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当你老了》译者的主体性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230744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接受美学看《当你老了》译者的主体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接受美学看《当你老了》译者的主体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接受美学看《当你老了》译者的主体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接受美学看《当你老了》译者的主体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接受美学看《当你老了》译者的主体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接受美学看《当你老了》译者的主体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接受美学看《当你老了》译者的主体性(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接受美学看当你老了译者的主体性【摘要】叶芝的当你老了在中国有很多个翻译的 版本,不同的版本具有不同的特色。翻译家作为原文的接受 者,也作为译文的创造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他 们翻译的主体性地位也非常明显。【关键词】叶芝 翻译 主体性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的诗人,剧作家,被诗 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茅德?冈是叶芝追求一 生,可遇但不可求的恋人。正如茅德?冈自己所言的那样,世 界会因为她拒绝叶芝而成全了他的才华而感激她。正是因为 这种执着、遗憾而痛苦不堪的爱和思恋发展了叶芝源源不断 的创作动力。当你老了是叶芝写给她的意中人茅德?冈的 一首诗,同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爱情

2、诗之一。当你老了 创作于1893 年,当时叶芝认识茅德?冈已经五年之久。他将 这份热烈、深沉的爱化成了笔下的这首诗。诗人用带着忧伤 的语调诉说着这份遥不可及的爱情。他穿越时间和空间,以 茅德?冈老人迟暮时,他依旧守候在她身边低声吟唱为内容, 将这份爱用细腻真诚而凄美的笔调表达出来,感动了无数的 读者。这首诗影响之广,在中国已经达到二十几个不同的译 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被改编成歌曲不断地在被不同 的歌星们传唱。其中不乏大师们的经典译作,如冰心、杨牧、 袁可嘉、朱光潜、屠岸、傅浩等。本文将根据译文的特色, 选取屠岸、朱光潜和傅浩的三个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观 看这三个有名的翻译家译者的主体性

3、在诗歌中的表现。一、接受美学视域下译者的主体性 接受美学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 其主 要理论代表是姚斯 与伊瑟尔。他们认为, 作品的意义来源 于两个方面: 一是文本本身,二是读者的赋予。文学作品 是包含着思想感情的形象体系,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和活力 的召唤结构。它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所以, 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创造性并且要靠其想象去填补文 本中的所谓空白,也就是说,在一个文本中存在着悬而未决 或尚未提到的东西需要填补。1译学词典对译者主体性的解释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 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客体) 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

4、特征,译者主 体性亦即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在克服客观制约性 中得到表现,客观制约性包括双语差异,不同的文化语境和 政治语境等。2诗歌语言是一种充满隐喻性、象征性、极具跳跃性和张 力的语言,由于诗歌的这种特性,导致诗歌中的形象、意境 和韵味更需要读者依靠想象进行理解和阐发。在诗歌翻译的 过程中,译者首先作为接受者对诗歌要进行这种空白的弥 补,从整体上,准确地理解原诗,获得跟作者相同的审美体 验。其次译者还需要用本国的语言将这种审美体验“完美” 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等值”地表达出来。之所以说是“完 美”地表达出来,是因为翻译不是最终的目的。翻译的目的 还要考虑最终的读者,满足译语环境下读者

5、的阅读期待。这 影响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来文本的选择,对“读者的关 照度的选择始终是译者在替未来的读者进行择断”3。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充分扮演原文的读者和译文的作者 的基础上“还要某种程度地扮演译语读者这第三个角色”并 在翻译过程中随时与之进行交流与对话。因此说,在翻译的 过程中译者的主体能动性是不可避免的。二、当你老了不同的译本及译者的主体性表现 正是因为当你老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导致翻译 此诗歌的译作者是如此之多。这里就选傅浩、屠岸、朱光潜 三位翻译大师的翻译版本,先看原诗再谈翻译主张和他们译 作的翻译主体性。原文:When you are oldWhen you are o

6、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

7、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版本一:傅浩译 当你年老,鬓斑,睡意昏沉, 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 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 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 但唯有一人

8、爱你灵魂的至诚, 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弯下身子,在炽红的壁炉边, 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走, 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曾有的温柔把他的面孔隐没在繁星中间。 版本二 屠岸译 有一天你老了,白了头,总是睡不醒 在炉边打盹,请你取下这册诗, 慢慢地阅读,去梦见你一双眸子, 神色和深深的睫影;多少人爱过你风华正茂的岁月, 爱过你的美,无论是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的灵魂, 爱你变衰的脸上蕴含的悲切; 俯身在烧红的炉栅旁,带一点凄怆, 你低声诉说吧,说爱神怎么逃走, 怎样一步步越过高高的山头, 把他的脸庞在繁星之中隐藏。 版本三 朱光潜译 到了你苍颜白发的光景, 坐在炉边打盹,取这本书

9、 慢慢地读,你会回想到当初 你那双眼睛的柔光浓影 几多人爱你的笑貌欢颜, 爱你的美,是假意或是真心, 只有一人爱你进香的灵魂,爱你面上的愁容,幻变无常。你弯下腰,在熊熊炉火旁 低声叹息爱已掉头不顾, 逃到上面山峰,徘徊独步, 在群星中,把面庞隐藏。傅浩是北大英语专业出身,学贯中西,英美文学研究室 研究员、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还是英国 米德尔塞克斯大学荣誉客座教授,曾获尤金?奈达翻译奖、文 化译丛译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优 秀科研成果奖等。他对叶芝研究得比较透彻,有文学研究专 著叶芝、叶芝评。他在 当你年老时 五种读法一 文中,提出从形式文本、传记批评、互文比较

10、、心理分析以 及读者自身的五种角度来赏读这首诗,特别是他的第五种读 法,即从读者反应的视角,注重读者的感受,作者甚至文本 都不再具有权威,并认为作品的意义有待于阅读行为的参与 才算完成。可见他十分重视接受主体对文本的阐释。在傅浩 论文我的译诗原则和方法以及作为译者的修养观中傅浩 以准确为唯一标准,他认为“翻译一如打靶,原文原意即靶 心,愈接近靶心则得分愈高”。4 由此可见,傅浩把读者的感 受和翻译的精准性作为翻译的最重要的标准。从翻译的形式上来看,傅浩的翻译打破了原诗的排列形 式而是采取了整齐规划的形式。傅浩在他的译诗原则一文中 说诗歌的形式可以移植。“我国新诗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 诗体形式在

11、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移植的。诗体移植对译入语诗 歌的表现方法的丰富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既然不同 语言系统在外观上似乎无共同之处,我们不可能处处照搬, 但其中必有相同的规律和道理可循,理应做到部分的平行对 应,例如行数、音节数、节拍数、韵式、甚至头韵、倒装等。” 因此,傅浩在翻译当你老了时,在紧跟诗歌原意的基础 上,跟原文的行数,节拍大体一致。他还在形式上进行了优 化,使翻译过来的诗歌和谐幽美。另外,傅浩和屠岸的诗歌 语言相比,更加注重言语的蕴藉和诗意话,用词都比较精短 准确,比如说” gary”,傅浩译成“鬓白”,屠岸译成“白了 头”,朱光潜译成“苍颜白发”,相比而言,傅浩的翻译就更 加书面

12、化,精短巧妙的用词构成整首诗和谐的形式美。这不 仅仅得益于傅浩对叶芝研究得比较通透,还因为傅浩对中文 语言的灵活把握,因而很多人都认为傅浩对这首诗歌的翻译 价值最高。屠岸是中国的翻译大家,还是富有创造力的诗人。屠岸 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得到较好的古典文化修养,熟悉中国古典 诗文,从初一就开始发表诗作。屠岸二十三岁开始写作并翻 译外国诗歌。随后,翻译出版了惠特曼诗选集鼓声,莎 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诗歌工作者在苏联。1997 屠岸翻译 出版的济慈诗选成为他译诗生涯的高峰,他由此获得了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屠岸认为译诗与翻译其他门类相 比对翻译者要求更高,不仅要将原作的形式传达过来,更重 要的是要传达

13、原作的神韵。译诗应该是两个灵魂的拥抱,实 现译者与原作者的合一,实现两种语言的撞击与交融。屠岸 十分认同翻译要深入到原作的精神感觉中去。由于译者必须 进入原作的灵魂,翻译时的独特感受也会令创作时的眼界更 加开阔。由此可见,屠岸除了在翻译注意准确的基础上,还 增强了翻译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从接受者来讲,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语言癖好。从语言 风格来看,我认为屠岸一诗的翻译最为优美,最质朴,最深 得韵味。正如屠岸所说,译诗和原诗应该是灵魂的拥抱,实 现译者与作者的合一。屠岸的诗正是在灵魂上给予读者以震 撼。首先看“glad grace”这一词的翻译,傅诗译为“风韵妩 媚的时光”,屠诗译为“风华正茂的岁月

14、”,朱诗译为“欢颜 笑貌”,这些均比较贴切地译出了原诗对青春容颜的礼赞, 但是考虑到诗歌标题是when you are old,当年老与青春遥 遥相望时,我认为屠岸的“风华正茂的岁月”,更为贴近原 诗的精髓。再看“pilgrim soul”,傅诗为照顾文本的形式,译 为:“灵魂的至诚”,屠诗译为“朝圣的灵魂”,朱诗译为“进 香的灵魂”。屠诗再次跟原诗的灵魂相切,叶芝是虔诚的基 督徒,朝圣的灵魂可是说是叶芝对恋人灵魂的至高赞誉。同 时读者也从心灵上感到这种打动心灵的震撼美。从整体上来 看,如屠岸一直所倡导的那样,由于他有着对原诗精神的领 悟,有着一直以来对英语诗歌翻译的高度敏感,艺术魅力上 最为

15、打动人。朱光潜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是一位著作和翻译大师,他熟练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 间他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他对黑格尔 110万字的 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此外 还有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 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和柏拉 图文艺对话集等。他的文艺和美学译作滋养了很多很多文 艺和美学爱好者。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 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 特殊的情感氛围,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 却十分要紧。”5从事翻译者必须明了文字意义上是否有特殊 的时代,区域,或阶级上的

16、习惯,特殊的联想和情感氛围, 上下文所烘托的特殊“阴影”,要把它们所有可能的意义都 咀嚼出来,然后才算透懂那部作品。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光潜 比较注重翻译学术上的全面性、精准性和完整性。朱光潜不是诗人而是一个主要以研究文艺理论为主的 文艺研究者,朱光潜的这首译诗为比较少的人所熟知,但是 从这三首诗来看,朱光潜的这首翻译也有其考量的价值。从 这三首诗比较来看,朱光潜的译诗最为直白,通晓。朱光潜 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是个理论者。因而,其诗严格按照原 诗的模式进行翻译,在结合自己的理解上进行翻译,他并没 有动用华丽的言辞,没有精心的修饰,没有对原诗进行篡改, 而是尊重原诗,用自己的理解将诗翻译出来,他的诗朴实, 没有运用很多的技巧,最为直白易懂,这也是他翻译思想的 一种体现。三、结语 正如苏珊?巴斯奈特在种子移植:诗歌与翻译一文中 用一个隐喻对诗歌翻译所描述的那样:“诗歌翻译犹如把种 子移植于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