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198159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种子课读后感 孙琼梅拿着这本书时,看着封面,我在想,数学课堂上的种子课是什么?它能给我怎样的启示?又能为我的乡村教学带来多大的力量?带着众多疑问,我开启了读书之旅。 读完这本书后,用一句俗语来表述是:跳一跳,摘苹果。很接地气的一本书,很多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又很有境界的一本书,很多的观点让你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一个反思,渴望达到那一个高度,却又觉得还不到那个水平。在教师这条路上,知道自己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看完书后,会觉得:不急,还有三十年到三十五年的时间可以慢慢去学习慢慢去探索! 如读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文中记录,三个阶段是:以教案设计为特征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

2、基本功的好坏对教师个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文本设计为特征的中级阶段(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识别能够达到脉络的梳理,比如准备题的落脚点在于哪个知识点、准备题与例题之间的关联在何处、练习题分别针对哪些知识点、练习题与例题所展现的知识点间存在何种程度的对应,等等。这个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个共同特征:就是赶,赶着要把课上完);以学生学习为特征的高级阶段(教材在教师眼里就是一个知识点的编排系统了。他的教学设计,脱去了教材的文本框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三个阶段的阐述,让你自己去反思你到达了哪个阶段,你崇拜哪个阶段的教师,甚至会因此而带点愧疚或自责的情绪,但书里,却又很快地安慰你:教学法都是好的,关键

3、看是否适宜,而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方法的展开而已。恰似又为自己找到了原谅自己的借口。所以,书本里,作者用“跳一跳,摘苹果”来描述老师应该如何设计问题设计教学,我想作者也正是用这种理念,写出了如此一本接地气却又不失高度的书,让人膜拜!莳也若子,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对小学生而言,许多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经验之中。如果知识是一棵树,那么学生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便是树赖以生长的土壤。再者,广而言之,我们的学生本身便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不论是否愿意,都会生长。那么就不是白纸可以随意涂鸦,他们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作为辛勤的园丁,我

4、们需要去感悟、去尊重、去唤醒。 书中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说到一个学生对教材中的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题目很不解,存在学习困难,但是俞老师巧妙的换成早饭吃粽子的题目,学生却能用很好的解答,并超越整数,竟然还能解决小数的问题。这是为什么?我想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在生活中养成了生活型的数学思维,很多时候学生不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或许是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我们就得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合理科学的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 文章的最后,作者还论述了“数学教师的教育情怀”。“情怀”,开始喜欢这个词,是源自于大学时代谷雪儿老师的课堂,这位美丽的女人在讲述完自己的

5、认识故事后,告诉我们人要有情怀,并在整一个世界经典文学赏析课上,把情怀贯穿左右,从那时起,便对这一个词有了一种敬畏、渴望之感情!两年后,又在这本书里,邂逅这样一个美丽的词语,更是怀念当年的课堂,想念那一个偶像般的女子,也对这本书多了一份喜欢与热爱!文章里说:“教育情怀”是一种教育报国的志向,是一种教育为人的慈悲,是一种教育清贫的淡泊,是一种教育化民的乐趣。而教学的专业之路属于时间,这条路的厚度与长度,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情怀!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他的专业成长是有温度的,既温暖自己,亦温暖同行者!比如:吃大饼的故事。示例一某天,俞老师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目:*牌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公顷,问1

6、2天耕地多少公顷?学生做题:(1)受52干扰,把三个数相乘。(2)老师的一个质疑,学生则会马上把乘法改为除法、加法。示例二题目:你每天早上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学生做题:俞老师,我早上从来不吃大饼。老师改为吃粽子。学生:我两个粽子吃不下去的诶一个个文字里的情景,却让我觉得异常的亲切生动,这不正是我亲爱的学生周康、孙艳兵、常把我气得疯掉的一幕幕吗。面对这样的情况,你生气你怪学生笨,但是,你是否像俞老师一样,去总结下原因呢?很显然,你没有。而俞老师却从这一个例子中,总结出:这些孩子对信息的捕捉和别人不一样。数学就是数学,数学是讲量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常理无涉。而有一部分孩子就不知道,老师琢磨“两个大饼能吃得下吗,可能吗”这类非数学的问题。就是没有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想问题。如此想来,其实,你还不是跟这些“笨”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总是纠缠于具体的主观上的感受,漠视周围世界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不能把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来。孩子对待的是题目(抽象的文字),而你是对待这一现象(生动的例子),如此想来,怕是你比孩子还更笨吧!而俞老师,正是他对这一份本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工作的用心,他的爱思考,才成就了日后的自己!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以俞老师为标杆,争取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