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精选文档)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231421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精选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3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精选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3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精选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3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精选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3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精选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精选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精选文档)(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精选文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恰当的教案,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1秋天的怀念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

2、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二、学情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

3、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给予合适的引导。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

4、思考。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的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品味,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教学难点: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四、教法学法(一)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二)学法的渗透:教

5、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五、教学设计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配乐朗诵我与地坛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

6、,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呈现片段: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二

7、)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要求:品读

8、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2

9、、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五)重读课文,知识拓展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1

10、、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200字左右)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2雨的四季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品析文章关键字词、语句,体会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握文章中景物特征,表达阅读感悟;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注意诵读时语调的轻重缓急,准确流利地朗读文章;3.通过诵读、批注,体会作者对美丽神奇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圈点批注”,能够品析文章关键字词、语句,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遣词造句之妙,学习文章

11、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技巧;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反复诵读,使学生对文章的文辞美、画面美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理解;2.圈点批注,让学生在诵读理解之后,通过对关键字词、语句进行批注分析,能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合作探究、分享交流,分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探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说到“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说“

12、雨”是天使的眼泪,是文人墨客的宠儿。古人写下了很多关于雨的诗歌,春雨温柔润物无声,杜甫写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千古名句;夏雨热烈动人心魄,苏轼写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传世佳作雨在古人笔下被写得如此多情,这般美丽,那在当代诗人的眼中,它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领略“雨”的魅力。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春雨润物图、夏雨临湖图”,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感受“雨”的多情与美丽,激发学生对“雨”和大自然的认知兴趣,同时激起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补充。刘湛秋(19352023),当代诗人,他的作品

13、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于表现感觉和情绪,被誉为“抒情诗”。他兼创散文、报告文学及小说,也是的翻译家、评论家,曾任诗刊副主编。著有诗集写在春天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等,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帮助学生更好得了解作者及其写作风格,便于对文章的学习。(三)初步感知,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第1至3自然段,并提出听读要求,思考春雨和夏雨都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雨”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醒学生关注老师朗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重音、停连,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同时听读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文本营造的画面之美。)2.学生“圈点批注”春雨和夏雨部分。首先圈点出体现春雨、夏雨特点的语句

14、和关键词汇;然后批注作者在此抒发的思想情感和你的阅读体会,并尝试有感情地诵读文段。(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应从“找重点语句、抓关键词语、关注修辞”三方面入手。从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动感的形容词、名词、动词入手,同时重点分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段所展现的作者情感。)教师配乐朗读,带给学生最直观的听读感受,对文本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学生“圈点批注”文本,并深情诵读,既是对文本的理性认识,又是对作者情感的深入体会。(四)诵读品析,合作探究。文章情感充沛真挚,作者对“秋雨”、“冬雨”的情感又是如何展现的呢?作者笔下情感充沛的语句又应该如何诵读出来呢?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圈点

15、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1.圈点批注文章第四、五自然段,圈点体现秋雨、冬雨特点的语句和词汇;然后批注作者在此抒发的思想情感和你的阅读体会,并尝试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语句。2.对比诵读文章第一、六、七自然段,思考作者对“雨”的人称变化用意何在?与其他文段相比较,作者的抒情方式有怎样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人称由第三人称“她”转变为第二人称“你”,情感抒发更为直接、强烈。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赞美,对生命、活力的赞颂。)学生实践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分析文本,品读文本,体会作者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抒情方式的转变,以及不同抒情方式的不同表达效果,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五)归纳总结刘湛秋先生是当代的学者、诗人,他的诗歌往往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的这篇散文也可以算是“文中有画,文中有情”。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从诵读入手,通过不断的朗读,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感知文中“雨”的不同形象,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接着要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关注关键字词、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品析文本,同时写下阅读感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对自然、生命的赞颂和热爱。梳理文章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