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129853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案一、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性格。3、体会不同风格小说的特点4、了解市场新产品调查的基本方法,组织或参与一次调查活动。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5课时孔乙己 2课时范进中举 2课时口技 2课时变色龙 1课时窗 1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 3课时三、教学设想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

2、阅读质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小说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的艺术形象的分析,达到使学生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本单元课文除窗外,篇幅均较长,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应善于寻找阅读的突破口,提供探究的平台,化繁为简,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孔乙己教材简析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生动形象描写,深刻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

3、制度的罪恶;更着重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从而在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小说巧妙地通过多重对比和以笑衬悲来达到揭示这一主题目的,充分反映了鲁迅作为文学大师对社会的洞察力和小说笔法高超的表现技巧。一、学习目标:1能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描写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能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及社会环境的分析与小说主要人物结合起来,领悟小说主旨。3能分析小说运用多重对比及以笑衬悲的写法的作用。二、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要的性格特征,把握小说的主旨,小说对比手法及以笑衬悲手法的运用。三、学法指导:1. 掌握阅读技巧,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收

4、集、整理消息,并判断其有效消息。3.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自主意识。四、学习过程预习导学亲爱的同学们,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他自己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呀,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唾弃的苦人儿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

5、,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1、 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 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孔乙己(1)课型:新授执笔:李亚廷学习内容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介绍,小说情节分析及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概括。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写作时代背景。明确: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

6、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先请学生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并且补充。)2、介绍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

7、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少数的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3、读准下列加点字音。颓唐(tu)

8、附和(h) 分辩(bin) 惋惜(wn) 阔绰(chu) 荤菜(hn) 羼水(chn) 舀水(yo) 门槛(kn) 绽出(zhn) 打折(sh) 间或(jin)哄笑(hng) 涨红(zhng) 着了慌(zho) 不屑置辩(xi) 咸亨酒店(hng) 拭(sh) 蘸(zhn) 砚(yn)4、补充下列词语解释。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大抵:大概。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营生:谋生,筹划如何

9、生活。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明确:(先请学生读并解释,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并且补充。)三、整体感知导入语:通过检测预习,可以感知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明确要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乙己的几件事。明确:(1)孔乙己偷东西被酒客揭短、取笑。(2)孔乙己没有考取秀才被众人讥笑。(3)孔乙己教“我”写“回”字。(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5)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6)孔乙己拖着残腿来到酒店喝酒,再次遭到众人取笑。四、精读品析导入语: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我们刚才了解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小说的环境和人物。环境分析

10、:阅读课文前三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酒客在喝酒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小说开端介绍鲁镇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 明确:(1)短衣帮:靠柜外站着,花10几文钱,热热的喝了休息。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2)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出场的背景,穿长衫的、短衣帮、掌柜的和小伙计都是孔乙己身边的人,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同时酒店的大概情况也就是一幅清代末

11、年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面,这些构成了孔乙己的社会环境。主要人物分析:找出课文中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结合前面孔乙己的六件事,说说孔乙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你认为作者对他持一种怎样的态度?明确:(1)肖像描写: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

12、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2)语言神态描写: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孔乙己立刻显

13、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4)动作描写:“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和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表现他的热心善良。概括其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一

14、方面,他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另一方面,教“我”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品行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等,反映了他心地善良的一面。作者对他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有嘲讽、批判,又有同情、惋惜。(以上先组织学生自读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组内意见班级交流,组织学生互评。)其他人物分析:找出文中描写短衣帮、“我”、掌柜的、丁举人等人物的词句,试着分析他们的形象,写“我”又有什么作用?明确:短衣帮:处于社会下层,一方面被人欺压,另一方面又欺压更弱的人,冷漠而又麻木。掌柜的:媚上欺下,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一个势利奸

15、商。丁举人:凶狠毒辣的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我”:一个忠厚老实,具有同情心但又不乏冷漠的一个小伙计。写“我”的作用:(1)“我”12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剧的意味。训练巩固1、请你根据提示探究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从而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孔乙己穷到将要讨饭是因为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