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导学案新人教A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168020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导学案新人教A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2年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导学案新人教A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2年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导学案新人教A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2年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导学案新人教A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2年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导学案新人教A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导学案新人教A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导学案新人教A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新课标人教A版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一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以及函数语言等。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

2、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3 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有数学1、2、3、4、5,还有选修课,加之时间紧、难度大,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

3、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二 科学地进行学习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

4、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2)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

5、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

6、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知识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使所学到的知识由“熟”到“活”。(7)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2 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同学们年龄较小,

7、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同学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同学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地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高中要学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3 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

8、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一 数 与 式 的 运 算知识要点: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2.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立方和公式 ;立方差公式:;三数和平方公式 ;两数和立方公式 ;两数差立方公式 3.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意义。分母(子)有理化:都乘以有理化因式4.分式的意义,繁分

9、式。自学评价:1如果,且,则b_;若,则c_.2化简:|x5|2x13|(x5) 3. 计算:4已知,= 5若,则的取值范围是_ _ _;6比较大小:2 (填“”,或“”)精选题型:1. 解下列不等式:(1) (2)42. 计算: (1)(2)3. 已知,求的值4 化简:(1); (2)5.设,求的值6. 化简:(1) (2)记住它,多想它: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拓展练习:1 解不等式 2 设,求代数式的值3 当,求的值4 设,求的值5 计算6化简或计算:(1) (2) (3) (4) 7(1)已知,求的值(2)若,求8.若,则( ) (A) (B) (C) (D)9.计

10、算等于 ( ) (A) (B) (C) (D)10解方程11计算:12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有二 因 式 分 解知识要点: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一般二次三项式型的因式分解:其他常用的因式分解的方法:配方法,拆、添项法自学评价: 1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和公式 完全平方差公式 2 分解因式:(1)x23x2= (2)x24x12 (3) (4) 3分解因式: (2) 4分解因式: 5分解因式: 6分解因式: 精选题型:1.分解因式(1); (2)2 三边,满足,试判定的形状3. 分解因式4.分解因式:x

11、2x(a2a) 5. 分解因式6.分解因式 7. 分解因式 8. 分解因式 9. 分解因式记住它,多想它: 拓展练习:1分解因式 2. 分解因式3分解因式 4分解因式 5分解因式6已知,求代数式的值7现给出三个多项式,请你选择其中两个进行加法运算,并把结果因式分解.8.已知,求证:9. 分解因式10. 分解因式11. 分解因式12. 分解因式三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知识要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自学评价: 1一元二次方程,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 , (1)当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当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当 0时,方

12、程没有实数根2定理:若方程的两个根为,那么: 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其成立的前提是3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2pxq0,若x1,x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x1x2p,x1x2q,即 p(x1x2),qx1x2,所以,方程x2pxq0可化为 x2(x1x2)xx1x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x2(x1x2)xx1x20精选题型:1. 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的范围:(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方程有实数根; (4)方程无实数根2 . 已知实数、满足,试求、的值3 若是方程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1) ;(2) ;(3) ;(4) 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4kx24kxk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使(2x1x2)( x12 x2)成立?若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