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155218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129 大小: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过程与方法:1、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2、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教学重点: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教学难点: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2、。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多媒体课件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自从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接连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出探测器以来,至今仍未发现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生:只有地球是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从中去思考人与地球上生物圈的关系。生:(一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师: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生:地球太伟大了,我们有责任关心、爱护它。师:生命是否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呢?生:不是。生命只位于地球的表层,即生物圈。

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二、进行新课(板书: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 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4、生:(学生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 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生:(分组汇报交流)生1: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他在这本书中暗示了他的观点将会给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线索。后来他在其他著作中,比较明确地指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进化来的,并推测人类与大猩猩和黑猩猩有亲缘关系。当时许多科学家坚信神创论,因此,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支持者与神创论观点的支持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生2: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是在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兰教之间进行的。事情发生在1860年6月牛津大学大不列颠学会的一

5、次会议上,争论的焦点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的观点在这次辩论中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来,达尔文在比较了人类和类人猿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师:你们知道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什么呢?生:森林古猿。师:对。下面你们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讨论,组间进行补充)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的赤道地区;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雨林中;长臂猿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它们依靠从森林中获取的

6、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类那样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师: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 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生:(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补充)生1: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生2: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师: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

7、根本的区别呢?生:(观察、讨论、交流、回答)生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生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制造 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生3:脑发育的程度不同: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 mL,无语言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 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距今1 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请同学们观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图片,尝试着描述出它们的生活状况。生:森林古

8、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作业:P6 1板书设计青春期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 人的由来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2、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的比较3、资料分析:森林古猿演化为人类的证据化石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课时)梁蔚 中学高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2、

9、能力目标: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重点和难点: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教学方法:讲解、查资料、分析、问答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生:(阅读、分组讨论)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 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 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

10、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 石呢?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生:(观察、思索)师:我们来分析一下: (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 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生: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 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

11、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师:这说明了什么?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师: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生:(阅读、回答)生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

12、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

13、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

14、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 内的各种复杂工具。生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 发展?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师: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

15、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残杀。师:那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二、知识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三、课外研究: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四、作业:P7 : 2、4五、板书设计: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