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点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16365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学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学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学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学考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教学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 规律的科学。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A、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如教育的本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B、学校所实施的几方面教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C、实施各种教育的途径(教学、课外活动、校外活动);D、其他(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二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1. 教育科学的萌芽阶段(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十六世纪)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等。 学记是第一部教育专著,是战国末年思孟学派所

2、作;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是古罗马帝国 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比学记晚三百年。2. 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及多样化阶段(十七世纪二十世纪初期)1657 年,夸美纽斯(捷克)发表了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 独立体系。夸美纽斯因之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1806 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发表了普 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科正式形成。赫尔巴特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A、赫尔巴特教育学派。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可概括为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 中心。B、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杜威的基本教育观点和赫尔巴特都是对立的。他提出“教育 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3、、 “从做中学”,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三中 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C、凯洛夫社会主义教育学派。1939年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第一本用 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研究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3. 教育科学的深化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三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活 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向受教育者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它专指学校教育。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所进行

4、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换言之, 教育是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四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内容的原始性;2、教育的全民性;3、教育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二)、奴隶社会的教育1、产生了学校教育;2、教育开始有了鲜明的阶级性;3、学校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逐步分离。(三)、封建社会的教育1、学校教育阶级性鲜明。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政策:“愚民”与“养士”2、学校教育具有严格的等级制。3、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完全分离。(四)、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渐紧密结合;2、自然科学内容大为增加;3、教

5、育既培养建设者又培养接班人;4、教育走向大众化道路;5、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6、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采用。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的基本规律1.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 社会发展的规律2.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A、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B、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财力、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发展5、生产力的发展对人们的教

6、育观念产生影响。(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教育具有生产性。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了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某些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四.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文化对

7、教育的影响1、文化为教育提供了内容2、文化为教育提供了基本手段和工具3、文化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文化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二)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和保存文化2、选择文化3、创造和更新文化4、交流和融合民族的文化五. 什么是个体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结身心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狭义)人的发展是 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期间身心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种基本因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1 (一)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前提)2 (三)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了主导作用3

8、(二)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了决定作用4 (四)主观努力(心理因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了重要的能动作用。六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发展的顺序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2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 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不能搞“一锅煮”同时也要注意各年龄阶段的衔接性。3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一方面,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不同方面的发展在同一 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我们必须注意教育时机,特别要抓好 关键期的教育。4、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

9、和教育、生活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每个阶段的 变化过程和速度,以及各阶段的年龄特征,大致是相同的。可变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生活条件下,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会发生某种变化。 在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根据稳定性的特点,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面向多数学生, 保持教育内容、方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可变性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适时改变教 育思想、方法,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加速青少年的发展。5、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做到因材施教。第三章教师与学生一、什么是教师(狭义上)教师是指接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履行一定的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

10、员。广义上)教育者就是教师。二、教师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地位(一)社会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二)社会地位 在不同的时代,教师的社会地位各不相同。 在我国,人民教师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教师的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中心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 控制和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臣服。学生中心论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 自动,将 教师置于辅助地位。(二

11、) 教师的作用(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1、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教师实现的;2、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的确 定,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师;3、教师是身心发展比较成熟的人,且受过师范教育,他们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4、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教师的有效调动。四、教师的任务 教书育人。具体来讲:1、教师要教好功课;2、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3、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科研。五、教师劳动的特点:高度的责任性;复杂性;繁重性;长期性;创造性;示范性。六、教师的素养(一)职业道德素养1、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对待教

12、育事业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前 提。2、热爱学生。师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的具体表现。3、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学生的塑造靠教师集体的劳动智慧。(二)知识素养1、广博的基础知识;2、精深的专业知识;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三)能力素养1、组织管理能力;2、表达能力;3、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加工的能力;4、教育机智;5、教育、教学科研能力;6、育人能力;7、对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的能力等。(四)心理素质1、良好的智力;2、丰富的情感;3、坚强的意志力;4、兴趣、爱好广泛等。七、什么是学生学生是指在学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八、老

13、师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一)学生是人1、具有主观能动性;2、具有思想感情和独立人格;3、具有创造性。(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的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学生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九、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学习的主体(二)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学习搞好十、什么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它 是学校最主要的人

14、际关系。十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教学相长,共享共创十二、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四章 教育目的一、什么是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 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它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

15、的人。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对教育制度的建立, 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都有决定的意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 总的培养目标。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五章 教育制度 一什么是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 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 行的一整套规则。二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 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一)双轨学制: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