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的三种取向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157612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创新的三种取向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育创新的三种取向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创新的三种取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创新的三种取向(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创新的三种取向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旨在促进个性的发展和 成长,这是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人性论依 据,也是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人本学基础。在观念层面应注重人本取向守成与创新是教育(.35d1.一上网第 一站35d1教育网)的两大主题,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地位与作用是 不同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史 是偏重于守成的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而一部中 国近、现代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史则是偏于创 新的教育(.35d1.一上网

2、第一站35d 1教育网)。审视1840年以来的 中国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是其突出的主题, 而其创新的取向,大体沿着经济一一政治一一文化一一政治一一经济 这样的轨迹起伏变化,随着创新取向的转换,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 站35d1教育网)沦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其自身的主体意议倒 往往被遮蔽了。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本质是 在维护人的生存和促进的发展,当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生 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时,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 新的取向不言而喻。改革开放时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经济改 革为指向的指引

3、下,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经济 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提高,科教兴国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 应该承认,在个体或民族的生存成为第一急需时,第一生产力的科学 技术和宝贵人力资源的劳动者素质一直成为社会的关注点,也就不足 为奇了。但是,我们在承认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创新的经济取向具有现实合理性时,还要注意到合理性下面的负作用, 也就是说经济的单维取向持续时间过长,有可能使教育(.35d1.一上 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偏离了终极方向,我们不自觉地会把教育 (.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阶段性目标当做了终极 性目标,把基础当成

4、了方向,以生存需要取代了发展需要。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旨在促进人性(个性) 的发展和成长,这是教育(.35d1.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 人性论依据,也是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人 本学基础。作为百年育人的基础性工程,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 35d1教育网)创新必须牢牢夯实这一基础。使单向度的人转化为复 合性的人,使被动而单一发展的人转化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就 是教育(.35d1.一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意义所在,也是它 的价值所在。在制度层面应注重市场取向教育(.35d1.-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而制度创新的要义就是选择,为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课程的选择一一目前基础教育(.35d1.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的课程,除了少数实验学校或特色学校外,基本上是千人一面,已严重 不适应网络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更遑论因材施教的理想。基础 教育(.35d1.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界正在尝试设置的研究性 (探索性)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