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桃花溪》鉴赏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22731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旭《桃花溪》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张旭《桃花溪》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张旭《桃花溪》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张旭《桃花溪》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张旭《桃花溪》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旭《桃花溪》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旭《桃花溪》鉴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旭桃花溪鉴赏桃花溪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1. 桃花溪:在今省桃源县西南。2. 隐隐:隐约看不清楚的样子。3. 飞桥:凌空飞起的高桥。4. 野烟:山野间的烟靄。5. 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6.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7. 尽日:整天,整日。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鱼 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 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溪上,远望烟雾迷蒙,隐隐约约之中仿佛 架着一座长桥,前边也许就是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吧?诗人兴 致勃勃地向石矾西畔打渔的船家问讯。这里桃花随着流水, 终

2、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 道,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这条小溪的什么地方? 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人。 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颠,也是 “饮中八仙”之一。唐代书法家、诗人。世称长史。他是盛 唐著名的大书法家,精通草书,狂草最为著称。他的草书, 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当时被称为“三绝”。相传他最嗜 酒,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或以头濡墨而书,世呼 为“颠”。因旭嗜酒,杜甫将其列入“饮中八仙”。诗与贺知章、若虚、包融齐名,为吴中四士之一。他的诗, 今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 独具一格。

3、旭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 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旭以独特的狂草书体,在名贵的“五 色笺”上,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灵运与庾信的古 诗共 4 首(见图,局部)。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 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 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 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传说旭 每当灵感到来,就把宣纸铺在地上,用长发作毛笔,直书狂 草,犹如醉酒当歌,是那样的洒脱自在。在他的狂草书作品 中,精到的笔法对书法形式和点线运动节律的控制力表现出 了高度的艺术境界。这是以气魄和灵性创造了草书艺术的完

4、美韵致。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 唯对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他被后人 尊称为“草圣”。桃花溪:水名,在今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 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渊明的桃花源记就 是以这里为背景的。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 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 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 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 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 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 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

5、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 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 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 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 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 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 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 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 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 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 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 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

6、三字,逼真地表 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 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 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联想起那“林尽水 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 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 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 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 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 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 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

7、剔透,由远而近, 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 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 写意画,含蓄,耐人寻味。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 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 巧妙。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这首 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 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 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 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 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前人蘅塘退士评论这首诗:“四句抵 得上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过誉,却也颇有道理。

8、读 这首诗,如与王维的桃源行对照比较,可以领悟同一个 题材,以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艺术方法去表现,是能各臻其 妙的。桃花溪在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 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 背景的。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 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 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 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 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 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 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 宛

9、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 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 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 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 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 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 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 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 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 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问渔 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 有

10、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 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 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 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 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 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 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 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 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 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 象一幅写意画,含蓄,耐人寻味。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这

11、两句是说,远处那座 隐隐约约的高桥笼隔着一重野烟,站在这石矶的西畔我问讯 着一只打鱼的小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这 两句是说,呵,看这桃花整日里都是跟着流水东去,可是那 世外仙源的洞口到底又在这清溪的那一边?桃花溪,即桃花 源。在省桃源县西南二十里,源自桃花山,北流入沅江。晋代诗 人渊明曾作桃花源诗并记,记中说,晋太元年间,武陵渔人 偶然发现了桃源里住着与世隔绝的人群。渊明在诗和记过对 这群人生活的描绘,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旭的这首诗,是因 望到桃花流水,而想起了渊明那篇寓言故事,并对所谓世外 桃源的存在发生了怀疑。隐隐飞桥隔野烟,深山野谷,云烟 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

12、高桥,忽隐忽现, 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 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使我 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 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边,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 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 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桃花尽日 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 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 洞。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 却又深深表达出诗人对所谓世外桃源的存在发生了怀疑。对 世外桃源发生怀疑自然是对

13、的,人世间本来就没有什么世外 桃源。看桃花流水,想起世外桃源,这种释放情感、寄托理 想的浪漫情怀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终还是应该回到现实中。 晋代文人渊明一篇名作桃花源记,让桃花具备了隐逸和 超脱的气质。“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 父,桃花源里人家。”(田园乐)王维这首诗描绘了隐者如 画般的生活环境,令人遐思神往。“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 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旭诗句中的“洞在清溪”点出了 隐者的安居地。“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白的这几句诗,描绘 的是纯粹脱离了红尘的生活:水声传来犬吠,带露的桃花更 显得浓艳可爱。林深树密的地方不时会

14、见到鹿,到了中午也 听不到钟声。可见这里是如何的清静安谧。当众多诗人描绘 这种清幽神秘的世外仙境的时候,诗人禹锡却头脑清醒,他 明确指出人们所神往的世外仙境并不能让人真正地超脱。“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桃园行)是啊, 滚滚红尘中的许多事像已经浸入心灵的污垢一样,是永远也 洗不掉的。这样看待尘世的影响,说明禹锡对社会的了解与 认识还是极为深刻的。桃花源的水真美啊!看,一条幽碧神秘的小河从山脚流来, 经过桃花山纵横交错的田野,在水源洞前又跌入桃花潭,而 后又沿“真面目岩”蜿蜒飞泻,经过方竹亭后入潜地数十米, 最后冒出成溪。望着这一泓碧水,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桃花源 无尽的活力。难怪诗人旭

15、不由发出了“桃花尽日随流水,洞 在清溪何处边”的赞叹。我们都是活在一种文化、一种偏见中。我们所拥有的,有好 亦有坏,有对亦有错,有美亦有丑。若我们肯开眼睛,去看 我们自己的长处及短处,我们才能去芜存菁。但若我们只知 闭上眼睛,我们也会“终莫知其丑。” 旭有一首诗名叫桃花溪,很有启发性:“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望 过去,远远有一座桥;在迷濛的烟雾中,我们问船上的渔夫: 桃花片片随水漂流,但桃花源究竟在甚么地方呢?我们如何 找到真福的、生命的泉源?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如何找到 天主? 我们需要开眼睛;我们需要恳求上天帮助我们开眼睛。只要 我们在上天前承

16、认自己是盲的,我们便可以得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盲的,我们每人的心中都有很多暗角: 有我们看不见的,有我们故意不去看的,也有我们没有能力 去看的。今天,就让我们恳求上天开启我们的眼睛,去看到 他要我们看的事物。在反复折腾一千年后,渊明不得不别出心裁,把“世界”的 理想安放到“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既然蓝图作废, 只好向壁虚构“桃花源”的不可求,反映了国人对在现 实世界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已经绝望。事实也是, 虽然后来还有史不绝书的唐、宋、元、明、清盛世,都是盛 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跟“天下为公,世界”已没有关系 后人能做的只有面对现实,向历史发问:“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青溪何处边”?“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 在清溪何处边?”旭的桃花溪还是让人记起了那个武陵 人的桃源一梦,嗬!这渊明惹得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