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鼓》课例来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实践活动设计之我见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141928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花鼓》课例来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实践活动设计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花鼓》课例来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实践活动设计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花鼓》课例来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实践活动设计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花鼓》课例来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实践活动设计之我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花鼓》课例来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实践活动设计之我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花鼓》课例来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实践活动设计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花鼓》课例来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实践活动设计之我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花鼓课例来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实践活动设计之我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周丽一、小学音乐欣赏课的现状与思考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音乐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们平常的欣赏教学课中就经常会出现这样尴尬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可学生对乐曲却并不“感冒”:或心不在焉,或无动于衷;或者就是老师播放音乐,学生被迫当“听众”,老师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随波逐流”;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一味的变换花样玩游戏、搞活动,表面上看去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热闹非凡,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甚至哼不出一句主题音乐我觉得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最主要的就是能让学生听得主动

2、,听得快乐,听得明白,听得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参与音乐的欣赏形式,结合音乐实践活动,则能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能帮助他们提高欣赏兴趣,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二、以花鼓教学设计为例,就设计学生音乐实践活动谈体会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钢琴独奏曲花鼓一课为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如何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音乐实践活动的构思、设计以及生成。1、课前预设(1)内容分析为预设教学实践活动奠定基础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这部钢琴作品:花鼓由著名作曲家瞿维作于1946年。作品以锣鼓的节奏音型贯

3、穿全曲,由“咚咚锵”的鼓声开始,然后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为第一主题,分别在高低音区奏出,仿佛听到秧歌场上男女欢快的对唱。接着,锣鼓节奏引入用茉莉花音调变化的第二主题,妩媚而柔情,体现了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再现部运用复调手法,先由低音区出现第一主题,高音区用第二主题作华彩性装饰伴奏,把乐曲推向高潮,展示出一幅欢乐的图景。最后,乐曲在锣鼓声中结束,仿佛是演员在歌舞中退场。通过内容分析,这部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这就为我在备课中有针对性地预设教学实践活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学情分析为预设教学实践活动做好铺垫通过调查我发现五年级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创造的能力在逐步加强,但学生普遍对音乐欣赏课缺

4、乏耐心的倾听,却对主动参与一些音乐活动有较高的兴致。同时他们经过5年年音乐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感受、鉴赏以及表现音乐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性格差异以及对音乐的兴趣、爱好的不同和参与音乐社团、兴趣小组活动、专业训练、音乐表演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音乐知识、技能等在课堂中的表现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同样的作品,他们的想象、创造、表现都有不同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预设教学实践活动以此实现教学目标。(3)针对具体的教学片段来预设每个音乐实践活动的构思、设计目的以及生成效果。片段一:运用“听、唱、敲”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理解、表现音乐在欣赏第一主题音乐的教学

5、中,结合教学目标“熟悉、了解主题一音乐,并能哼唱其旋律;感受主题一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我给这一主题欣赏确立了一个小目标“鼓传乐”。在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中,紧扣目标,结合唱一唱、听一听、说一说、敲一敲等多种方法手段帮助学生有效感知、理解音乐。唱一唱,感悟主题:我们知道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这段主题音乐是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旋律变化而来。在导课环节学生对这首民歌旋律以及情感有了初步感知,在主题一的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跟着钢琴哼唱主题一旋律,在演唱中可以帮助学生感知、熟悉主题一,加深了对乐曲的印象以及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在学生基本熟知了主题一旋律之后,接着就是要解决如何让学生感受主题一在

6、高低音区的两次变化。当时针对这一环节我有点纠结:是通过教师的钢琴范奏让学生直观感受?还是让学生纯粹通过聆听去分辨?最后我还是采用了边听边唱的方法,我觉得学生只有亲身参与了音乐活动,才能获得深刻的音乐感受。学生通过在聆听中跟着音乐哼唱来体会高低音区的两次变化。学生在边听边唱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主题一的发展与变化。说一说,理解音乐:通过哼唱,学生亲身参与了音乐,在参与中也有了自己的感受及想法:“主题一,一高一低两次呈现,就好像秧歌场上人们的一唱一和”“我觉得也像锣和鼓之间的相互斗嘴”“把秧歌场上热闹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课堂中精彩的回答)敲一敲,体验主题:此时学生的内心有了对音乐的较准确理解

7、,那如何把这情感点外化,表现出来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我为他们准备的“自制的小花鼓”,这时我就顺水推舟,借助小花鼓,用食指和中指来代替鼓棒,伴随着“x xx 1 x”的鼓点节奏,边敲边唱,以此来感受和体会敲锣打鼓的热闹的歌舞场面。在这其中学生也获得了愉悦的感受。片段二:通过找花找主干音、开花肢体动作表现等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悟音乐第二段主题音乐较主题一有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上的变化:变得妩媚而柔情;旋律上的变化:是由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音调变化而来,但它又没有主题一凤阳花鼓的变化那么直接、明显。针对于这段音乐,如何设计有效的音乐活动来帮助学生体会它的与众不同?通过思考,我依据总的教学目标来确

8、立了欣赏这一主题的一个小目标“花传情”。那如何围绕着“花传情”来设计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参与音乐呢? 我首先在学生中做了个调查“对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熟知程度”。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对于江苏民歌茉莉花都耳熟能详,知道它不仅是江苏的一个缩影,更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载体。每每听到这首民歌,心中都会涌动身为江苏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既然学生对这首民歌这么有共鸣,我就以“茉莉花”作为这个片段教学中活动设计的一个切入点。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找出茉莉花的旋律。上过这部作品的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怎么找?纯粹的聆听?可能有些音乐悟性高的学生能听出来,反之也会有很多学生听不出来,或者

9、模凌两可,不能确定;唱呢,这段旋律有其特殊性,音区高、音符较主题一密集,不适合演唱;或者直接告知,那就太过于空洞、说教,学生会没有兴趣。可能是对这段音乐有着特殊的情感,我反复地听这段主题音乐,发现最后一个乐句茉莉花的感觉最“浓烈”,把这一乐句的歌谱和茉莉花的旋律做对比,我就设计出了“找主干音”这一活动。(可插入视频)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其简单易懂、学生感兴趣!学生通过参与这一活动不仅体会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也为作曲家的巧妙构思所折服!此时学生对于这段音乐情绪的感受以及作者借“花”传递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那仅仅感受了音乐、体会了情感还不够,我在想如何把这份情感由内而外地表达出来呢?接着我就设计了

10、“幸福之花”环节。学生把体会到的幸福感、自豪感通过开花的肢体动作表达出来。那这个花怎么开,随意的开、按小节开还是随乐句开,通过课堂的实践来看,我觉得还是随乐句来开花效果更好。一个乐句开一朵花,这样既不会破坏这段主题音乐的整体性,还帮助了学生更有效地去理解、感悟音乐。片段三:“巧用图形谱,深入浅出”升华音乐实践活动这部作品的第三部分运用复调手法,第一、第二两个主题同时呈现,相互交替。先由低音区出现第一主题,高音区用第二主题作华彩性装饰伴奏,把乐曲推向高潮,展示出一幅欢乐的图景。这一部分是全曲欣赏的一个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两个主题音乐的交替变化?复调创作手法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这些问题一直促使、

11、激励着我在不断地思考。在这其中我也观看了好多优秀的音乐欣赏视频课,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案例,我想到了图形谱,因为它直观、易懂。那如何把图形谱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通过前面的欣赏,学生有了对主题一和主题二音乐的理解,第一主题是通过花鼓传递欢乐;第二主题则是由茉莉花来寄情。我就想到了可以分别用花鼓和茉莉花的图片来表示这两个主题,那两个主题的交替变化也就可以由鼓和花的图片连接的曲线来替代两个主题的旋律线,图形谱的初步构想已呈现。我就根据两个主题的交替变化做了这样一个图形谱(可以用视频呈现出)。学生结合图形谱边听边看,音乐的发展、变化一目了然,此时教师再渗透复调的概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12、。此时的图形谱就像是学生的另一个老师,带领学生由深入到浅出,通俗易懂! 感受、体验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变化,学生再结合一、二两个主题中表现音乐的形式(敲小花鼓、开幸福之花)来同时体验两个主题的交替变化。纵观以上三个片段中音乐活动的设计,都是本着从教材本身出发、从学生学情出发,围绕总目标、紧扣小目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听、快乐地听,从而使学生听得明白、听得有效!三、根据实际课堂教学,反思“音乐实践活动设计”的实效性。我们知道课堂是检验教学预设的唯一主阵地。通过同课异构,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堂,再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我觉得片段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中有做得非常好:1、教师示范性:例如在片段一中让学生分辨主题一

13、在高低音区的变化时,有些老师就加入了钢琴的范奏,她让学生跟着教师的钢琴范奏来哼唱。这样学生既可以通过眼睛的观察感受到教师在弹奏时左右手高低音区的交替,还通过嘴巴的哼唱进一步加深旋律的变化,一箭双雕、形象直观! 2、分组合理性:还是在片段一的教学中,学生在哼唱高低音区的旋律时,不少教师对男女生进行了分组,高音区由女生演唱,低音区则交给男生。真正地从学生实际出发,人性化的设计、避免了男生在唱高音唱不上去的尴尬。3、自主探究性:有些老师,在她的课堂中就非常注重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思考和探究。如在初听全曲时,她就设计了用起立和坐着听得方式,找到熟悉和不熟悉的音乐。在此过程中,她对学生的起立、坐下、或是

14、犹豫不决的表现只观察不表态。在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后,她会很乐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你:“老师,我觉得乐曲的最后一部分也很熟悉”“我觉得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不完全一样”“老师,我对乐曲的开头和结尾的声响很感兴趣”教师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孩子自主探究,孩子们在这其中获得了肯定和满足。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很深刻地感受到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我们教师要鼓励、放权给学生,多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做法。例如在片段一中的“敲一敲”环节,当时学生通过参与音乐说了感受,且说得很精彩,那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获得的感受表现出来!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现!把“敲一敲”变成“演一演”,虽是一个字

15、的变化,但却会让学生体会到主动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无穷乐趣!四、以花鼓为例,反思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实践活动设计的理想性1、强化实践活动的“聆听”含量把握“音乐实践活动”的脉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因此,欣赏教学设计实践活动中,我觉得大家应该关注:是否关注了聆听的“比重”?教学设计中精讲多“听”是否落到实处?聆听的层次性是否凸显等音乐学科特点的问题。当听赏活动,缺少了“聆听”含量,深入的“具体的体验”也不再存在。因此我觉得,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绝不是所谓“动”的满堂课,只有针对性、多样性地设计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

16、不同感官来体验、感受、感知音乐,这才是我们设计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2、重视实践活动的“音乐性”突出“音乐实践活动”的目的“感人心者,莫先于乐”,这充分说明了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音乐欣赏课,必然是通过音乐以音乐特有的呈现方式,来感染人、激发人、培养人。换言之,音乐学习中强化音乐本身所潜在的音乐性是关键。音乐欣赏活动更要凸现音乐性特点,其表现在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显然,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既新奇,又感慨着音乐对生活现象的表现,它能够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欲望。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对音乐与生活的感悟得到了升华。因此,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音乐性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领悟音乐的表现方法,深入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