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f教师(导学案)2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19593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f教师(导学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f教师(导学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f教师(导学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f教师(导学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f教师(导学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f教师(导学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编制:郭立桂 审核:王丽凤 时间:2012-2-3 编号:00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班级 姓名 等第 【学习目标】1、 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2、 、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3、 、进一步体会杜甫诗叙事精炼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教学难点】杜甫诗作的叙事精炼,风格沉郁顿挫【知识链接】1、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

2、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2、作者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4【自学导航】一、丰富

3、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1)风怒号()(2)高者挂罥()(3)沉塘坳()(4)倚杖()(5)俄顷()(6)布衾()(7)大庇()(8)突兀()-(1)ho(2)jun(3)o(4)y(5)qng(6)qn(7)b(8)w2、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当时人称。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3分)-、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3将自主学习中有疑问的地

4、方写在下面。【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疏理诗意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2、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1)组内交流,准备展示(2)、提出疑问,组间答疑(3)、班内点评,教师点拨。【合作探究】二:整体感知,明确思路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5分)-秋风破屋图群童抱茅图屋漏无干图遥想广厦图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

5、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合作探究】三、理解文理,赏析写法读课文 理解赏析第一节1、 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卷”和“吹”相比较,即形象又有力度“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2、 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无比痛惜和无助读课文 理解赏析第二节3、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诗人饱经

6、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4、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5、“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6、诗人的心情怎样?-无可奈何读课文 理解赏析第三节7、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暗淡景色烘托暗淡沉重的心情8“长夜沾湿何由彻”反映诗人怎样的心情?-双关,希望雨夜结束,白天来临;希望战乱早结束,安宁生活来临八、读课文 理解

7、赏析第四节9、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 10、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3分)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2)(3)-(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11、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5分)-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

8、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课堂小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演读-竞读-齐读【拓展提高】1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4分)(1)(2)(3)(4)-(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

9、句(一)(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等2、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还知道哪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拓发练习】阅读下列二首诗回答问题 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1、岁暮到家中写出诗人与母亲见面场景的诗句是,。写诗人心理活动的诗句是,。(2分)2、岁暮到家一诗化用了孟郊游子

10、吟里的诗句。请指出诗人是如何化用的。(3分)3、归信吟秉承诗人一贯的表现苦吟的诗风。本诗的语言表达就很有特色,如“泪墨”一词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请结合诗意写出你对“泪墨”的理解。(2分)4、请你用细腻的笔法,丰富的想象,描写出作者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情景。(3分)5、都是思念亲人的诗,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3分)6、思亲的诗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些与此相关的诗句。(至少三句,不是同一首,还要指出作者或出处。如: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3分)(1)(2)(3)1、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2、“寒衣针线密”化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语言简洁明快,又点明了诗题。3、理解“以泪研磨”“挥泪作墨”皆可。4、答案不统一。可以从“清瘦”“苦辛”“问寒暖”等词语入手,把诗歌不能表达的细节表现出来。5、岁暮到家用白描的手法极力描摹了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场景、神态,还用细腻的笔触写儿子从母亲的一系列举动上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牵挂,因此在外游荡却“不敢叹风尘”;归信吟却只用极简练的笔墨道尽了游子的思念之苦。6、(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