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寨卡病毒知识与防控学习与考试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212663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寨卡病毒知识与防控学习与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6年寨卡病毒知识与防控学习与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6年寨卡病毒知识与防控学习与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6年寨卡病毒知识与防控学习与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6年寨卡病毒知识与防控学习与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寨卡病毒知识与防控学习与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寨卡病毒知识与防控学习与考试(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寨卡病毒病知识与防控臻卡病毒病基础知识与防控狼真的来了吗?1 .寨卡病毒病的症状是什么?潜伏期为3-12天,临床表现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十分相似,主要为低烧,瘙痒,红疹,关节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2 .寨卡病毒病的危害有多严重?病毒感染并不致命,通常病情比较温和,症状可持续数日至一周,无需住院治疗,但可能引发小头症等。3 .如何对寨卡病毒病进行治疗?目前尚没有针对这一疾病的治愈办法或者疫苗。4 .应该怎么防止寨卡病毒感染?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与登革热相似,主要是消灭蚊子,防治蚊子叮咬。鉴于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为伊蚊,在室内外的锅、盆、瓦、罐和洼地的积水中滋生,因此要注意清除积水,消灭伊蚊

2、的滋生地。我省是白纹伊蚊的分布区,不排除其具备传播寨卡病毒的能力。1 .我国首例诊断病例(1) 2月14日,中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痊愈出院,此患者34岁,有委内瑞拉旅行史,2月2日从委内瑞拉出发,途径中国香港,深圳入境,6日接受隔离治疗。(2) 质检总局消息,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2月12日从广州白云机场口岸现场检出的发热人员确诊为我国第二例输入性病例,为口岸首例检出病例。(3) 2月16日,深圳皇岗口岸入境人员中发现一例自萨摩亚归国发热人员,其诊断为我国第三例输入性病例。2 .寨卡病毒病潜在的危害有哪些?(1)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在

3、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2)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3 .为何突然引起这么高的重视程度?(1)呈现向人群聚集区蔓延趋势,且新发病例急剧增加;(2)流行病学上与小头症、吉兰-巴雷综合征存在关联;(3)奥运会等一系列全球盛会将在巴西举办,增加了全球扩散的风险;(4)中国与巴西等重点疫情发生国经济、人员、贸易等往来密切。4 .能否成为新的都市流行病?世卫称寨卡有潜力成为主要的都市流行病!目前还很难预测寨卡病毒将来的走势,但这种病毒可能在美洲与加勒比地区

4、更为广泛的传播。考虑蚊子生存和繁殖环境扩张,随着北半球气候逐渐转暖,其有潜力成为主要的都市流行病。5 .寨卡病毒病会像埃博拉出血热威胁全世界吗?这两种病毒在传播方式与健康影响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埃博拉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致死性疾病,而寨卡病毒对孕妇或计划怀孕的女性最危险,对健康成年人威胁较轻。且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且通过人人之间传播,也不会因接触传播。6 .还能去巴西看奥运会吗?寨卡病毒在巴西肆虐的重要原因包括人口高密度聚集和伊蚊活动性强。随着巴西政府加大措施清除伊蚊孳生地,多措施进行灭蚊,且8月为巴西冬季,不利于蚊虫滋生,故风险相对会降低。但出境前建议咨询当地保健中心的专门性机构。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5、什么是寨卡病毒病?寨卡病毒病(ZikaVirus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ThespreadoftheNikavirusNOT34Tahiti(FlPOIYINLSIA)COOKCISLAMOV_NO15EasterIsland(CHPLE)THEWAStIII

6、MOTONPOST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目前寨卡病毒病危害程度?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病原学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

7、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流行病学1 .传染源和传播媒介(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2 .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能性,例如母婴传播、血

8、液传播和性传播。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3 .人群易感性(1)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2)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4.潜伏期和传染期(1)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确诊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美洲有2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寨卡病毒本地感染病例,包括:哥伦比亚、巴西、玻利维亚、巴巴多斯、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马提尼克岛、尼加拉

9、瓜、海地、圣马丁、波多黎各、巴拉圭、巴拿马、苏里南、美属维尔京群岛、委内瑞拉。2015年以来,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中国台湾,欧洲的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均发现寨卡病毒输入病例。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勺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勺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诊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

10、案做好相关病例的诊断工作。诊断时应注意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进行鉴别。各省份发现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诊,应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复核后予以确认。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标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复核检测。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口突发

11、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病例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分析感染来源,搜索可疑病例,评估进一步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时,应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对所有散发病例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首发病例、重症、死亡病例,以及因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均按照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

12、个案调查表进行详细个案调查。疫情性质确定后发生的后续病例可使用“寨卡病毒病入户调查登记表”收集简要流行病学信息。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预防输入1 .关注国际疫情动态密切追踪寨卡病毒病国际疫情进展信息,动态开展风险评估,为制定和调整本地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2 .根据需要发布旅行健康提示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协助外交、商务、旅游及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做好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区旅行者和海外中国公民的宣传教育和健康提示。3 .做好检疫防控卫生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置。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病例监测与管理1 .病例监测与早期发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

13、痛的患者,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及时采样送检。此外,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2 .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病人发病前2周的活动史,查明可疑感染地点,寻找感染来源;同时调查发病后一周的活动史,开展病例搜索,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媒介监测与控制1 .日常监测与控制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并组织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伊蚊密度监测,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日常监测范围、方法及频次要求同登革热,可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常规监测进行。

14、当发现媒介伊蚊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器指数超过20时,应及时提请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室内外各种媒介伊蚊的孳生地及开展预防性灭蚊运动,降低伊蚊密度,以降低或消除寨卡病毒病等蚊传疾病的暴发风险。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2 .应急监测与控制在伊蚊活动季节发现输入或本地感染寨卡病毒病病例时,应启动应急监测。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区域、方法及频次要求同登革热,可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应急监测进行。当有寨卡病毒病病例出现且以疫点为圆心200米半径范围内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核心区外展200米半径范围)10时,或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应启动应急媒介伊蚊控制。泰卡病毒病防

15、控方案宣传与沟通。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要点包括:寨卡病毒病由伊蚊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除一般旅行健康提示外,应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泰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培训和实验室能力建设1 .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重点地区应在每年流行季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