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有动态生成而绚丽多彩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196921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因有动态生成而绚丽多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堂因有动态生成而绚丽多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堂因有动态生成而绚丽多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堂因有动态生成而绚丽多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堂因有动态生成而绚丽多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因有动态生成而绚丽多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因有动态生成而绚丽多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因有动态生成而绚丽多彩目前,在课程改革中,有许多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需 要转变。其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的设想而设计的方案, 就需要由原来的“静态”向根据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随 时调整的“动态”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教为学服务的思想。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 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 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因此,那些有远见的教育家 发出“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 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了。”因为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并

2、成 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 性。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 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课堂最忌预设的太多,而生成的又太少。笔 者认为真正的生成应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 识、技能,是身心的发展,智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一、在鼓励质疑中动态生成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需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马克思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课堂因为有疑才促使学生 有不同的观点的交锋,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充亢,注意力高 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迸射。从而使我们明白课堂不应是预设的产物,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

3、开发,积极利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应该而 且必将成为最珍贵的教学资源。尤其对学生文本时的即时质疑, 教师更应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如在听一位教师在教学 坐井观天一课时,整堂课显现了教者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周密 的教学设计。然而,在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 进行了分角色朗读之后,一位学生突然质疑:“青蛙为什么天天 坐在井里呢?”教师先是一愣,若有所思,随后仍顺着预先设计好 的教学思路,课件出示现实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三个例子, 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主旨。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这位教师 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待之,这个动

4、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漠视 了。听了这堂课我想了很多,之后自己也上了这堂课,课上有意无 意地去引导学生试着质疑,结果班里也有一位学生提了类似的问 题:“青蛙为什么要坐在井里?”我先翘起大拇指肯定了他的参 与意识,再问:“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展开想象,大胆 推想。正是有了这个问题,课堂一下子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一个个 争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当一位同 学说:“井是它的家,所以它不愿意离开井里”。马上有同学补充 说:“这里除了是它的家之外,也许是青蛙妈妈怕小青蛙到外面 去会遇到危险,(师插:什么危险?)可能会遇到蛇,就叮嘱小青 蛙:孩子,外面很危险,你在井里待着,我

5、去捉虫。”真想 不到,一个问题能让课堂变得如此的激烈,课堂上学生享受到了 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我在教学过程中重拾这一教学 资源,并以此为载体,搭建起学生想象的平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表达各自的见解,描绘广阔的世界。正 是因为有效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所以课堂上便呈现一群思维 活跃、见解独特、心灵飞扬的孩子。二、营造灵活开放的课堂机制促进动态生成 过去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 于学生;或用教学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 或强调阅读技巧,而忽视个性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来代替个性; 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设计对于

6、课堂教学,虽 然十分重要,但是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灵活开放的课堂机制,促进动态生成。 去年,我在教学二年级苹果落地一课结课时,讲台的木板突然 “砰”地掉在了地上,全班同学大吃一惊之后,情不自禁地 “哗”地笑开了,我灵机一动,说道“这再次证明了地球有吸引 力的科学性。”于是同学们惊诧的哄笑变成了会心的微笑。试想, 如果当时为了维护课堂秩序,敲着讲台大声喊道:“安静!” 结果又会怎样呢?这说明, 课程的计划与机智的教学并非兼容。一 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必须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 上, 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保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

7、 让自己融入, 去做学生的导演, 做学生的主持人, 让学生做演员,做课堂的主人。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在让学生主动学习课文时,问:“你 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去主动学习课文?”学生说出了读、列表、 列小标题、画图、勾画重点句、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 这样,整齐划一的课堂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学习场所。读的、画的、 勾画的、讨论的,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当同学们兴趣盎然 的学完课文时,教师要做好“主持人”,让学生说说从课文里了 解了哪些内容,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要按照 难易程度,分别通过同桌、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研讨等形式一 一解决。由于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

8、他 们愿意将自己读懂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表达出收获的喜悦,而对 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从师生的互动学习中迎刃而解了。可见,教师站在孩子的视角,利用文本下的空白,让学生的 心入徜徉在自由的天空中,不经意中已丰富了他们感性生命的成 长,充盈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如果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生成资源, 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文本论文本,学生就不会如此的神采飞扬。三、在语言环境中巧妙利用动态生成 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一个学生举手 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 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 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人物 外貌,

9、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的很成功。这次我何不利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 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这一问又 掀起了议论高潮。学生甲:“我在周五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位挑 山工,他脸黑黝黝的,皮肤特别粗糙,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肩上的 重物把他的腰压弯了”学生乙:“我家对门有个修车辅,修 车的是个老爷爷。他两鬓斑白,一张古铜色的脸,额头上刻满了深 深的皱纹。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上常会裂开几个小口子。”一一 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 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源源不断啊!我欣喜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棒, 刚才的讨论就是对饱经风霜 最好的诠释。你们想把刚才说的

10、写下来吗?”学生兴致盎然, 欣然 提笔, 埋头写了起来。在这堂课上, 如果当时老师只是把“饱经风 霜”的含义直接地解释给学生听, 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 思, 但不一定深刻领悟到它的含义, 并进而灵活运用它。再说, 平 时学生作文, 一是常为没有写作材料发愁, 觉得“巧妇难为无米 之炊”;二是写出来的文章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 言不由衷、 无病呻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 面对此情景, 我随机应变, 巧 妙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 使一个成语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 这样做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保护了学生的未知欲, 使学 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而且让学生通过听、想、说、议 的过程, 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了学 生观察、思考、练笔的兴趣。总之, 课堂不应该是预设的产物, 课堂教学环节的增删改变 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情感、心理变化而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学生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 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角度,细心的 呵护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营造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 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