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198226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广东省“十二校”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商贾/余勇可贾 菱角/棱角 皴裂/逡巡B肄业/驷马难追 流淌/徜徉 攒聚/积攒C揣度/度德量力 蒿草/枯槁 毗连/纰漏D拾掇/拾级而上 龌龊/优渥 篆书/椽子2. 下面一段文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形成惩腐高压态势,重点在于“三度”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查处速度、对不正之风保持零容忍度。查处速度决定遏止程度。坚持“露头就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腐败者没有机会撑开“保护伞”,没有时间掩盖和外逃,浇灭“看着别人有惊无险,自己也会没事”的

2、侥幸心理,让想“捞一把”的人,结果“捞”到一副手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需要汲取人民的力量,令腐败分子无所遁形。A. 遏止 B. 保护伞 C.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D. 无所遁形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的态势,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B要学好语文,必须重视阅读,而我们往往只是强调做题,其实,题目即使训练得再多,也是得不偿失的。C此次招聘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本部与装备环境工程部、研究发展部、卫星应用系统部等部门共计300余个岗位,主要招收硕士、博士生及部分本科生,为我国航天事业

3、的发展物色、储备人力。D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专家建议,在尚无有效的禽流感疫苗的条件下,应采取迅速隔离疫区、尽快扑杀病禽、及时发现疫情等措施来控制禽流感的蔓延。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 。 。 。 。 。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 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

4、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A、 B、 C、 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先君序略 戴名世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矣。与人交,无畛城;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

5、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先君卒于陈家洲。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

6、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注畛城:范围,界限。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 赀: 资财B不

7、敢犯;犯之亦不校 校:计较C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 遇:待遇D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 恨:遗憾6.以下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与人交,无畛城 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 B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 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C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 以山多峻岭,不可骑。D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 家人唯吾母事之谨7.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A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B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

8、此足疾余毒/不为意C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D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3分)A. 戴氏家族世代讲究孝悌之义,勤勉劳作,在乡里被人称道。县里的官员常去戴家赠送财物表达问候,借以教诲县邑里的百姓。B. 戴氏家族至戴硕一辈,家道中落,戴硕只能以授徒授经为业,经常在异乡谋生,可是家境依然贫困。C. 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历尽坎坷,所以,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文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D. 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时穷困忧患,

9、又客死他乡。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愧悔和悲痛之情。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3分)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4分)(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先君忠厚的例子。(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以下问题。(7分)送 春 朱弁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注】朱弁(bin):曾于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冬天出使金国,因坚持正义

10、,不受威胁利诱,被金国拘留北方达十五年之久。此诗即为他被拘时所作。褚衣:棉衣。(1)诗歌中北方的“春天”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2)在尾联中,诗人为何“无别语”“羡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3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道计分)(6分)(1)或取诸怀抱,_;或因寄所托,_。(王羲之兰亭集序)(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韩愈师说)(3)但见悲鸟号古木, 。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4)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青

11、春创作:从伤痕美术、残酷青春到卡通绘画自1919年“五四”运动后,“青年”一词开始在中国被普遍使用。“青年”自20世纪伊始就伴随着革命的浪潮与政治的影响,它因此和青春、冲突、流血、牺牲、热情联系到一起。在上世纪70年代,“伤痕文学”成为主导大陆的文艺思潮。刘宇廉、陈宜明、李斌于1978年至1979年根据卢新华的小说改编并合作的连环画伤痕、枫、张志新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成为“伤痕美术”的发轫之作。紧接着,张红年的油画发人深思、 那时我们正年轻,何多苓的青春、春风已经苏醒等作品都成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品。直到高小华创作了为什么 ,似乎为那一代年轻人的困惑发出了心灵深处的呐喊。从90

12、年代初崛起的“新生代”画家开始,对于青春的描述是画面中弥漫的一股百无聊赖的情绪。刘小东的油画烧耗子中,两个男青年满不在乎地望着地上一只被烧得奄奄一息的耗子,代表了一代青年的失意与虚无的态度。尹朝阳创作了大量关于青春感伤的主题绘画,他的“青春远去”系列刻画了“70后”共同的精神体验。他的画面特意处理成老照片式的灰色调,赤裸身体的青年男女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乌托邦式的美好与安宁的气息。此外,还有一些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也可归类于这类主题作品。与“伤痕美术”相比, 90年代的残酷青春绘画虽然不是直接地进行社会批判,但也并非是太平盛世图景的歌颂,在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中仍然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这

13、种青春残酷的体味并没有消散,而好像成为萦绕在画面上空的幽灵,一直提醒着人们:青春并不全是美好。 自2000年以来,“青春”一词好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爱情公寓、北京爱情故事等大量表现青年人生活现状的影视剧火爆荧屏。一时间,“80后”也被人们老话重提,当年人们眼中的“小太阳” 、“小月亮”们现在的生活如何?他们又在经历着怎样的青春?显然,这一系列电视剧瞄准了时代的脉搏,也戳中了人们的心理。尽管剧中情节被批“并不符合80后的真实生活状态,也不具有普遍性” ,但这个注重以自我为中心、有着为理想而奋斗的热情的群体引发了人们对“青春”的重新定义。如果说,上世纪90

14、年代的青年艺术家完成了从注重观念到重人生观察的转变,那么,出生于1980年后的一代青年艺术家则转向对抒发自我情怀的思考。从小看进口卡通片成长起来的“80后”也被称为“卡通一代” ,童年时的视觉体验影响了这代人长大后的视觉经验。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卡通形象为创作主题的青年艺术家。这类作品大都色彩艳丽,人物有着千篇一律的大眼睛和看不出喜怒哀乐的表情,有着工业化生产的质感,游离于真实与虚幻之间。更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关乎恐惧、体验、无奈、迷失、物质、焦虑、疏离等关键词。“80后”艺术家对于他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哲学家一般的冷静审视。他们似乎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分裂、不确定性以及对一切普遍的或总体化的话语不信任。在大陆,“8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与二战后美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有所类似却又有绝对的不同。尽管他们同样讨厌机器文明,但中国的“80后”并没有对权威和主流文化发起激烈挑战。他们更关注自身的生活、周遭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