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205963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是指某些具有市场 潜能和商业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法律 和政府扶持政策营造的有利环境中,在保持自身固有传统工 艺的前提下,和市场经济因素相结合,通过为社会提供有形 或无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 济效益,实现自主谋生和传承发展的一种能力。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止和固态的,它需要在发展中生 存,在生存中延续。因此,如何使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 生存并发展,尤其是实现其自主生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 问题。为此,各国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 经验,形成

2、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生存与发展模式,有些还取 得了明显的效果。如英国主要从事研究及保存维多利亚与爱 德华时期建筑的维多利亚协会,利用老宅进行观光产业开发 等, 2000 年该协会总收入 29.7066 万英镑,其中经营性收入 14.0915 万英镑,占比高达 47.44% ,较好地解决了自主生存 与发展问题。这些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以启示。1、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再现 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 用,是一种很好的自主生存形式。根据国内外的旅游开发实 践,在旅游景区景点、博物馆内以及各种旅游博览会、交易 会上将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向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 展

3、示,并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和艺术 内涵,以增强旅游商品的文化性、纪念性、实用性,既可以 丰富旅游活动的内涵,又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 用的双赢。意大利政府从 1997 年开始在每年 5 月份的最后一周举 行“文化与遗产周”活动,国家博物馆、艺术画廊、考古博 物馆、文物古迹、著名别墅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等所有国家 级文化和自然遗产都免费对外开放,在此期间,意大利文化 遗产部还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举办数百项与文化、历史有关 的活动。此举带动意大利的乡村生态游、美食文化旅游逐年 兴旺。自从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西西里岛上增添了许

4、多木偶 剧场,到处都可以买到木偶纪念品。意大利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如今已经深入到民间文学、传统技艺及地方饮食各领 域。法国首创“文化遗产日” ,每年 9 月的第三个周末,所 有公立博物馆如卢浮宫、凯旋门等均向公众免费开放,政府 向公众推荐参观名录,全国参观点达 1 万多个。人们扶老携 幼,举家出动,朝圣般地参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而增 强了法国民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韩国尤为注重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在首尔城南有一个古代民俗村,宫 廷宗庙祭祀礼乐、江陵端午祭、假面戏等国家级重要非物质 文化遗产都被作为主要展演的内容和吸引游客的亮点。韩国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上技巧高超,以江

5、陵端午祭为 例,除作为“端午祭”活动核心的祭祀仪式,仍按照传统时 间和程序进行外,还附设 20 多个参观场所,如农业博物馆、 世界民俗馆、 韩国民俗馆、 江陵端午馆、 端午节民俗体验村、 秋千场、 摔跤场、 民俗游乐广场、 民俗饮食村、 乡土饮食村、 世界民俗游戏场、世界饮食村、公演馆、大型集市等。以及 江陵地方语言演讲大会,农乐表演大会,风物表演大会,儿 童农乐表演大会,摔跤大会,投壶大会,拔河大会等等。民 俗节中还安排了端午民俗体验(做艾子糕,画端午符、端午 扇,荡秋千,摔跤等) 。据韩国民俗学会会长介绍,每年参 加活动总人数都达 100 万之多。可以说,韩国在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开发与利用

6、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他们善于包装和策 划,将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 动,不仅促进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影响力,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的双赢。2、传统节庆活动等日常生活与民间手工艺术相结合, 使“非遗”自主生存得到最大发展民俗是民族文化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积淀和传承延续 的方式,是激发民间艺术的人文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民间 形成了众多与节气、 时令有关, 与生产生活需要有关的祝祷、 祭祀、纪念、敬仰、迎送等习俗活动。举办各种独具魅力的 民间传统节日和节会活动,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到民 俗活动的动态结构里生存与发展。日本对于不同类

7、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采取的保护传 承方式是有所区别的,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 式,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质就是将民众 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 系当中,因此所谓保护的经验,其实就是这些民俗事项在其 自然存在中的自然传承的经验而已。 以日本著名的 “祗园祭” 为例,作为这项活动的主办者,在日本的每个村落、街巷、 町都有相应的“保存会”存在,每个保存会都要为活动准备 一辆山车,参加大型的山车巡游活动,还要准备各种表演节 目,售卖纪念品, 维持交通, 进行文化宣传。 而在活动期间, 还要成立一个临时的“祗园祭保存会联合会” ,由各保存会 推荐一

8、名人员组成,负责“祗园祭”的总调度,以及保存会 之间,保存会与当地政府、教育委员会、警察署、京都观光 协会之间关系的协调。每年 7 月 14 日上午保存会所有会员 用约两小时装饰山车,然后停放在以“河原町”为中心的各 个街道。在活动的头三天晚上,这一带灯火通明,当地人大 多身着和服,各地游客也夹杂其中,一起观看品评山车,热 闹非凡。各保存会在各自山车前还搭起规模不等的舞台,热 火朝天地表演各种节目,同时还在路边出售与“祗园祭”相 关的各类纪念品。 7 月 17 日上午, 32 辆山车顺次排开,沿 着主要街道巡行,紧随山车,还有各种表演活动,两边拥挤 的观众则热情呐喊助威,节日气氛异常浓烈。日本

9、的这些做法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这些保存会具 有稳定性,保存会会员以本地老住户为主,保证了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活动的持续性;其次,保存会具有极强的自主性, 是当地人自发组织的协会, 对于保存会内部人员组成、 变动, 以及“祗园祭”的活动具有绝对的自主决定权,国家及地方 的“非遗”管理部门几乎不加过问,只是有时派专人来进行 考察,提一些建议;第三,保存会具有绝对的民间性,作为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的主要依托组织,保存会的正常运行 主要是依靠个人威望与传统习惯来维持,参与活动完全自 愿,主要活动经费来自本社区民众的捐赠。日本政府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中,充分尊重保存会的民间特性与自主性原 则,尽量不加

10、干预,并十分强调保存会在传统民俗文化保护 传承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规定将保存会的存在及持续开展 保护传承活动,作为能否进入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的一项必备条件。日本“无形民俗文化财”之所以能 够历经各个时代仍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最为主要的原因 就是,这些民俗活动是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过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传承而 已。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生存现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近年也开始受 到重视。 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

11、2006 年 5 月,国务 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于 2008 年、2011 年公布了第二、第三批名录。这些努力也取得良好 的效果,以历史悠久的“苏绣”为例,苏绣是国内外具有广 泛影响的江南民间工艺,文化价值极高。对这一重点保护项 目,刺绣之乡苏州镇湖镇人不是把它束之高阁、游离时 代,而是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加以利用。全镇 3 万人口中有近 1 万人从事刺绣工作,并带动与刺绣相关的布料、丝线、包 装盒、画框等生产经营。国内外市场上大部分苏绣产品都出 自镇湖镇。苏绣技艺不仅在积极利用中得到传承,而且随着 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精品迭出。总之,对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

12、与消费者日常 文化生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而且能够采取自 主生存与创新发展模式,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 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事业中来, 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生存与发展的平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它在漫长的历 史过程中,以口头记忆、工艺技术、身体形态等诸多方式将 人类集体的精神财富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那些在长期进 化过程中很好地改变了自身基因、以适应新的自然生态环境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种,不仅得到了生存的机会,还增加了 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那些没有能够及时改变自身结构的物 种,会在社

13、会、自然生态变迁的过程中销声匿迹。如何重构 我国新时期的文化精神家园,让那些美好的传统记忆常驻更 多人的心田?法律的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法将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上升为法律制 度,将各级政府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上升为法律 责任;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支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的保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管理机制,在税 收、市场等政策层面予以支持,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主 生存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应该指出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生存与发展过程 中,传承人的自主生存意识是最为重要的。正如研究者指出 的那样:“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 基本是针

14、对具体的项目和人,主要采用了施予式保护、传承 人保护、项目式保护和节会式保护,这些供养式的生存方式 不但无法长期以往,还在供养过程中产生了温室效应,进一一 步削弱了本已脆弱的自体生存能力,一旦供养停止,反而加 速了它的消亡。 ”有鉴于此,如何更好地利用法律及政府所 营造的有利环境及已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为社会 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实现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的自主生存与自我发展,就成为所有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传承人必须解答的问题。1.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营造自主生存的市场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 传承的实践过程,一部分体现为纯粹的精神生产

15、,如歌舞、 口头创作等,还有一部分,如手工艺等,不仅仅包括精神生 产,还具有物化形态的成品。这一类的非遗形态,同样具有 情感培育、社群认同、承载文化传统的功能。涉及传统技艺 和传统医药的药物炮制等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在 生产实践中产生和显现出来的,其物化的成品可以流通,广 大民众通过拥有和消费传统技艺的物态化的成品,来分享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蕴涵。民间技艺的传承人也只有在生产 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对这一份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和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第 37 条规定;“国 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 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16、表性项目开发具 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应充分利用政府和法律的支 持,千方百计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找市场,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营造、开拓一个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 文化市场环境,通过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产品如歌舞、 口头创作等,尤其是通过提供具有物化形态的有形产品,服 务社会,让广大民众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消费和物 态化产品的实际消费,来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蕴涵, 藉此找到自已的生存价值和发展契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成为新环境下的“适者” ,得以生存并发展。许多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兼具 工业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双重性质,它们适用于市场学、营销 学的基础理论,但从具体的销售来看,每个项目又具有各自 鲜明的特点和个性。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拓展各项目的市 场空间应该是传承人仔细琢磨的事情。 2007 年,京城老字号 戴月轩恢复了“前店后厂“经营模式。在戴月轩,古朴典雅 的店铺柜台后面连着个“笔坊”,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