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19119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摘要】社会工作是一种从西方国家传来的新文化,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专业。作为一种新来的文化,对其吸收和消化过程中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许多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然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比较晚,至今也才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历史。作为一个西方的文化产物,一个舶来品,要想在与西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适应

2、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本土化。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遇到了不少的困境。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国家制度与社会工作价值的冲突,社会工作教育的投入不足,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度较低等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工作在中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中国社会。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困境;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社会问题陆陆续续的涌现,如人口老龄化、青少年犯罪、贫富分化、虐待儿童、残障人问题等。这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安全、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是一种大政府,全政府,一直以来,所有问题都是由政府来解决的。但

3、是很多问题是政府解决不了的,就需要社会工作来解决。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科学、有效地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社会成员为目的,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说角色重要,但社会工作毕竟是个才引进不久的外来文化,它的本土化是个必由之路,在本土化过程中不免会面临诸多的困境。只有把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难解决了,社会工作在中国才得以很好的发展。一、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一) 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助人的方法,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

4、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二) 社会工作的起源社会工作产生于欧美国家。首先,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希伯来的思想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思想源头。在古希腊人看来,幸福是在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的,富人将自己的财富分与穷人是获得幸福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成为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其次,基督教文明所宣扬的“博爱”观念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直接思想根源。第三人道主义思想观念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于发展的最直接的思想根源。社

5、会工作起源于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是伴随着工业化引发的问题而产生的,它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教会或者私人举办的、无组织的施舍或慈善。(三)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现状社会工作的助人思想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萌发了,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中,对贫弱者的救助被看作是统治者德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在民间,守望相助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的生活发生。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和实践为现代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和实践经验。虽然社会工作在我国思想根基渊源,但作为一项国家的职业制度建设从2006年才开始的。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达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布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

6、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开始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范畴,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化水平评价制度正式建立。2008年6月我国首次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资格考试如期成功举行。同年10月,明确了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但存在着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一般的说,一种专业的发展是职业化与岗位开发紧密联系的。但在我国“行政主导,教育先行”的模式里,社会工作教育作为一个“舶来品”,没有具体的本土化实践就直接西体中用了,这使社会工作未能在我国实现较好的本土化转变,出现了专业无岗位的尴尬。同时,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也缺乏了非常重要的专业实习与实践,使得社会工作

7、专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与社会需求合上节拍,发展比较困难。二、 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困境(一)何为“本土化”及“社会工作本土化”“本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不但有地理学的含义,指人们原本生活的地方。而且有社会及文化的含义,指浸润于那个地方的文化、社会制度。按照这种理解,本土化指的就应该是外来的东西进入某一社会文化区域,与原有的社会制度相配合,共同支持人们共同生活的过程。本土化对外来者来说是文化适应的过程,对“本土”来说则是文化选择、融合与接受的过程,它反映了两种行为模式、处理问题方式之间的互动。本土化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适应的过程,它指的是一个地方的东西进入到本地方并适应这个地方的要求而生存和发

8、展的过程。本土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本地方的适应和变迁,更强调的是本地的主体性,即是站在本地的立场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理念及方法进入中国,同其相互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生存和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种工作模式、理念及方法要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制度体系相适应,以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一种文化想要在另一只文化中生存和发展,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文化冲突是避免不了的。怎样使这种文化在新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并服务于我们社会,这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和

9、中国文化的差异社会工作价值观源于西方中教理念和工业主义文明发展的结果,它注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受助者个人价值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主张个人自决,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同时也明显受到了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社会发展起来的个人主义思想主张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个人价值,主张个人的独立性和权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利益交换为重。基督教的爱、关怀和责任三个重要要素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价值。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个人伦理修养和家庭观念,强调个人对家庭成员的责任。儒家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极大,以至养老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很多老人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去养老院,而在家里生活他们的孩子都忙于工作,没什么时间

10、照顾老人,这使老年人的生活问题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如何判定社会需求的问题上,西方的价值观同中国社会存在差异,中国社会在界定需要的内涵和方式上与西方社会存在一些差异。中国的文化十分强调个人对集体、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以至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公民民主的参与精神没那么受到注重。(三) 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畸形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如果从院校的规模和招生数量来看,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就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是,这真的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吗?实际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还有待完善。首先,社会工作还没有真正的走上职业化道路。在社会工作教育中没有合适的单位

11、进行实习与实践,大多都只是在教室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每年培养了很多多社工专业人才,但是,社会上却没有对口的专业岗位,特别是内陆地区。民政部、公安司法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都是公务员编制,妇联、共青团基本也是公务员编制,当前国家机构人员精简的情况下,进入公务员系统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而政府基层组织、街道、区一级也没有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机制。总的来说,我国的社会体制还没有创造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社会环境。其次,社会工作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经验不足。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几乎是没用经过系统训练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陆续开设后,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大部分是自学或者进行简单的培训后就纷纷上岗了。绝大多数的社会

12、工作专业的教师都没有从事过前沿社会工作,没有社会工作的实际经验。上课也只能讲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或者是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不能结合中国事例,很难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四)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度较低一种文化想要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扬,就必须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公众的认可。只有得到理解和认可了,人们才会去研究、学习、发展它。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引进中国也就几十年的历史,由于宣传不够,人们不是很理解和认同它。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的工作人员,一说到它,人们就想到社区的老大妈、老大爷,慈善组织的人员等。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员以外,几乎没有人知道有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这个职位。每当有人问我学的什

13、么专业,我说是社会工作专业,都带着疑惑的表情问社会工作是什么东西,竟然还有这个专业的。可见,人们对社会工作第理解和认同有多低。社会的不理解,公众的不认同,这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三、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策略(二) 西方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虽然西方的价值观和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西方价值观和专业伦理同中国社会不是水火不容的。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和伦理同中国文化在很多地方是可以融合的,这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第一,在社会工作专业本质的目标上,中国文化所强调的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中促进社会整合的观念是相契合的。第二,在人与社会关系问

14、题上,近年来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政府和公众意识到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说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第三,个人对他人的责任和互助的理念,中国文化强调个人对家庭成员的责任,由此产生的“推己及人”观念也逐渐发展起一种公民的责任意识。第四,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上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这一判断,同中国文化中的个人对集体、国家的责任也是想吻合的。我们把这些中西方文化的相融合之处根据本国国情发展起来,有利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三) 实现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的多方联合,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第一,优化政府和社会工作的合作关系。强化国家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角色,强调政府在社会工作建设中的责任,协调好各个因素之间的

15、关系。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对社会工作的大力支持。第二 ,发挥群众团体协同作用。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层次上有分工、工作内容上有交叉的连续服务体,形成既发挥传统资源优势又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元素的责任共担完整服务体系。第三,大力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相应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生存和本土化的进程。 (三)发展合理的教学方式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与外国、港台的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从当地社区挖掘具有社会工作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通过与他们交流,让教师进入社区等相

16、关工作单位锻炼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机构要与政府、社会团体结成合作关系,拓宽社会工作的实习基地。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工作教育质量的提高。三、 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和公众的认同感 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以促进政府及用人单位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宣传社会工作的理念及方法,以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同时还可以宣传一些社会工作过程中的成功案例以及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新闻事件,从而让公众对社会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工作取得的业绩充分的认可。还可以多举办一些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活动,引导群众的积极参与,以便群众能更好的体会到社会工作的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