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半主动减振系统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172420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床半主动减振系统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机床半主动减振系统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机床半主动减振系统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机床半主动减振系统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机床半主动减振系统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床半主动减振系统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床半主动减振系统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床半主动减振系统设计一、选题的背景、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在各个领域,特别是汽车、航空航天以及国防等尖端领 域,对于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制造业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尤其是居 于重要地位的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它的发展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国防建设。在超精密 机床加工中,基础的振动以及主轴的转动将激励机床振动,而振动是影响加工质量的关 键因素之一12。为了减小机床的振动,一方面是改善振动的质量,减小振动的振源。另 一方面是设计优良的减振系统,使机床对激励有良好的隔振性能。传统的超精密机床减 振系统设计基本采用被动控制技术,然而振动的影响依然十分突

2、出,由于机床的振动将 通过刀架直接反映到被加工工件表面,影响加工质量,因而研究有效的精密减振措施, 对于提高超精密机床加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了充分隔离基础振动对机床的影响,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常见的空气弹簧作为隔振 元件进行被动隔离。由于被动控制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因而一般机床的振动隔离多 采用之。但是对于超精密机床被动控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者被动控制很难隔离低频 振动,二者阻尼降低隔振效率,但又对降低共振振幅起极大作用,被动控制无法解决此 矛盾。但随着机床加工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减振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仅要消除 中、高频振动,也要消除低频振动,振动被动控制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难以满

3、足人们 的要求。如被动隔振器对外扰频率大于受控对象一一隔振器系统固有频率的倍时能起 减振作用,但对低频(如小于2Hz )外扰的隔振在实现时就会遇到静变形过大与失稳的 问题,造成低频隔振难题;另外,隔振器的阻尼是降低隔振效率的因素,而阻尼又是减 小共振频率下的响应所必不可少的,被动隔振器一旦确定则阻尼无法再改6,变13。因此, 随着机械产品、工程结构及大型装备系统对于零部件加工精度要求的不断越高,现有的 被动抑制机床切屑加工振动的方法已难以满足要求,迫使人们进一步寻求新的振动控制 途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机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过由于人们在 生中,对产品的质量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4、,而高精密仪器或者生产设备由于各方面的客 观或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产品质量不能满足要求而成为了废品,大大提高了生产成 本。为了使产品的利润最大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使产品的性价比大大提 高,因此首先必须消除或减小各个方面对产品加工的影响。振动、温度与污染是影响数 控机床加工精度的3 个重要因素,而振动是影响机床加工尺寸误差和重复性的首要因素1, 2。如车削加工过程中,工件和刀具之间常常发生强烈的振动,破坏和干扰了正常的切削 加工,是一种极其有害的现象。当机床发生振动时,工件表面质量恶化,产生明显的表 面振纹,工件的粗糙度增大,必须降低切削用量,因而机床的工作效率也随之大大降低。 强

5、烈振动时,机床会产生崩刃现象,使切削加工过程无法进行下去。由于振动,将使机 床和刀具磨损加剧,从而缩短机床和刀具的使用寿命;振动并伴随有噪音,使工作环境 恶化,危害工人身心健康。车床振动可分为自由振动、强迫振动和自系振动,据测算,这三类振动分别5%,30%, 65%。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机床行业面临着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和被切削材 料多样化的要求,对零件的加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金属切削加工中,振动危害 极大。不仅产生噪音,而且严重影响机床加工性能和加工工件质量。尤其对于超精密数 控机床使用金刚石刀具进行超精密切削时,要求机床工作极其平稳,振动极小,否则很 难保证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和

6、超光滑的表面质量3-7。因此,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就是设计 并制造出一种能进行动态特性的实时调节的机床半主动用减振器从,而消除或减少振动, 提高产品加工精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机床的加工精度还直接关乎产品的质量,尤其超精密机床的加工水平直接影响着精 密仪器仪表、国防工业以及微细工程的发展。因而本项目对超精密机床床身的精密减振 技术的研究,有效地隔离外在的、内在的各种振动干扰影响,提高超精密机床的加工精 度,使整个机械行业得到一次质的飞跃,同时,这对我国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8,9。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1. 半主动减振器的研究现状

7、振动半主动控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振动工程领域内的高新技术,是固体力学 自动控制、计算机、材料及测试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振动半主动控制是当前振 动工程领域内的高新技术,是动力学、控制、计算机、测试技术与材料科学等诸多学科 的综合。由于它具有效果好、适应性强等潜在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振动工程界 的研究热点15 - 20。振动半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的区别在于,前者根据输入信号(如基础 激励,刀具和工件振动等)利用低功率作动器调节系统参数,来优化系统动力学特性, 实现最佳减振;后者仅通过改变结构参数、释放自身潜在能量实现静态控制,控制效果 明显,精度不高。半主动控制其控制力虽然也是由控制

8、装置本身的运动而被动地产生, 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能由外加能源主动调整本身的参数,从而起到调节控制力的 作用。这种控制方式的控制效果接近于主动控制,但控制装置却类似于被动控制装置, 结构简单,造价低,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振动控制系统12。磁流变减振器就是一种良好的半主动减振器,磁流变减振器较传统的减振器比较, 材料除满足必备的机械力学还要必须满足良好的导磁性能,要求作为铁心的活塞导磁率 尽可能的高。重要的元件包括:活塞、活塞杆、缸筒。活塞与缸筒间存在环形间隙,活 塞结构采用两级阻尼形式。活塞上缠绕电磁线圈,电磁线圈通人电流后,活塞和缸筒类 似成为两个磁极板,当活塞在缸筒内往复运动时,磁流变液从

9、活塞与缸筒之间的空隙通 过,线圈中的励磁电流产生的磁场作用于磁流变液,使磁流变液在外磁场作用下,其随 机分布的磁性颗粒的磁化运动方向大致平行于磁场方向,同时磁化运动使磁性颗粒首尾 相连,形成链状结构,从而使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使阻尼器阻尼 通道两端的压力差发生变化,达到改变减振器的阻尼力的目的。通过控制通电线圈励磁 电流的大小来改变磁流变液的粘度,就可以实现阻尼可调的目的,而且这种调节是连续 的、可逆的。这种结构既有流动工作模式的运动,又受到缸筒和活塞的剪切作用,因而 称为流动剪切组合模式24。磁流变减振器的工艺分析是从模型到实物的关键,良好的工艺路线才能保证磁流变 减振器的

10、技术要求的到充分的满足和保证。正确合理的的工艺路线才能使加工更加的合 理,缩短加工时间,减少材料的浪费,减低减振器成本的投入。2.磁流变减振器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在智能材料与结构、动态试验与分析、现代 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飞速发展的推动下,有关基于磁流变技术的机电产 品减振抗冲研究(包括系统建模、仿真、优化等)不断取得进展,新的理论、方法与技 术不断出现,同时促进了相关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尤其是国际上的一些著名的大公 司,由于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包括与一些世界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 关系)以及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等优势,在基于磁流变阻尼控制的半主动

11、系统减振抗冲 应用方面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已开发出许多优秀的器件和应用系统,可以为机电产品 与设备的振动和冲击进行预测或进行振动控制,以保证机电设备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和 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以提高机械设备的总体性能和总体水1平4 -23。美国Lord公司较早开始专业研究、制备和销售磁流变液并开发磁流变液应用器件 突破了可控磁流液阻尼器简称MR阻尼器)的产品化实现技术1998年开始生产用于载 货汽车座椅的半主动可控磁流液阻尼器Ford汽车公司的磁流变液小组长期从事磁流变 液的机理及应用研究。制造赛车Carrera公司也于1998年将其生产的MagneShock可 控磁流变阻尼减振器系统装备在赛车上

12、,目前正在着手开发第二代磁流变减振器美。国通 用汽车公司在2003年1月首次亮相的凯迪拉克SRX豪华多功能车上率先使用了Delphi 公司生产的磁行车控制系统MagneticRideControlSysteih这种电子控制的磁流变实时减 振装置据称是界上反应最快的悬挂控制系统ZF公司在2005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和 Delphi公司同时展出了带有控制器的磁流变减振器。而rd公司拥有较多的磁流变流体 的专利25, Delphi公司则拥有较多的磁流变流体产品结构专利。美国rginia大学在磁流 变阻尼器的控制理论和实车应用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反观国内,基于磁流变的减振抗冲器件和系统的应用开发研究还很

13、少,相关理论方 法的研究相对落后,基本还处于跟踪研究状态26,迄今尚未出现能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性能优异器件和相关应用系统。针对此种情况,在中国已有不少研究 人员致力于研制和应用磁流变阻尼技术9,12,12,26, 在精密加工与制造领域,如哈尔滨工业 大学精密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展了主动隔振与电(磁)流变减振器在机床切削振动控制 中的应用研究,开发的超精密加工机床,由于采用空气弹簧隔振等七项攻关技术的实现, 使其加工精度达到亚微米级,但为了进一步提高超精密加工机床的加工精度,在利用空 气弹簧进行振动控制的基础上,亟需采用振动半主动、主动控制技术;浙江大学梅德庆 设计了超精密隔振平

14、台主动振动控制系统,但缺少控制上的灵活性,对突发性环境变化 应变能力差,且只能对2Hz以上频率的振动进行有效的隔离;王安民等将电流变减振器 应用于数控机床实时减振系统设计上,机床切屑加工时取得了较好的切削稳定性,但电 流变减振器较高的电场供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王加春研制了基于压电陶瓷的非接触式 主动空气作动器,解决了在溜板纵向运动的同时实现横向振动控制的问题。在交通工程 与土木结构振动控制领域,欧进萍院士研制的磁流变减振器成功安装于山东滨州黄河公 路大桥上的部分斜拉索及渤海某平台;重庆大学的廖昌荣等研制了汽车用磁流变减振器 并进行了试验测试。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国外对核心技术的封锁日益严重,各

15、个跨国 公司正在不遗余力地奋力抢夺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现。实情况决定我们必须走自力更生、 自主创新、理论方法研究与应用系统开发并重的发展道路。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1.课题的研究内容 在充分调研和实习的基础上,项目采用结构设计、实验测试和样机研制相结合的研 究方法,对机床半主动减振系统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 比较分析了磁流变半主动控制的特点提,出了将磁流变减振器应用于机床减振的 现实意义;(2) 以磁流变减振器为研究对象,设计磁流变减振器三维实体模型及根据加工图纸进 行加工制造;(3) 将设计加工制造的磁流变减振器运用到

16、机床半主动减振系统中进行实验;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如图2 所示图2 技术路线3. 难点(1) 磁流变减振器线圈匝数,电流,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式推导困难;(2) 线圈活塞的制作比较困难;(3) 磁流变减振器相应的参数确定困难;(4) 建立理想的磁流变减振器实体模型比较困难;(5) 磁流变减振器恰当的运用到机床中并进行有效实验比较困难。4. 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毕业设计根据磁流变液本构的关系,建立数学力学模型,分析并推导出输出电 流、线圈匝数、磁场强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式。磁流变减振器的机械结构进行设计,确定 主要构件的参数,采用UG三维软件,建立磁流变减振器的实体模型,利用nsys软件 对磁流变减振器进行有限元分析,根据分析仿真结果修改减振器关键尺寸,优化磁流变 减振器的结构。利用汽车悬架测试系统,测试磁流变减振器在不同载荷输入与磁场强度下产生的阻 尼力和位移,其中阻尼力和位移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