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说课稿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2129213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过秦论》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过秦论》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过秦论》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过秦论》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说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 ,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过秦论?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 ,是必修三第十课。编者在选取这些文章的时候 ,目的是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 ,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 ,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珍贵。阅读着这些智慧的篇章 ,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 ,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 ,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 ,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 ,大胆提出

2、问题 ,探究问题 ,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 ,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 ,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 ,体会本课叙事时竭力铺张渲染 ,议论时使用比照论证的写作特点 ,学习事实论证、比照论证的论证方法。3、 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比照、同义叠句的运用 ,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 ,而又深刻。4、 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设计依据:高一阶段 ,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 ,对古

3、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 ,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 ,并通过朗读指导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 ,养成思辨的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 ,活用词 ,古今异义词 ,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3、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 ,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 ,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培养能力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从编者编书的意图来看 ,重在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 ,扫清课本中

4、的文字障碍 ,识辨课文中通假字 ,活用词 ,古今异义词 ,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夯实根底应是首要任务。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 ,或借文释史 ,或者借史释文 ,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 ,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根底 ,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众所周知 ,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 ,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 ,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

5、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 ,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 ,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气氛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 ,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 ,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 ,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 ,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 ,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 ,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圈

6、点、勾画、批注的方法。B、参照注解 ,动口动脑 ,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三、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 ,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 ,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的原那么 ,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 ,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 ,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2、语言、动作 ,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 ,循序渐进 ,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选择以上

7、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 ,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 ,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 ,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 ,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 ,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 ,在此根底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四、说教学过程一历史知识导入新课课前请学生复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战国末期的形式地图 ,再请学生讲述秦灭六国的过程。让学生思考秦何以灭掉六国?秦国国力的强大。但是我们又知道 ,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

8、间最短16年的王朝 ,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贾谊的?过秦论? ,看看贾谊的见解。二 第一步:翻译理解。我设计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 ,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 ,点出重点的实词 ,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 ,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 ,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本文篇幅较长 ,并且有一字句不易理解 ,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内容有一些困难。这样的话 ,老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把一些难点 ,或是出现词类活用比较多 ,局势比较特殊的句子 ,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画出来 ,存疑

9、,或是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 ,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 ,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 ,并进一步得出规律 ,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 ,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 ,是基于两点考虑: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 ,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 ,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

10、学多个。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 ,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 ,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制“亡“遗“利等 ,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三 第二步:梳理文章结构在通读全文的根底之上 ,让学生纵观全文 ,梳理文章结构。第一局部14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全过程从孝公即位到子婴降汉止 ,长达154年。第二局部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学习时要主要作者是按秦王朝的崛起、扩张、灭亡的时间顺序 ,借助历史事实 ,逐层推进 ,最终以颠扑不破的论辩

11、 ,水到渠成的点出主题。四 第三步:合作探讨1、 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便显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 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分别是什么?3、 作者从几个方面突出陈涉其人的?突出了他什么特点?这样强调的作用是什么?把握住了这三个问题的探讨 ,就抓住了文章论证的方法:比照论证。对于上述问题 ,答案在袁文中根本都会找到 ,难度不大。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 ,可以从出身、才能、兵力、助手、武器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学会总结比较的阅读方法。五 第四步:写作特色的探究1、 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事 ,又在叙事的根底上明理 ,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他是

12、如何在叙事的根底上做出论断的?明确:概括地说 ,本文善于叙事 ,精于论断。具体地说 ,本文叙事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作者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有盛到衰的表达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就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 ,即从秦孝公到秦始皇期待君王分为四个阶段叙事 ,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开展的轮廓;所谓“点 ,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 ,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 ,要点突出。其二是作者善于概括事实 ,善于从大的总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到秦的守势时 ,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叙事是说理的根底 ,要写好说理文 ,还要依据事实立论;断 ,是从大量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2、 提问: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 ,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 ,一定能表达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 ,从文章浩浩如江河 ,沛然而下的气势里 ,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本文大量的使用了对偶句、排比句 ,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 ,却毫不给人堆砌之感。五、作业布置1、背诵文章的第三段:在理解的根底上及时背诵 ,提高记忆效率2、熟读全文 ,理解文意 ,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 ,提高课堂效率 ,扎实文言知识六、板书设计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