罗列庭前。奴二十人,引公入东厅。厅之陈设,穷极珍异,巾箱妆奁冠镜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巾栉妆饰毕,请更衣,衣又珍异。既毕,传云:“三郎来!”乃虬髯也,纱帽紫衫,趋走有龙虎之状,欢然相见。催其妻出拜,亦天人也。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家不侔也。四人对馔讫,陈女乐二十

10、人,列奏于前,若从天降,非人间之曲。食毕,行酒。家人自堂东舁出二十床,各以锦绣帕覆之。既陈,尽去其帕,乃文簿钥匙耳。虬髯曰:“此尽宝货帛贝之数。吾之所有,悉以充赠。何者?吾欲于此世界求事,当或龙战二三十载,建少功业。今既有主,住亦何为?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内,即当太平。李郎以奇特之才,辅清平之主,竭心尽善,必位极人臣。一妹以天人之姿,蕴不世之艺,从夫之贵,以盛轩裳。非一妹不能识李郎,非李郎不能荣一妹。起陆之渐,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腾云萃,固非偶然也。持余之赠,以佐真主,赞功业也,勉之哉!此后十年,东南数千里外有异事,是吾得事之秋也。一妹与李郎可洒酒东南相贺。”因命家童列拜,曰:“李郎、

11、一妹,是汝主也!”言讫,与妻从一奴,乘马而去,数步遂不复见。公据其宅,乃为豪家,得以助文皇缔构之资,遂匡天下。贞观十年,公以左仆射平章事。适东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公心知虬髯得事矣。归告张氏,具衣拜贺,洒酒东南拜之。乃知真人之兴也,非英雄所冀。况非英雄者乎?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之拒走轮耳。我皇家垂福万叶,岂虚然哉?或曰:“卫公之兵法,半乃虬髯所传耳。”【注】李郎:李靖,隋末唐初著名将领,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一妹:姓张,一代侠女,因仰慕李靖而投奔为其妻,与虬髯客义结金兰。起陆:腾跃而上,形容平步青云,大展鸿才。文皇:指唐太宗李世民。(1) 对

1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可与一妹同诣某坊曲小宅相访诣:前往B . 必位极人臣极:穷尽C . 以佐真主,赞功业也赞:辅佐D . 非英雄所冀冀:希望(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言毕,吁嘘而去侣鱼虾而友麋鹿B . 吾欲于此世界求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C . 从夫之贵,以盛轩裳申之以孝悌之义D . 半乃虬髯所传耳嬴乃夷门抱关者也(3)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B . 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C . 李郎相从一妹

13、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D . 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靖夫妇如约来到虬髯客家,梳理,更衣,行酒,赏曲,受到虬髯客夫妇热情款待,并得到了巨资馈赠。B . 虬髯客十分赏识李靖的才能,认为他必能辅佐真命天子,大展鸿才,成就功业,夫妻二人将同享荣华富贵。C . 虬髯客也曾想争夺天下,但认识到江山非李氏莫属后,决然退出,十年之后在千里之外成就自己的功业。D . 作者借虬髯客之口,宣扬李世民为真命天子,唐朝历时长久,非出偶然的主旨,反映作者思想认识的局限性。(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

14、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家不侔也。言讫,与妻从一奴,乘马而去,数步遂不复见。公据其宅,乃为豪家,得以助文皇缔构之资,遂匡天下。7. (8分) (2017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注: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营造出苍凉高远的意境。B . 本词上片由上到下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营造出了苍茫萧索的氛围。C . “贴云寒”,写出了燕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D . 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表达相隔两地的人彼此思念。E . 作者借用了折梅相赠这一典故,试想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应该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2) 本词蕴藏着诗人复杂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