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 综合水平测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12621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中语文 综合水平测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年高中语文 综合水平测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年高中语文 综合水平测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年高中语文 综合水平测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年高中语文 综合水平测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中语文 综合水平测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中语文 综合水平测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水平测试(一)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前的中国文学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指向,一是横向地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一是纵向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学。作为繁荣文学的手段,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或强调横向借鉴,或注重纵向继承,或兼而有之,都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借鉴和继承,文学就无法发展。如果把借鉴或继承视为目的、视为文学的发展方向,那就错了。因为它们不仅无补于文学的发展,而且会将文学引入歧途。中国文学进入新时期以来,在横向借鉴上取得了一些成效。诸如: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与手法,使我国文学传统表现

2、手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新内容的表现开拓了新的领域;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中,借鉴了某些有益的东西。但是,要看到,由于某些人误将手段当目的,因而在横向借鉴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诸如:一味强调文学创作上的“表现自我”,鄙薄文学的社会功用性,耻于谈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一味强调时代精神的“淡化”,鼓吹文学“面向自我,背对现实”,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用现代主义文学模式来度量社会主义的文学,认为文学的崇高感和英雄主义已不复存在。这种试图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取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趋向,绝不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和方向。新时期文学在纵向继承上,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具体表现为:“建立社会主义的

3、乡土文学”主张的提出和一大批乡土文学作品的出现;通俗文学的兴起;文学“寻根”问题的提出及“寻根”文学作品的出现。总之,文学的纵向继承,使文学的视野扩大到了文化历史的深层结构里去,使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但也应看到它带来的消极因素。诸如:在文学传统中流连忘返,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醉心于已与时代不符的风俗民情的描绘,沉溺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宣扬,致使作品格调不高,缺乏时代气息。实践证明,靠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或靠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来发展中国文学,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都不能代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本质和方向。只有横向与纵向两股文学潮流的汇合,才能代表中国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为人民服

4、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则是横向与纵向两股文学潮流唯一正确的汇合点,未来的中国文学将在这个汇合点上健康地、持续地发展。(摘编自郝侠君、毛磊、石光荣中西500年比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前的中国文学要有所发展,就必然要在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中做出取舍。B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因为过于强调表现自我而否认文学的崇高感与英雄主义。C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技巧与手法,丰富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D文学的纵向继承,彻底解决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缺乏历史纵深感的难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项,“必然要在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中做出取舍”理解有误,原文内容

5、为“作为繁荣文学的手段,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或强调横向借鉴,或注重纵向继承,或兼而有之,都是必要的”,繁荣文学的手段有三种,可以兼而有之,并非一定要在借鉴与继承中作出非此即彼的取舍。B项,原文内容:“一味强调时代精神的淡化,鼓吹文学面向自我,背对现实,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用现代主义文学模式来度量社会主义的文学,认为文学的崇高感和英雄主义已不复存在。”强加因果。强调表现自我与否认文学的崇高感与英雄主义是并列关系,非因果关系。D项,原文内容:“文学的纵向继承,使文学的视野扩大到了文化历史的深层结构里去,使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并不同于彻底解决难题,同时,

6、缺乏历史纵深感是否为难题,于文无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国文学现状做了具体阐述。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了大量的典型现象,有力地证明了观点,说服力强。C文章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本质做了充分的论述,为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D文章在具体分析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时,均先肯定其成绩,再指出其不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无中生有。文章并未对新时期文学的本质做充分的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过横向借鉴和纵向继承来繁荣中国文学,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完成。B如果借鉴西方

7、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与手法,就能开拓出我国文学内容新领域。C如果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就有可能增强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D如果中国文学想走向繁荣,就需要汇合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股文学潮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根据原文论断,“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与手法”应得出“使我国文学传统表现手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新内容的表现开拓了新的领域”的结论,无法得出“开拓出我国文学内容新领域”的结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当两种不同的文

8、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择”。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材料二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9、”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

10、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囯文化应对策略)材料三(2017中国统计年鉴)材料四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

11、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拋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

12、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4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B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不能也不应该缺位,因为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C从材料三可知,虽然文化全球化的主流依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

13、也非常明显。D材料四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中国文化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错误。结合材料二内容“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等分析,“中国文化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文

14、中无据,至多是某些方面有优势。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保持文化本土化即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性。B材料二辩证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利弊,并且认为利大于弊,从而得出观点:中国文化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发挥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C材料四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揭开了“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揭示了“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可怕后果。D材料一、二、四都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都揭示了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各自理解,并且在论述中都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

15、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重点论述保持文化本土化即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性”错误。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重点论述的是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和目的。C项,“材料四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错误。材料四不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而是对“文化全球化”进行了否定,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D项,三个“都”概括错误。材料二没有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只是涉及了“文化全球化”;材料二没有揭示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材料四在论述中没有体现作者的辩证思想,因为作者是否定“文化全球化”这一说法的。6结合上述材料一和二,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6分)答: 答案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