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为信 阅读附答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159747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指”为信 阅读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以“指”为信 阅读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指”为信 阅读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指”为信 阅读附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指”为信 阅读附答案 以“指为信在长期的察看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使用价值。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使用指纹的国家。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背面印有一只拇指的印痕。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000多年,算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指印印泥了。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秦汉时代盛行封泥制。那时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发信使将竹简木牍用绳捆缚,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纹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

2、“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押印章指印。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个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那么,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局部尚保留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订立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务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罗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

3、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须要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在捺印。如果双方签订契约,则双方的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唐以后,官府中兵丁名册、狱词、划供等,均有以指印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下来。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修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通,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那是民国25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还要知见人、代笔人等都要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他们还在订婚书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躲避法律的惩办,二是大家的

4、面子都好看。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的效力。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开展完善,又丰盛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开展奠定了根底。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1. 以下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基于长期的察看与思考,先民在掌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之后,开发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以“指为信。B. 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背面印有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C.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中国最古老的指印印泥大约出现在距今2000多年前。D. 按押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

5、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法律效力。2. 以下理解和分析,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 秦汉时期,需要使用指印的封泥制盛行一时,于是人们在捆束竹简和木牍的绳端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B. 西汉时期,在竹简上“画指可说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C.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人订立契约须双方指纹像符木相偶一样印在两纸骑缝处。D. 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的证书上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仍然很普遍,目的是使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3. 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引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B. 阿拉伯商人索拉罗的记载说明,指纹在借贷上的广泛运用,既丰盛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开展奠定了根底。C. 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2000多年。D. 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押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开展中不断完善。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沛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参考答案:1-3.C A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