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导游词作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13307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城导游词作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长城导游词作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城导游词作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城导游词作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城导游词作文长城导游词350字?尊敬的游客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小导游,欢迎你来到举世出名的万里长城,希望今天的参观能给大家留下美妙的回忆。长城,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林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里。长城位于北京的北面,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个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就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便将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今天,我们参观的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巩固,是用宏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非常平整,像很宽的马路,在古代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

2、是成排两米多高的城墙,外延上有着数不清的瞭望口和射门。城墙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两座堡垒之间可以互相照应。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劳动人民就是靠着无数肩膀、无数的双手一步步、一块块地将这些条石抬上这宏伟、陡峭的山岭的。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聚成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长城,用“举世无双,独一无二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不到长城等上它。领略它的宏伟、壮观。“不到长城非好汉!如今,让我们一起去登长城,去感受他的宏伟吧!介绍长城的导游词?大家好!我叫王子涵。今天由我带大家游长城,因为这里的

3、路很陡,很容易摔跤,请小心!长城是人类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始建于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连成万里长城,后经汉、明两代又增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里就到长城脚下,这一段修在八达岭上,高大巩固,是用宏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每隔三百米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城之间可以互相照应。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里没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

4、万里长城,这样气魄宏伟的工程,在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好!下面由大家自由参观。长城导游词?大家好,我是你们大家的导游胡导。今天,让我来带大家到气魄宏伟的万里长城来看一看吧!万里长城在我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此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气势、规模和艰巨工程。上面是长城的介绍,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关于长城的传说。嘉峪关城,城墙有9米高,城墙上修建了数十座大小不一的楼阁和垛墙,用砖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

5、差,只好靠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还是不够,工程进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到这来玩耍看到这个场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羊身上,然后用手一拍羊背。一下子羊就把砖头送上去了。最后,我提醒大家可以拍几张照片作纪念,但不要乱扔垃圾。谢谢大家。长城导游词作文300字左右的作文怎么写?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如今参观的八达岭长城是明朝修建的。为防御外敌入侵,秦朝,汉朝和明朝共修建了一万三千多里长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长城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家看,长城全部是用宏大的条石和城砖砌筑而成的。城墙外沿那两米多高的成排建筑叫垛子,垛子上面的方形口子是望口和射口,是打仗用的。城墙顶上那一座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这样打仗时城台之间可以互相照应。各位游客,那时可没火车,汽车,也没起重机,这一块块有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以及建筑材料都是靠人力抬上去的,是现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壮举,难怪世界上都公认它是一大奇迹!参观了长城,大家要记住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只有亲眼目睹了先辈们的这一伟大创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汉!今天就参观到这里,欢迎下次再来!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