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化传统对钢琴教育的影响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198045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文化传统对钢琴教育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谈文化传统对钢琴教育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谈文化传统对钢琴教育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谈文化传统对钢琴教育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谈文化传统对钢琴教育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文化传统对钢琴教育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文化传统对钢琴教育的影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文化传统对钢琴教育的影响厦门是一个音乐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厦门市的著名风景区鼓浪屿,更是有着“音乐之岛”“钢琴之岛”的美誉。在鼓浪屿这个面积仅1.78平方公里、人口1.8万的小岛上,无论是徜徉在街头巷尾,或是立足于洋楼别墅旁,都可以听到优雅动听的钢琴声。一曲鼓浪屿之波,让很多人认识了风光秀丽多姿、美誉蜚声中外的鼓浪屿;而鼓浪屿的钢琴声,更胜过醉人的涛声,让鼓浪屿更具独一无二难以替代的美。鼓浪屿的琴声,记录着鼓浪屿的点点滴滴,伴随着鼓浪屿走向世界。鼓浪屿被誉为“琴岛”,并涌现了众多的钢琴家,这是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本文着重从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对社会环境的思考,探讨其文化积淀、社会风气、教

2、育环境与经济基础等因素对钢琴教育的影响。一、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发展历程鼓浪屿音乐氛围的形成钢琴文化的发展,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在鼓浪屿岛上,有着浓郁的音乐气息。18401880年代,西洋音乐就跟随着西方人登陆鼓浪屿,但这个时期西洋音乐还没有走出西方人的圈子,并没有在社会中普及。鼓浪屿音乐氛围钢琴文化的形成,其源头应该追溯至19、20世纪之交时“新学”教育的创办。音乐教育是“新学”的一部分,音乐课程以西洋音乐的普及教育为主。1898年在鼓浪屿创办的英华书院即设有音乐课。1906年创办的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其课程中也有音乐一门。类似的“新学”在厦门、鼓浪屿还有一批。虽然规模有大有小,办学时间有长有短,但

3、可以肯定,至迟在20世纪初,西洋音乐已经被鼓浪屿人所理解和接收。1913年,林尔嘉先生在菽庄花园购置了鼓浪屿的第一架钢琴。西洋音乐在鼓浪屿最为盛行的时代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良好的音乐教育使得岛上出现了许多音乐家庭。1945年在鼓浪屿还成立了厦门艺术协会。岛上拥有的钢琴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达到300多架,其密度居全国之首。当时一个记者来鼓浪屿采访时,把鼓浪屿称为“音乐之岛”,这一美称得到人们的认同并很快广泛流传。上世纪20年代的周淑安(中国现代音乐事业的先驱者,中国现代第一位专业声乐教育家,第一位合唱女指挥家,第一位女作曲家),30年代的林俊卿(中国“咽音”练声法的创始人),40年代的

4、李嘉禄(中国钢琴教育家)、王政声(钢琴教育家),50年代的段承宗(钢琴家),60年代的许斐平(钢琴家、钢琴诗人)、许斐星(钢琴家)、洪昶(钢琴家),80年代的陈佐煌(指挥家),90年代的许兴艾(钢琴家)等,都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钢琴家音乐家。在这片土地上,不仅诞生了一大批钢琴家,其良好的音乐氛围也孕育了一批批音乐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活跃在我国省级以上文艺团体的歌唱家演奏家,原籍是鼓浪屿的有200余人:而在海外的鼓浪屿籍音乐家则难以计数。在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音乐会暨鼓浪屿(国际)钢琴艺术节上,中国音协授予鼓浪屿“音乐之岛”的牌匾。这是鼓浪屿第一次被全国最高专业音乐组织命名为“音乐之岛”。

5、二、鼓浪屿的钢琴文化氛围鼓浪屿钢琴文化的浓郁,步入鼓浪屿伊始就能感受得到。踏上鼓浪屿岛的第一个码头一一钢琴码头,就能让人真切感受到脚下是一片属于音乐的土地。人们说码头就像钢琴,而且是张开的三角钢琴,它是琴岛的标志之一。鼓浪屿岛上,有厦门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音乐厅。鼓浪屿音乐厅建成于1987年1月,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69平方米,观众厅有714个座位。2001年政府对音乐厅进行重修,此次重修使得音乐厅的功能更为完善。鼓浪屿音乐厅采用自然声音响,音响效果一流。音乐厅在百年老榕树老樟树的掩映下,宁静幽雅。鼓浪屿音乐厅是厦门爱乐乐团的舞台,也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之一。许多艺术团体、音乐家

6、的专场演出音乐会都在此举行。“金钟奖”和第四届国际柴科夫斯基青少年比赛在这里举行,傅聪、段承宗、许斐平、许兴艾、孔祥东、周挺孙颖迪孙梅庭、陈萨等世界级钢琴家曾在此举行演出。鼓浪屿的音乐厅,使得更多的鼓浪屿热爱音乐的人们,乃至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人,能够切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它是鼓浪屿钢琴家音乐爱好者心中的殿堂。1998年,女指挥家郑小瑛在鼓浪屿组建了“厦门爱乐交响乐团”,并开始在鼓浪屿音乐厅定期举办“鼓浪屿周末交响音乐会”。从1999年起,厦门爱乐交响乐团开始举行新年音乐会春节音乐会,“欢乐鼓浪屿”音乐会以及直接面对游客的免费公开排练,为大、中学生和儿童举办了数十场交响音乐欣赏会和讲座,并举办鼓浪

7、屿假日草坪免费音乐会等,为城市音乐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鼓浪屿的音乐家庭、艺术世家往往会举办家庭音乐会,漫步在鼓浪屿的居民区,或许就能与这美妙动人的音乐不期而遇。据统计,鼓浪屿有100多户音乐世家或钢琴世家。他们常在周末邀集亲朋好友弹奏演唱,使得家庭气氛欢乐和睦。在这种家庭音乐会中,常常是祖孙三代同堂,家长是业余歌手、琴手,孩子们往往是音乐院校的学生中学乐队的小提琴手和小学音乐班的琴童。在音乐会上,夫妻、兄弟、姐妹、父子爷孙屡屡联袂登台,演奏的演奏,歌唱的歌唱,其乐融融,兴趣盎然,被传为美谈佳话。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由旅澳华人、钢琴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捐赠修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

8、家钢琴博物馆。博物馆于2000年1月落成,位于菽庄花园的“听涛轩”,占地450平方米,分上下两2002年5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与鼓浪屿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届鼓浪屿国际钢琴艺术节。活动的内容除了正常的各种形 式的钢琴音乐会、钢琴比赛、学术论坛、音乐沙龙,还有中国钢琴博览会和世界名琴展示。鼓浪屿国际钢琴艺术节两年举办一次,演奏的规模和档次均属国内一流。三、鼓浪屿的钢琴教育在鼓浪屿,学习钢琴、小提琴蔚然成风。许多少年儿童在学钢琴,其中既有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专业学习钢琴的学生,也有以钢琴为爱好的琴童。厦门市政府于1990年在鼓浪屿创办了全日制的厦门音乐学校,设有小学部、初中部、中专部。学校经常聘请国内

9、外著名音乐家来校讲学,安排学生积极参加国内钢琴、小提琴、合唱等音乐比赛活动,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这所学校里的400多名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学习钢琴。音乐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只有水平较高的学生被定为专业生,水平稍差的学生被定为非专业生。专业生与非专业生之间,学习条件有很大的差别。音乐学校的学生除接受与同龄普通学生相同的文化教育外,还要上严格的专业课。音乐学校安排专业生每周上一节专业课。此外学校还在每个月安排习奏会,给专业生提供了大量上台表演的机会。专业生的学习是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一般学生每天都有两三个小时的练习时间。此外,往往还需要每周增加一节专业课。家长都重视专业生的学习,支持

10、他们购买资料,观看音乐会和钢琴比赛。如金钟奖比赛和柴科夫斯基青少年比赛,乃至平时的爱乐乐团的演出,都有很多学生前往观看。专业生也会获得参加各项比赛的机会,经受各种比赛的锻炼,并获得了不少奖项与荣誉。2002年10月在厦门举办的第四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音乐学校获得团体“贡献奖”的荣誉:学生吴平平获第九届“星海杯”全国少儿钢琴赛福建赛区业余四组的二等奖;2003、2004年,厦门市“萌芽杯”音乐比赛,音乐学校的孩子在民乐赛少儿钢琴比赛、大提琴小提琴比赛中,几乎囊括了各级别第一名,获奖的学生近百位:2004年1月在泉州举办的福建省首届钢琴四手联弹比赛,音乐学校有166对选手参赛,最终获得

11、了儿童组第一名和少年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全国首届KAWA杯钢琴比赛(厦门选拔赛),音乐学校的孩子也获得了各个级别的奖项。除此之外,厦门音乐学校每年都向全国高等音乐院校输送了许多优1996-秀的毕业学生,2003届的中专毕业生中,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共有3名,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的有12名。还有许多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和各省师范大学的学生。此外,每年也有两三名学生考入高等音乐院校附中。以普通学习为主,将钢琴作为兴趣发展的琴童也为数众多。他们钢琴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以家教的形式,在专业教师的教导下进行的。年幼的琴童一般每周在教师辅导下,上一学时的钢琴课。除此之外,一般家长都会请钢

12、琴陪练老师辅导年幼的琴童练琴。而高年级的琴童,一般每周由专业教师授课,不必再延聘陪练老师。总之,非专业学习的琴童其中一些学琴条件尚好,能够拥有自己的钢琴;也有少部分琴童须与亲戚合用,他们学习钢琴的课时不多,有的一周一课时,有的两周一课时。每天的练习也只能维持在一个小时左右,较少机会进一步学习音乐理论和基本乐理,也较少去听音乐会,音乐交流较少。因此,他们只掌握有限的钢琴演奏知识与弹奏技巧。基于这些情况,琴童得奖的概率就较低,能够考入高等音乐院校进行进一步学习的也为数不多。不过,身受鼓浪屿这浓郁的音乐氛围的熏陶,以及他们在学琴时的付出与收获,让他们对钢琴怀有特殊的感情,其中很多人会把钢琴作为一生的

13、兴趣爱好。四、鼓浪屿钢琴教育的优势鼓浪屿悠久的钢琴文化传统,与鼓浪屿居民的经济基础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学琴弹琴的风尚越来越浓。家庭经济条件的提高同样为更多的孩子学琴学好琴创造了一个稳固必要的基础。特别是厦门市成为经济特区后,热爱音乐学习音乐的人日益增多,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琴童及音乐家庭。学钢琴的门槛比较高。学琴的人从买一架普通钢琴算起,还需要购买乐谱资料,聘请老师。可以说,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学习钢琴就会有许多的困难。音乐学校教务处的戴家农老师对学生的经济情况有较多的了解,他在提到学琴的经济基础时说:“我的感觉是,这

14、些孩子成长的道路很艰辛,最后能成名成才的却为数不多。学生家长的付出是很多的,特别是一些外地学生,这些家长的付出更是难以言计。很多家庭几乎是倾尽所有地让孩子学琴。”由于音乐文化已经根植于鼓浪屿的文化传统之中,岛上有经济基础的居民都会支持孩子学习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环境的影响风气的感化加上优秀的师资家庭的支持,使得鼓浪屿涌现了许许多多的音乐人才。许多优秀的琴童都是从幼年就开始学琴,在刻苦的学琴过程中开始热爱音乐、热爱钢琴,从而自发地、进一步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博大精深的钢琴文化中去。通过他们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学好钢琴,不仅要有很好的天赋、优良的自身条件,还需要优秀教师的指导,更需要的是长期

15、的勤学苦练。为此,琴童们比起普通的孩子们来讲,少了很多玩耍的时间和乐趣。幼年是学习钢琴、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钢琴教育的经验表明,一旦错过了这宝贵的黄金时期以后所能达到的造诣就会受到很大的束缚。鼓浪屿的钢琴文化,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形式多样的家庭音乐会,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节,丰厚的音乐文化资源让这个小岛洋溢着统对于钢琴教育至关重要。良好的文化传统使得良好的文化氛围得以不断积淀,文化氛围浓郁又使得传统得以更好地延续传承。浓厚的音乐文化气息。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良好的文化传鼓浪屿特殊的历史与地理位置造就了鼓浪屿的文化传统,西方的音乐文化在这个“音乐之岛”融合在一起并得到了和谐的发展。鼓浪屿成为一个独特的音乐艺术殿堂,音乐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积淀并发展。在鼓浪屿的钢琴艺术开始面向全世界的今天,音乐无国界的良好文化氛围在鼓浪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氛围影响着钢琴艺术人才的培育,对人才的培育反过来又会使得文化氛围更加浓郁。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兴盛的确不是偶然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鼓浪屿的钢琴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发展的音乐生态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