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论文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22750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挑战杯论文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挑战杯论文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挑战杯论文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挑战杯论文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挑战杯论文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挑战杯论文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挑战杯论文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是想通过了解江西省抚州市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在不同年级、性别、社区环境、生源地的条件下对其在社会上的自身安全的主观感受,再根据他们感受的倾向性和特征,进一步分析导致不同安全感的主、客体因素,寻求怎样提高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途径和策略。在本论文中通过采样调查,对其中所得的数据来量性地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社会安全感的状况,从而反映当今的社会安全状况。我们想通过本文对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调查和分析的情况,使大学生对社会安全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患意识。引言: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

2、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

3、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

4、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大学生安全感调查是基于以下研究假设展开的: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在主观上都有一种安全需求,都渴望 生活在一个有充分安全保障的生活环境中,而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主要 是社会环境)。这两种环境在客观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安全感受。但是,感受是一种主观方面的心理现象。它一 方面受着客观条件的刺激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受着主观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各人先天和后天的心理素质不 同,各人对安全需求的程度

5、不同,各人心理反应敏感性不同,各人生活方式和活动空间范围不同,各人安全知 识和技能不同,各人对处理不安全因素的能力不同,客观非安全因素和安全因素对每个特定的学生来说就会出 现各种不同的情况,例如,同样的客观环境对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安全感受;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的环 境也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个人环境会有同样的感受,如此等等。这无疑反映出安全感受是一种 主客观互动产生的极为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但是,其社会学的意义不在于了解和探究为什么相同环境会产生 不同的安全感受或不同环境会产生同样的感受之类的偏重于个人心理和微观环境方面的因素,而是在于了解和 探究有多少学生在哪些方面感到安全或不

6、安全,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不安全的感受主要发生在哪些方面?大学生 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现状如何?大学生抵御非安全因素的能力如何?因为这些问题从主观上反映和折射出客观的 环境,反映和折射出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国情、地情、社情、校情、班情。在这里,作为个体的大学生 对安全或不安全因素的认同内容和承受程度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作为整体的大学生在安全或不安全方面的 认同倾向、特征、比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以往关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比较重视一些常用指标,诸如犯罪率、交通事故发生率、火灾发生率、学校恶性 事故发生率、家庭虐待和伤害情况等等,这些指标固然重要,它的上升和下降固然会反映出社会安全方面的情 况,但由于种

7、种原因,反映这些指标的变量的升降与个人实际感受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有时还会出现相反 的情况,而检验这些指标可信度的方法之一体现在市民(或学生)对安全或不安全的认同及其程度。试想一下 ,当市民对安全普遍感到忧虑的时候,有关部门即使发布犯罪率下降的消息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对社会安全感的主观体验程度有一定的代表性。安全感问题虽然是一种主观态度方面的调查,但我们尽可能采用客观性较强的指标和提问方式采集和反映 有关信息。这样,最后统计的结果虽然反映某种主观感受和倾向,但其支撑点是客观的。根据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所出现的一系列影响到大学生安全感

8、的因素及问题所在,我们通过自编问卷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调查。1. 方法1.1 工具 自编大学生社会安全感调查问卷。该问卷共15道题目,由是非判断题、等级选择题(以上为封闭性问题)、排序题(半开放性问题)组成。在编制过程中,通过组员的人际关系网,在网上找同学进行预试,最后修订定稿。附调查问卷一份: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安全感调查问卷(1)“你是否认为现在社会上勇敢的人,见义勇为的人多?”A很多 B较多 C很少 D几乎没有(2)“你是否认为社会上大公无私的人太少, 自私的人太多?”A很多 B较多 C很少 D几乎没有(3)“当看到别人遭遇盗窃、抢劫等情况时,你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A报警、求助 B挺身而

9、出 C 仅仅旁观 D 走开(4)“你对东华理工大学校本部,南区以及周边环境的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怎么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 较差 (5)“你觉得东华理工大学的人员和环境复杂程度怎么样?” A 非常复杂 B比较复杂 C一般 D 不复杂 (6)“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应不应该保持警惕?” A 应该保持警惕 B 无需保持警惕、 (7)“ 你认为社会上违法的人最主要是哪些?”A无业游民 B 社会上的小混混 C 外来劳工D惯犯 E执法人员本身 (8) “你经历过以下事件中的哪些?”A 盗窃 B诈骗 C抢劫 D要挟 E 殴打 F 勒索 (9)“你认为抚州的交通状况比家庭所在地的糟糕得多?还是怎么样?”

10、A很好 B比较好 C 差不多 D差 (10)“你认为抚州的交通安全设施到不到位?” A到位 B 不到位 (11)“你在遵守交通规则上是如何表现的呢?” A经常违反 B偶尔有违反 C对于遵守交通秩序一向循规蹈矩 (12)“你是如何看待社会执法部门人员的 ?”A 遭遇盗窃,报告上级或公安部门等对破案没有用B遭遇盗窃,报告上级或公安部门等对破案有用 (13)“你对维护社会治安的人员的工作是否满意?” A满意 B一般 C 不满意 (14)“你看待现行社会法制对违法者的处罚程度怎么样?” A合适 B太轻 C太重 (15)“日常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事件,会造成对你个体安全感的差异,你选下列哪些?”A个人

11、人身安全有关的社会事件 B非典等突发事件C社会环境、秩序混乱1.2 数据来源在东华理工大学校本部,南区,外部环境以及南昌部分高校,向男女本科生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349份,有效率87.25%。被试的抽样特征(n349)见下表项目特征人数所占比例(%)社区环境东华理工校本部 10429.7%东华理工南区8925.6%东华理工北区6919.8%南昌部分高校8724.9%年级大四8524.4%大三10730.7%大二7822.3%大一7922.6%性别男17550.1%女17449.9%生源地城市15945.6% 乡镇 106 30.4% 农村 84 24.1%1.3 资料分

12、析依据假设将影响安全感的因素分为四个维度,再通过对各个维度所属题目的统计分析,确定影响社会安全感的不同维度在个体的年级、性别、社区环境、生源地上的差异。所有统计分析先经由Excel 2003输入,再在SPSS 11.0 for windows中进行处理。2. 结果与讨论影响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因素包括多方面,按照问卷设计,我们将其分为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治安情况、社会交通秩序状况、社会法治状况四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下分别求不同年级、性别、社区环境、生源地的大学生间是否存在差异,根据此差异试图找出原因和解决的措施。 2.1 社会道德风尚在本调查中,认为现在社会上见义勇为的人很少的大学生占56.7%,还

13、有15.7%的认为社会上见义勇为的人几乎没有,只有11.4%和16.2%的人认为很多或较多。这一结果总体一致性较高,而在年级维度上,随着年级的增加,越多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上见义勇为的人很少(大一:46.8%,大二:52.6%,大三:59.8%,大四:65.9%)。(见下图) (注: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在对社会上自私自利的人存在的程度方面,64.2%的大学生觉得社会上自私自利的人比较多, 有27.8%甚至认为很多,即有92.0%的人认为自私自利的人大量存在,还有6.5%认为很少,只有1.5%的人认为没有。另外,女生(70.7%)比男生(57.7%)更倾向于选择比较多这个选项。(

14、见图二)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较多很多很少几乎没有社会上自私自利的人的存在程度大学生对社会道德风尚是这样看的,而当看到别人遭遇盗窃、抢劫等情况时,他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根据我们的调查 ,有72.5%的同学选择报警、求助,6.6%选择挺身而出,而选择仅仅旁观甚至是走开的分别有14.6%和6.3%。可见,会对陌生人出手相助的同学还是占大多数的(79.1%)。自身道德行为和社会普遍道德行为的冲突,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我们发现,对这一道题的选择,男女生间有显著差异(2=18.447,p.01)。男生选择挺身而出(10.3%)和报警、求助(76.6%)的,明显多于女生(2.9%,68.4%);反之,更多的女生选择消极的应付方式,仅仅旁观的占19.5%(男生为9.7%),而走开的有9.2%(男生为3.4%)。见下表: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男生(挺身而出)女生(挺身而出)男生(报警求助)女生(报警求助)男生(旁观)女生(旁观)男生(走开)女生(走开)系列1从上述图形的特征来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