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18635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总分:439.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62,分数:124.00)1.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数:2.00)A. 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B. 思想政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C.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VD. 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解析:2.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了 “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的是()。(分数:2.00)A. 圣西门 VB. 傅立叶C. 欧文D. 马克思解析:3. 体育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表明体育具有()。(分数:2.00)A. 思想性

2、B. 技能性C. 娱乐性 VD. 竞技性解析:4.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包括()。(分数:2.00)A. 德育B. 美育与智育C. 体育D. 职业教育 V解析: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分数:2.00)A. 国家B. 地方 VC. 家长D. 学校解析:6.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分数:2.00)A. 教育目的 VB. 教育内容C. 教育手段D. 教育结构解析:7. 提出“教育无目的”理论的杜威是()教育家。(分数:2.00)A. 美国 VB. 法国C. 捷克D. 德国解析:8. 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

3、展最为严重是在()。(分数:2.00)A. 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期B. 资本主义社会 VC.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D. 原始社会初期解析:9. 我国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是()。(分数:2.00)A. 1957年的最高国务院会议B. 1985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VC.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解析:10. 提出“真正的教育应当建立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的是()。(分数:2.00)A. 裴斯泰洛齐B. 卢梭C. 斯宾塞 VD. 孔德解析:11. 涂尔干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属于()。(分数:2.

4、00)A. 神学教育目的论B.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VC.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 教育无目的论解析:12.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分数:2.00)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VB. 加强现代人文教育C. 开展素质教育D. 加强现代科学教育解析:13.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分数:2.00)A. 纳托普B. 杜威 VC. 孔德D. 凯兴斯泰纳解析:14. 智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分数:2.00)A. 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B. 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VC. 培养和

5、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D.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解析:15. 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是在()。(分数:2.00)A. 1991 年B. 1986 年 VC. 1996 年D. 1999 年解析:16. 教育适应生活说的创始人是()。A. 杜威 VB. 斯宾塞C. 卢梭D. 涂尔干解析:17. 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A.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 个人本位价值取向D.“三个代表”(分数:2.00)A.B.C. VD.解析:18. 有关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的说明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

6、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B. 教育目的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C.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一样具有普遍适用性VD. 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同时教育目的又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实现 解析:19. 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分数:2.00)A. 教育大纲B. 教育目标C. 培养目标D. 教育目的 V解析:20.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分数:2.00)A. 生产力水平低下B. 新的剥削和压迫C. 资本主义制度D. 社会分工 V解析:21. 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教育目的的是()。(分数:2.00)

7、A. 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VD.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析:22.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目的主张体现了 ()。(分数:2.00)A. 社会效益论思想B. 教育无目的论思想C. 社会本位论思想D. 个人本位论思想 V解析:23. 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分数:2.00)A. 教育方针B. 教育政策C. 教育目的 VD. 教育目标解析:24. 教育目的具有三大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和()。(分数:2.00)A. 监督功能B. 系统功能C. 导向功能 VD. 自组织功能解析:25. 反

8、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的是()。(分数:2.00)A. 教育途径B. 教育内容C. 教育目的D. 教育方针 V解析:26. 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一直有“双重任务论”的说法,所谓“双重任务”是指()。(分数:2.00)A. 为更高级别的教育培养合格新生和提高公民素质B. 提高公民素质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者C. 为更高级别的教育培养合格新生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者 VD. 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职业技能解析:27.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分数:2.00)A. 教育原则B. 教育内容C. 教育方案D. 教育目的 V解析:28.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分数:2.0

9、0)A. 卢梭B. 裴斯泰洛齐C. 马斯洛D. 涂尔干 V解析:29.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分数:2.00)A. 提高人的科学人文素养B. 巩固社会制度C.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VD. 发展生产力解析:30. 教育目的具有检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评判标准,是因为其具有的功能是()。(分数:2.00)A. 教育评价 VB. 控制教育方向C. 指导和支配教育活动D. 端正教育思想解析:31. 把“四有、两热爱、两精神”当做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的是()。(分数:2.00)A. 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VC.

10、1985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D.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32.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教育目的的主张体现的思想是()。A. 社会本位论 VB. 个人本位论C. 社会效益论D. 教育无目的论解析:33. 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 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分数:2.00)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VB.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34. 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11、法规是()。(分数:2.00)A.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VC.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解析:35. 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将个体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分数:2.00)A. 神学教育目的论B.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C. 教育无目的论D.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V解析:36. 有关教育目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 的要求B.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C. 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

12、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D.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通用的 V解析:37.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制定其教育目的的首要依据是()。(分数:2.00)A. 政治制度 VB. 科技水平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解析:38. 美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分数:2.00)A.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B.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C. 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D.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 V解析:39. 个人本位教育目

13、的论的代表人物是()。(分数:2.00)A. 卢梭和涂尔干B. 卢梭和那托普C. 裴斯泰洛齐和凯兴斯泰纳D. 卢梭和福禄贝尔 V解析:40.1957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分数:2.00)A.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VB.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C. 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 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没者解析:41.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述为教育目的是在()。(分数:2.00)A.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B. 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VC. 19

14、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析:42.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包括()。(分数:2.00)A.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C.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D.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 的人才 V解析:43.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不包括()。(分数:2.00)A.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B. 人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人的需要C. 家庭发展的需要 VD. 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析:44. 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是()。(分数:2.00)A. 斯巴达教育B. 雅典教育 VC. 骑士教育D. 教会教育解析:45.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