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后问题参考答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131939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课后问题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语》课后问题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语》课后问题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语》课后问题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课后问题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课后问题参考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课后问题参考答案论语课后问题参考答案为政以德问题一、不矛盾。文中有很多言论可看出孔子是认识到富民(使民富)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这一“富民、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可见,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拥护,失去百姓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条件。问题二、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

2、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其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朱熹对“均”的解释是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问题三、区别: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知其不可而为之问题一、答:“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

3、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想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问题二、答:“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牺牲。仁者爱人问题一、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

4、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问题二、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墨子的兼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问题三:这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

5、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诲人不倦一、“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二、首先是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如1122章,讲了在个人品性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113章,讲了在个人发展方向上的因材施教。三、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

6、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沂水春风一、孔子对

7、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曾点描绘了一幅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在这几种解释中,较有说服力的是前两种。)二、略三、(1)人物神情风貌:)子路直率鲁莽、争强好胜、勇于任事2)冉有的谦虚3)公西华的谦退4)曾点

8、的悠闲自在,淡泊从容,如闲云野鹤5)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评);“何伤乎”(鼓励曾点);“夫子喟然叹曰“(真情互动)。(2)师生的平等和谐: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鼓瑟。克己复礼问题一、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所以说仁是礼的内核。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2.8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