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我们三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161374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笔记我们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读书笔记我们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读书笔记我们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读书笔记我们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读书笔记我们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我们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我们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读书笔记我们三读书笔记我们三 读书笔记我们三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本书为我们安静地讲诉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两个人,三个人,一个人,最终他们都“回家”了 先生的文章,情感总是平和的,我很是喜爱;先生的为人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爱情,更是让人艳羡。 老爷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岁结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爷子去世,他们一同度过了六十四載的时间。过去人的爱情总是含蓄的,书中从未提及过“爱”字,但无一不传递着“爱”,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依相伴,是相互懂得,“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能和钟书

2、对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弃钟书苛刻了。我们饿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似乎是傲慢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这些无不透露着,先生对老爷子做人做事的懂得,观赏他所擅长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长的,甚至间或他做下所不擅长的事儿,她便会大加赞许,由衷的快乐。谁不爱这样的女人呢?这样的爱,是自由,是包涵,是理解,是敬重。这样的敬重还体现在他们有冲突的时候,“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商议。”在教化女儿方面,他们也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孩子自己确定,不予干涉”,这样开明的教化方式,培育出了一位优秀的女儿。 她这么说,“我们这个家,很朴实

3、;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欢乐,也会变得特别欢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就是,我们仨的意义。说几点,自己额外的思索: 1、他们当年便能出国深造,而,八十年后的今日,我们中的大多数照旧没有实力出去。钱钟书和杨绛均诞生书香门第,在他们家族中成材成器的兄弟姐妹、叔伯姨舅许多,而一般人家的子女,想要达到他们这样的成就,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纵向看看,还是有些感受的。 2、假使他们俩要为了生活奔波劳碌,会不会还是如

4、此的平和、虚心,甚至拥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呢?当然,这只是个假设,我想说明,一个人的品性和他的生活状况有肯定的关系,但至于有多大,还是不知道。像,走在人生边上所说的那样,人是有肉体和灵魂构成的,生活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提升自己的物质实力和精神水平、灵魂深度,同样的重要。 观别人的一生,矫情点说,像自己活了一次,或许对生活能更理解些,更从容些。愿此刻的自己和此时的你都能安稳华蜜。 读书笔记我们三 我们仨由钱钟书先生的遗孀、作家杨绛所著。本书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梦”的形式隐喻情感,一部分记述现实。现实部分,从93年伉俪二人在牛津求学写 起,始终到199年钱钟书去世,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最终都化作一

5、位百岁老人对家人绵绵的思念。作者所思念的,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家庭,妻子杨绛、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一家三口都是单纯的文人,不沾是非,不涉政治,任世事浮沉,不改做人本色。但在中国20世纪风云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仨”依旧饱经 战火、疾病、政治、生死的洗礼,难以独善其身。 在 “我们仨”中,女儿钱媛无疑是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在杨绛的眼中,女儿懂事、聪慧、好读书,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钱家家长(钱钟书之父)“得意非凡”地 宣称:“女孙健汝(钱媛)”是“吾家读书种子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可造之材”,却多病多难,生不逢时。“上中学学时背粪桶,高校期间下乡下厂,毕业后 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是一粒

6、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其间的缺憾憋闷,溢于言表。 杨绛先 生为女儿的才华惋惜,但杨绛她自身何尝又不值得惋惜。在钱钟书的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诚然也。钱钟书虽然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但有得必有失,于生活计,几乎百无一用。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时常地在家做些“坏事”,将桌布染黑了,台灯砸了,门轴弄坏了,均手足无措,唯有苦着脸向妻 子杨绛求救。杨绛一一劝慰“不打紧”。出院后,她逐一“搞定”。钱母感慨这位儿媳,“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钟书痴人痴福。”而这对 于一个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是幸也,亦或不幸也?杨绛在翻译上的造诣颇深,她翻译的堂吉柯德,至今为止依旧是中

7、译本外国名著中的经典之作。 “我们仨”中最“珍宝”的自然是钱钟书。钱钟书是一个纯粹得近乎单纯的文人,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术事业中。中国的文人,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几千年 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无非分两种,一种当了官的,一种是想当官而不得的。即使隐士如陶渊明者,早年的愿望也是“大济苍生”,他几次挂冠而去,均是迫于无奈, 不是因为嫌官小,就是因为不“合群”。而钱钟书却是一条漏网之鱼,是一众鸭棚中诞出来的一只天鹅蛋,是文人中的“病梅”,异类中的异类,几千年以来,仅此 一枚。朱家骅许他一个联合国科教文卫的职位,他辞谢了;晚宴要和“极峰”(蒋介石)握手,他趁早溜回来了;收到国宴的请帖,他请病假;即使

8、是社科院文学所 的一个顾问衔,他也力辞得免。 钱钟书一生所爱,唯有他的书、他的家。在书里,他是学问的宠儿;在家中,他是精神的领袖。这两个地方,自由、美妙、平安,符合他全部的慧心与童心。他或许会 以为,这两个地方都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这句话明显不符合中国国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 春”终究只是古代文人的美妙奢望。1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成了“牛鬼蛇神”,被批斗,被“洗澡”,杨绛还被人剃成了“阴阳头”,苦不堪言。他们凭借平和的心态以及对学问的执着,挺了过去。但是,女儿钱媛的丈夫王德一却因不堪受辱,愤而自杀。 “世间好物不坚牢

9、,彩云易散琉璃碎”。年头中期,病床上的“我们仨”起先分头写作各自的我们仨。不久,钱媛病逝,次年岁末,钱钟书亦离世。“剩下的这 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此中辛酸,难以向人道也。四年后,唯一完本的是杨绛版的我们仨,此时杨绛已是九二高龄。书中,一个个残碎的梦境,一件件 细碎的小事,在黑白间杂的夜幕下,如一粒粒星辰,以爱作线串起,熠熠生辉。 无论悲欢离合,家庭都是人生最终、最好的庇护所。假如你爱家,就读一读我们仨吧。 读书笔记我们三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