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197061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一起看看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查阅!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

2、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3、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

4、”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

5、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

6、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

7、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

8、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幻灯片)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目标预设: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

9、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朗读、闭眼、想象,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进文本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设计思路: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由于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

10、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大家交流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3、谈谈听

11、完乐曲后的感受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师生进行话题交流,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泉映月的曲子有的学生可能听过,但不一定有深刻的感受,小学生欣赏乐曲的能力有限,此时只是初步感知,只要求学生谈初步感受,为课文的学习作情感的铺垫。】 5、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

12、,做到有的放矢。】 二、初读课文,初识阿炳。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找出描写月亮、月光、阿炳的身世的以及二泉映月旋律的关键词。 (4)结合课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阿炳。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倔强:性格刚强。 【设计意图: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3、】 (2)交流、认读描写月亮、月光、阿炳的身世的以及二泉映月旋律的关键词。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类词语的交流,让学生对“二泉映月”的美景、阿炳的身世、二泉映月的旋律有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感受那如水的月色,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作好了铺垫。】 (3)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课件呈现无锡锡惠公园龙光塔下“天下第二泉”的画面,师生共同交流对阿炳的了解。 【设计意图:交流对阿炳的了解,为课文进行补白,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14、】 三、细读课文,走近阿炳。 、体验坎坷人生。 ()阿炳几次游历二泉每次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拿笔做出标记,交流回答。 ()课件出示:阿炳两次来到二泉的对比。 第一次 第二次 淙淙的流水声 淙淙的流水声 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学生针对表格内容,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外化形式,是学生潜能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 ()十多年后的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究竟是哪些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那淙淙的流水中听到这么多他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生默读,找一找) 预设片段:坎坷的经历。 文中有一段文字精炼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让学生找一找阿炳有哪些坎坷的经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阿炳多舛的命运:在唾弃声中降生,四岁丧母;在白眼中成长,痛丧师父;在屈辱中度日,双目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