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231407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平小学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教学准备: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默写独坐敬亭山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抽生背诵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2解题。引导学生看注释,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抽生回答)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小组讨论,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师范读,指生读全诗,齐读。(正音)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

3、:休闲,休息。厌:满足。)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小组讨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师介绍诗人当时写这首是的历史背景,从介绍中让学生感受诗人孤独失意的心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由学生总结。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3背诵全诗。 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

4、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五、布置作业默写独坐敬亭山。 个性化修改: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 众鸟 高飞尽 孤云 独去闲 敬亭山、诗人两不厌 ( 孤独、失意)课后作业补充: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望洞庭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

5、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

6、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n、螺lu、磨m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你理解得真不错。(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

7、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问: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说: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遥望:远望。)师

8、说: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问: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学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

9、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四、作业:1、用钢笔描红。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

10、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个性化修改:板书设计:课后作业补充:课后反思:第三课时忆江南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 旧曾谙 红胜火 忆江南 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

11、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五、总结升华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个性化修改:板书设计:课后作业补充:课后反思:2 桂林山水教学目的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重点难点通过阅读感受

12、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看图学文,图文结合。教学用具课文插图,媒体资源:视频桂林风光、动画桂林山水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有选择地播放视频桂林风光中关于水的部分(播3至5分钟即可),安排思考:说一说看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我们刚才看的专题片,介绍的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三.读课文、正音解词1读课文(结合动画桂林山水课文部分内容教学)先听读,再默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13、?2正音解词(可结合动画桂林山水字词部分内容教学)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四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让学生感受。1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

14、一一再现于水中。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讨论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练习朗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