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通用6篇)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212741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物故事(通用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人物故事(通用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人物故事(通用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人物故事(通用6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人物故事(通用6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人物故事(通用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物故事(通用6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人物故事(通用6篇)历代学者各有不同的认知,国内也有多个关于端午节起源的版本。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等,关于历史人物与端午节的故事,众说纷纭,各不相同。下列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人物故事(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历史人物故事篇1一天。孔子带着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突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

2、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适宜呢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符合情理。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比如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

3、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察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假设有错,即改莫徘徊!历史人物故事篇2?大禹治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n)。尧对鲧不

4、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走,屡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

5、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梗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察看好地形,带着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后辈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劳,尊称他是大禹。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开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残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残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

6、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残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劳,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表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oyo),曾经帮忙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

7、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历史人物故事篇3在德国,有一名叫安格拉的小姑娘,从小身体协调性就很差,学走路、跑步都比同龄的孩子晚得多。5岁的时候,她下坡还会经常摔倒,甚至一度对下楼梯都有恐惧心理,基本没有生活的自信。上小学后,安格拉最怕上体育课了,她总担忧自己笨拙的动作会被同学嘲笑,于是经常逃课。老师发现后,对她说:“你这样长期逃避,只会导致你更差啊!安格拉没法,只好硬着头皮练习,可是她总是拖延到快下课的时候

8、再练。因为她认为,这个时间来练,同学们就很少有时机看她的笑话了。12岁那年,体育老师教跳水。老师讲完跳水的动作要领后,同学们都急不可耐地冲上跳板,往泳池里跳。安格拉磨蹭地跟在最后,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完美入池,心里越发惶恐。身旁不断有同学擦肩而过,他们已往返跳板数次。有同学嘲讽她:“你怎么还不跳准是被跳板吓破了胆吧!安格拉故作平静地答复:“我正在努力领悟。她足足站了45分钟,大家都以为她要放弃时,她径直冲上跳板,果敢地跃起,纵身跳入泳池深处。她的动作虽然算不上十分优美,但她的压轴一跳,还是吸引了众人,赢得了喝彩。这一跳,让安格拉找回了自信。她这才明白,拖延到最后,其实能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平缓

9、心情,并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谁也想不到的是,安格拉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从政,后来竟然成了德国历第一位女总理,也就是现在的安格拉默克尔总理。默克尔接受媒体采访,回顾起这个童年小插曲时说:“我就在那一刻有了勇气,后来遇到什么事都没有畏缩过。她说自己是那种“需要很多准备时间,尽量想得多一些的人,而不是天生勇敢的人。默克尔成为德国总理后,仍告诫自己,办事要沉稳。即使面对国内外的各种危机,默克尔也一次次地选择了慢半拍再决策,屡次力挽狂澜。她曾坦言,自己并非无所不能的女强人,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在慢中取胜。现在的默克尔身材有些微胖,她称自己是“一个行动缓慢的笨瓜,甚至有人批评她胆小和不够鼓舞人。但是默克

10、尔已经从一个普通物理学家,变身为令人生畏的“政治黑豹,成为了深受德国民众爱戴的“德国人的妈咪。默克尔的经历说明,内心的害怕是每个人都有的障碍,鼓足勇气,突破自我,你的人生就会大放异彩。还有就是:慢,并不是一种缺陷。相反,如果你能理智冷静地对待慢,你将会从慢中收获良多。历史人物故事篇4想必大家都知道,红军的胜利靠的是人和。如果说,红军在战斗中人人都想着为共产党出一份力的话,则在抗战生活中,他们也是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朱德的扁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大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

11、一项经常工作。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高低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实在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呛,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方案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加入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幽默地说:“吃饭有我的份,挑粮也有我的份!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

12、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忽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士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成心把扁担藏了起来。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赶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削了一根新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那么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的时候,红军战士就用

13、这首歌谣互相激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那么的模范行动,更鼓励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敌人的信心。历史人物故事篇5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时楚国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荆山上伐薪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砍去左右脚,后“泣玉于荆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献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确定到底有关卞和的籍贯问题,因为?中国名胜词典、?涂山荆山记所见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怀远县不仅有荆山和卞和洞(当初发现以及打磨和氏璧的地方),而且涂山也是隔河相望。据?韩非子和氏文王请来能工巧匠

14、,琢石翻开验看,果得一罕见之美玉。后来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块白璧,作为传世之宝,为表彰卞和而命名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悯卞和其刑,封卞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卞和执着献玉,是对真理的追求。简单的说,就是证明自己的眼光。卞和最早见载?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林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卞和贡献于楚厉王。楚厉王以为石,楚厉王以卞和为诳,刖其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璞于武王,楚武王复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泣于荆山,泪泣尽而继之以泣血。楚文王见状,使人问其泪泣尽继之泣

15、血故。卞和答“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楚文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对于卞和的籍贯问题,有人认为卞和是安徽怀远县人。其实,对卞和是哪里人的问题,应该不存在争议。卞和得玉于荆山是事实,至于这个荆山在哪里,全国共有四处,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知名。但是把卞和与所处的年代相结合,便不难发现,卞和是湖北荆山(襄阳市南漳县)人。原因如下:虽然卞和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但是“卞和献玉的故事告诉我们,卞和是生活在楚厉王、武王、文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间,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继位,也就是说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国早期是在丹淅至荆山一带活动,史学界已无异议。当时楚国面积很小,据?左转昭公二十三年记载:“假设敖、蚡冒至于武、文不过同,周制“方百里为同,就是说楚国到武、文王时期面积不过百里。这里与安徽怀远县相距何止百里,更何况当时楚国周边还有很多的诸侯小国,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