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2答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209800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2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2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2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2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2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2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2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2答案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答案中国文学史(下)模拟试卷二一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1分)1北宋初期善于写“影”的词人是(A)。B王安石C欧阳修D晏几道2慢词本始于民间,唐代文人偶尔为之,至(B)始大盛。A苏轼C晏殊D秦观3(B)词的最大特点,可以用“以诗为词”来概括。A黄庭坚B苏轼C姜夔D吴文英4宋代第一个以“四声”入词的大家是(D)。A范仲淹B晏几道C李清照D周邦彦5词作被后人誉为“易安体”的词人是(C)。A张孝祥B陆游C李清照D辛弃疾6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除了陆游、杨万里、尤袤外,另一位作家是(CA文天祥B徐照C范成大D朱熹7元杂剧中女主角称为(C)。A贴旦B卜儿C正旦D孤

2、8元杂剧把有关人物动作、表情、效果等舞台提示叫做(A)。A科泛B宾白C曲辞D楔子9元杂剧两世姻缘的作者是(A)。A乔吉B郑光祖C秦简夫D康进之10套数又称“散套”,是由同宫调的(B)支以上曲子组成。A三B二C四D五11散曲到了(c)手里,才真正成为能与诗词分庭抗礼的新体诗。A卢挚B姚燧C马致远D关汉卿12明代“吴中四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是(B)。A杨基B高启C张羽D徐贲13归有光一般被认为是(C)作家。A前七子B后七子C唐宋派D竟陵派14“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是用来评价(D)的语言特点的。A三国演义B西游记C水浒传D金瓶梅15明代杂剧中山狼是(C)的作品。A王九思B徐渭C康海D冯梦龙1

3、6属于清代“江左三大家”的诗人是(B)。A黄宗羲B钱谦益C王夫之D朱彝尊17论诗标榜以神韵为宗的诗人是(B)。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答案A吴伟业B王士祯C袁枚D翁方纲18桐城派散文的奠基者是(B)。A戴名世B方苞C姚鼐D曾国藩19在整个清代骈文作家中,(D)被公认是成就最高的一位。A洪亮吉B袁枚C陈维崧D汪中20苏昆生是(A)中的人物。A桃花扇B.长生殿C.清忠谱D.还魂记二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1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它原是宋代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富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和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4、。元灭宋统一中国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南戏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形式。2讲史话本:讲史话本又称平话(评话),是宋元话本中的一类,讲史话本取材于历史故事,初具长篇规模,对后世历史演义小说有较大影响。3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4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

5、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1简析周邦彦词的主要艺术成就答: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词风浑厚醇雅而又有沉郁顿挫之致。沉郁主要指感情深沉含蓄,顿挫主要指手法变幻多端。第二,善于铺叙,长于勾勒。他进一步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写法,但又讲究章法结构,布局疏密相间,婉曲回环,严谨之中富于变化。第三,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他善于描摹,以工笔写景咏物,精雕细琢,形神兼备。第四,语言富艳精工而又浑然天成。周邦

6、彦既善于锻练字句,自铸伟辞,更善于熔化典故成语、永叭耸句入词,浑化无迹。第五,格律精严,音韵谐美。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答案2清代骈文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因为清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到达了极度完善的阶段了,科举是有极其严格的写作格式,那就是骈文的格式。再加上明清时代,统治者是不允许平民议论朝政大事的。对那些参加科举的人来说,当官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们只有尽力写好科举要求的格式,他们的出路就更加明确了。首先清朝统治的日益稳固和文化政策的调整,乾嘉考据之学走向鼎盛,文化风气总体上趋雅,使骈文更容易得到肯定。朴学精于考据,而一般考据家大都学有本原,精通经学、史学,诂经考古,用事使典,句栉字比,都有依据,

7、这些都有利于讲究骈偶、用事、辞藻的骈文发展,踵事增华、编织丽词美语和具有匀称错综形式之美的骈文,在浓重的学术文化的氛围里,重新又得到肯定和利用;其次,由于汉学和宋学的长期论争,又让骈文的兴起带上了和桐城派对峙的色彩。方苞“义法”中程朱理学的内核,实际上比唐宋古文的“道统”更为迂腐固执,其文章不近人情处,也远甚于唐宋古文家,在社会已历经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它遭到的反对是必然的。桐城派专主宋学,疏于名物考据,而且桐城派没有在唐宋古文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其作品往往流于空泛。汉学重学问、重考据、训诂、音韵之学,风气所及,饱学之士喜爱重典实、讲音律的骈体文,借以铺排遣使满腹的书卷知识,从而刺激了骈文的写作和运用。清代文体上的骈散之争也往往成为学术上汉宋之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如宋学家多写古文,清代汉学家则多写骈文。当时不少著名骈文家,如毛奇龄、汪中、洪亮吉、孙星衍、孔广森等人都治汉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