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东路隧道管棚施工技术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158945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翔东路隧道管棚施工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翔东路隧道管棚施工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翔东路隧道管棚施工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翔东路隧道管棚施工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翔东路隧道管棚施工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翔东路隧道管棚施工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翔东路隧道管棚施工技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翔东路隧道管棚施工技术【摘要】隧道超前支护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超前管棚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 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隧道出口段开挖过程中,岩体经扰动,裂隙水 流失,在应力作用下,山体会产生形变而滑动。在遭遇山体滑动时情况下,采取 管棚进行超前支护后,顺利通过软弱围岩地段,保证了施工安全及工期要求。关键词 隧道;管棚;支护:施工1.工程概况本工程位深圳市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配套道路设计翔东路隧 道位于布心片区东侧。隧道从布心山庄中区穿越绿映北侧山体,从布心山庄东区 穿出,隧道大致呈直角型,隧道起讫里程为lglkO+375lglkO+592,长216m, 为短连拱隧道,进口端洞门采

2、用端墙式,洞口设计标高60.941m,出口端洞门采 用端墙式,洞口设计标高56.621m,坡度一2.0%,隧道最大埋深约44m,隧道为 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路,设计时速为40Km/h,主洞净宽为2X10.85m,净高为 5.0m,采用矿山暗挖法施工。1.水文地质条件所处地层从上至下为:素填土、粉质黏土、第蓟县系 -青白口系混合花岗岩 碎裂岩广泛分布。整体地势北高南低,高差较大,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山 岭段边坡上部地下水埋藏较深,主要地层为强风化岩,在强降雨等条件下,地表 水渗入坡体后,地下水位上升,造成风化岩土体软化并降低其力学性质,并增加 岩土体自重,对边坡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隧道进口、出

3、口段均存在偏压,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小断层较多,稳 定性较差,隧道开挖过程中,岩体经扰动,裂隙水流失,在应力作用下,山体会 产生形变而滑动。场地周围还存在较多陡边坡及挡墙,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稳定 状态,但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崩塌及滑坡,故应考虑地震时边坡可能会产生滑 坡和崩塌。隧道进口边坡稳定性较差,其仰坡加固也是本工程需要着重考虑的工 程重点。1.管棚施工技术1.1.管棚设计参数管棚钢管通过133X4mm孔口管固定在C25混凝土套拱上,套拱长2m。管 棚环向间距40cm。左侧采用单层管棚,长度30m,设38根,右侧采用双层管棚, 长度40m,设92根。双层管棚的中心线间距为35cm。管棚钢

4、管沿隧道周边1度 外插角打入围岩。为增加管棚钢度和强度,在钢管内设置4根22钢筋,间距 30cm,用42X3.5mm钢管连接。管棚内灌注水泥浆和水玻璃双液浆。注浆结束 后及时清除管内浆液,并用M30水泥砂浆填充,以增加管棚钢度和强度。1.1.施工工艺1.施工平台填筑翔东路隧道进口段边坡开挖由另外的施工单位施工,一级坡已开挖至接近隧 道设计路面高程顶约1m的位置,即开挖坡脚面高程为61.4m。因此,进行管棚施 工必须填筑施工平台。填筑材料为普通土,以满足管棚施工为原则,采用小型机 械予以夯实。K0+403处(即洞口开挖边坡处),填筑至隧道起拱线上约1.5m, 填筑高度为5m,左右两侧过套拱拱架边

5、约1.0m,放坡坡率采用1: 0.75。填筑长 度至K0+380处,为23m。压实数量为1710.63m3,普通土压实系数采用1.16,借 土数量为1984.33m3。平台填筑见下图:L.由干匯啦邊边堰己體总茹就工甲血挖裁-5 闱Hit土石厨宽近1誉押惟业平吕I“ KDHnaii 迪増处.平台禺爾SE为亦 制青 曲卅城上武1 “7曲立为:zg 回博超妁隹号古 RTHWISO.冋償览军为I】口.眄!!3,平自61览土石前为 L7L0.迢13图 1 隧道管棚施工平台填筑示意图1.搭设钻机平台钻机平台可用枕木或钢管脚手架搭设,搭设平台一次性搭好,钻孔由两台钻 机由高孔位向低孔位对称进行,可缩短移动钻

6、机与搭设平台时间,便于钻机定位 平台支撑要着实地,连接要牢固、稳定。防止在施钻时钻机产生不均匀下沉、摆 动、位移等影响钻孔质量。1.钻孔钻孔施工采用管棚钻机,利用套管跟进的方法钻进、长管安装一次完成。钻机要求与已设定好的导向管方向一致,必须精确核定钻机位置。用全站仪 在套拱上放出管棚轴线,采用挂线、钻杆导向相结合的方法调整对钻机位置进行 调整,确保钻机杆轴线也孔口管轴线相吻合。钻孔时先施工编号奇数的管棚,再 施工编号偶数的管棚。为了使潜孔钻的仰角与导向管的仰角保持一致,应对潜孔 钻前后端通过水平仪测量调整前后端的高差,一切就绪后即开始钻孔。钻孔顺序 由高孔位向低孔位进行。钻机开钻时,可低速低压

7、,待成孔10m后可根据地质情况逐渐调整钻速及风 压。钻进过程中确保动力器、扶正器、合金钻头按同心圆钻进。成孔后,先不要拔出钻杆,检查孔深根据钻杆长度进行检查。安装管棚前用 对钻孔进行反复扫孔,清除浮渣,确保孔径、孔深符合要求,防止堵孔。1.安装管棚钢管节长3m、6m,入岩端加工成15cm锥头,钢管壁周围钻设直径12mm的花 眼,花眼间距50cm,交错布置,钢管尾部焊10mm加强箍,以免注浆时发生漏浆 现象。钢管接头采用丝扣连接,丝扣长15cm。为使钢管接头错开,编号为奇数的第 一节管采用3m钢管;编号为偶数的第一节钢管采用6m钢管,以后每节均采用6m 长钢管。管棚安装采用挖机配合人工顶入,每完

8、成一个孔便顶进一根管棚。为保证钻 孔质量,防止因钻孔对相邻孔产生影响,管棚施工中先施工编号奇数的管棚并注 浆,再施工编号偶数的管棚。图2管棚大样图(一)棚管顶进后用麻丝和锚固剂封堵钢管与孔壁空隙,并在棚管端头焊接止浆板, 止浆板采用2cm厚钢板制作,中间焊有20注浆管,管口拉丝1.5cm,以备连接 止浆阀。图3管棚大样图JJ(二)1.注浆采用注浆泵按“先下后上、先两侧后中间、由稀到浓”的原则进行注浆。水泥浆液水灰比为1:1,注浆压力0.51 Mpa,施工中根据现场情况,必要 时可加大至2.0Mpa。注浆结束标准为注浆压力逐步升高,达到设计终压2.5 3Mpa并继续注浆10分钟以上。注浆时先注无

9、水孔,后注有水孔。在无水地段可 从拱脚起顺序注浆。注浆速度根据注浆孔出水量大小而定,一般从快到慢,停止 注浆后拧紧止浆阀。止浆阀待水泥浆凝固后卸下,清洗后循环使用。注浆过程中压力突然升高,可能发生堵管,应停机检查;注浆进浆量很大, 压力长时间不升高,则应调整浆液浓度及配合比,缩短凝胶时间,进行小量低压 力注浆或间歇式注浆,使浆液在裂隙中有相对停留时间,以便凝结,但停留时间 不能超过混合浆的凝胶时间,才能避免产生注浆不饱满。实际注浆量应大于理论计算的注浆量。为防止注浆时跑浆,在掌子面应喷射 20cm 厚混凝土,孔口管与钢管端部应用较粘的素水泥浆封堵严密,待其凝结硬化 后方可开始注浆。注浆时应徐徐

10、加压,达到压力后,表示已注满,注满后,浆液 有时会从封口处均匀溢出,有时也会从周围的岩隙裂缝处溢出。注浆完毕后,应 把注浆量与理论数值相比较,当注浆量小于理论数值时,说明管内未注满,此时 应停止注浆查明原因后再进行压注。注浆过程中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即可认为单孔注浆达到设计的要求 并可结束注浆:注浆压力逐步升高,达到设计终压(一般为2.0MPa)稳定10min; 注浆量不小于设计注浆量的80%;进浆速度为开始进浆速度的1/4。1.管棚施工质量控制1.安设钻孔设备钻设管棚孔,左侧孔深不小于30m,右侧双层孔深不小于40m。2.充分考虑到上抬量和上抬角度后,正确算出各钻孔孔口位置,利用测量仪

11、器 定出钻孔的位置和倾角。钢管环向间距40cm,仰角13度(不包括线路纵向), 方向与线路中线平行,倾角应严格控制,以防超挖或欠挖。3.钢管应按设计位置施工,应先打奇数钢花管,立即注浆。注浆后再打偶数钢 花管,通过偶数钢花管钻进时流出的液体及其颜色检查奇数孔的注浆质量,以保 证孔口的孔向正确。每钻完一孔便顶进一根钢管,钻进中应经常采用测斜仪量测 钢管钻进的偏斜度,发现偏斜超过设计要求时,及时纠正。4.钻孔顺序由高孔位向低孔位进行。利用管棚钻机钻到设计深度,每钻入一节 续接下一节钻杆。5.在钻进时,若出现卡钻,坍孔时,应注浆后重钻,也可直接将管棚钢管钻入 开孔时应低速低压,待压孔后可加压到 1.

12、1.5Mpa。6.钢管施工误差径向不大于20cm,横向不大于5cm。7.注浆前进行现场注浆试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注浆参数,利用注浆泵将浆液 压入孔内,通过钢管壁注浆孔来加固地层。管棚注浆水灰比为 1:1,注浆压力: 初压为0.5l.OMpa,终压2.0Mpa,浆液扩散半径不小于0.5m,注浆采用分段注 浆。注浆结束后及时清除管内浆液,并用M30水泥砂浆紧密充填,增强导管的刚 度和强度。小结采用管棚进行超前支护后,翔东路隧道在开挖过程中没有再遇到塌方现象发 生。保证了合同约定的工期目标,同时也保证了开挖过程的安全及质量要求。所 以,在翔东路隧道的特殊地段采用管棚进行超前支护的施工方案,是正确的选择 是完全切实可行的,在同类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 刘建强 . 隧道大管棚施工技术 J. 山西建筑 ,2014(28).2 芮元 . 隧道大管棚施工技术分析及展望 J. 中国科技信息 ,2013(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