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123220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1.妊娠期用药:糖皮质激素可通过胎盘。人类使用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胎盘功能不全、新生儿体重减少或死胎的发生率。尚未证明对人类有致畸作用。妊娠时曾接受一定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者,所产的婴儿需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对早产儿,为避免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在分娩前给母亲使用地塞米松,以诱导早产儿肺表面活化蛋白的形成,由于仅短期应用,对幼儿的生长和发育未见有不良影响。2.哺乳期用药:生理剂量或低药理剂量(每天可的松25mg或强的松5mg,或更少)对婴儿一般无不良影响。但是,如乳母接受药理性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则不应哺乳,由于糖皮质激素可由乳汁中排泄,对婴儿造成不良

2、影响,如生长受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受抑制等。3.小儿用药:小儿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需十分慎重,因激素可抑制患儿的生长和发育,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应采用短效(如可的松)或中效制剂(如强的松),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口服中效制剂隔日疗法可减轻对生长的抑制作用。儿童或少年患者长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必须密切观察,患儿发生骨质疏松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青光眼、白内障的危险性都增加。4.老年用药:老年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高血压。老年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骨质疏松。5.糖皮质激素与感染:一方面,非生理性糖皮质激素对抗感染不利。生理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

3、退症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非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接受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后易发生感染,这是由于患者原有的疾病往往已削弱了细胞免疫及(或)体液免疫功能,长疗程超生理剂量皮质类固醇使患者的炎性反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减弱,由皮肤、粘膜等部位侵人的病原菌不能得到控制。在激素作用下,原来已被控制的感染可活动起来,最常见者为结核感染复发。但另一方面,在某些感染时应用激素可减轻组织的破坏、减少渗出、减轻感染中毒症状,但必须同时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短期用药后,即应迅速减量、停药。6.对诊断的干扰:糖皮质激素可使血糖、血胆固醇和血脂肪酸、血钠水平升高、使血钙、血钾下降;对外周血象的影响为

4、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嗜碱细胞数下降,多核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加,后者也可下降;活性较强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使尿17羟皮质类固醇和17酮类固醇下降;长期大剂量服用糖皮质激素可使皮肤试验结果呈假阴性,如结核菌素试验、组织胞浆菌素试验和过敏反应皮试等;还可使甲状腺131I摄取率下降,减弱促甲状腺激素(TSH)对TSH释放素(TRH)刺激的反应,使TRH兴奋试验结果呈假阳性。干扰促黄体生成素释放素(LHRH)兴奋试验的结果;使同位素脑和骨显像减弱或稀疏。7.下列情况应慎用:心脏病或急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憩室炎、情绪不稳定和有精神病倾向、全身性真菌感染、青光眼、肝功能损害、眼单纯性疱疹、高脂蛋

5、白血症、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此时糖皮质激素作用增强)、重症肌无力、骨质疏松、胃溃疡、胃炎或食管炎、肾功能损害或结石、结核病等。8.以下情况不宜用糖皮质激素:严重的精神病史,活动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较重的骨质疏松,明显的糖尿病,严重的高血压,未能用抗菌药物控制的病毒、细菌、霉菌感染。9.随访检查: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应定期检查以下项目:血糖、尿糖或糖耐量试验,尤其是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倾向者;小儿应定期监测生长和发育情况;眼科检查,注意白内障、青光眼或眼部感染的发生;血清电解质和大便隐血;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的检查,老年人尤应注意。长期服用激素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1饭后服。2注

6、意有无水钠潴留:如颜面以及下肢水肿。3有无高血压。4有无高血糖。5可加服用钙剂,防止骨疏松引起外伤。6注意有无胃出血等的消化道症状,观察大便的情况及潜血试验。7长期服用激素皮肤表现有:柯兴氏综合症样血容、水牛背、向心性肥肿,面部红斑、痤疮等。8注意有无青光眼。9激素不能擅自停用,要逐渐减量直至停药。10出院后定期回院到专科门诊复查。激素药的应用范围: 1、急性细菌感染伴严重毒血症,如败血症、中毒性肺炎、中毒性菌痢、伤寒等。 2、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疾 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及血清病等。 4、自身免疫性疾 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5、血液疾 病。紫癜

7、、淋巴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6、肝脏疾 病。如新生儿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等。 7、神经系统疾 病。如脑炎及脑炎后遗症、中毒性脑病、神经根炎及脑水肿等。 8、肾病综合征。 9、呼吸系统疾 病。如严重喉炎、严重肺炎等。 10、心血管疾 病。如房室传导阻滞、顽固性心力衰竭等。糖皮质激素停药前后有什么不良反应撤药综合征。在撤药过程中,患者常诉严重乏力、关节肌肉酸痛、情绪低沉、不思饮食,甚至恶心、呕吐。这不一定是患者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过低,而常常与患者对激素从高水平降至低水平不能适应有关。如出现此种情况,可加大激素用量,待症状消失后再逐渐减量。反跳现象。由于过快停药或减量太快

8、,引起原有疾病病情加剧恶化。此时应加大糖皮质激素用量,其量应大于上次减量前的剂量,并加用非甾体类药物(如布洛芬、消炎痛、雷公藤等)。待病情控制后再慢慢减量,速度要比前减慢。肾上腺危象。如前已提及,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常有明显抑制,在停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后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实际上是低的,遇于不大的应激都有可能诱发危象。如有危象出现,应予积极处理激素应用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由于对多种炎症性肿胀和疼痛有很强的抗炎、消肿、止痛作用,以及对各种发热性疾病有快速退热作用,因此应用相当广泛。但同时,不正确或不合理用药现象亦十分普,由此引起诸多不良反应,现将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对策叙述如下:

9、药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乏力、低血钾、水肿、高血压、高血糖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系长期用药所致,停药后可以自行消失。 撤停综合征(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长期使用激素而一旦骤停用药,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心律不齐、低血压、低血糖、低血钠、低血氯、高血钾等撤停综合征。这是由于长期用药致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反应迟钝所致。如果骤停药物,机体无法适应而引起暂时代谢紊乱。因此,若连续用激素两周以上者,均应按规定合理地逐渐撤药或予一定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预防撤停综合征。 诱发和加重感染:由于激素药能抗炎但不能抗感染,且有免

10、疫抑制作用,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抗感染能力降低,因此,长时期应用激素易诱发感染和使潜在的病灶扩散。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病毒感染,以及结核病的扩散。对此,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若原发病为感染性疾病而需用激素时,必须在使用足量抗生素对抗感染的基础上给予激素。若原发病为非感染性疾病而需较长时间用激素时,应当积极避免各种可能诱发感染的因素,加强观察,必要时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1 常见的不良反应 1.1 库欣综合征 长期超生理剂量应用可引起水、盐、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紊乱,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俗称满月脸、水牛背)、痤疮、多毛、无力、低血钾、浮肿、高血压、糖尿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在停药后

11、可自行消失,必要时可对症治疗。凡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糖皮质激素。对同时应用强心甙和利尿剂的患者应注意补充钾盐。 1.2 诱发或加重感染 糖皮质激素的抗感染作用,其主要机制是抑制炎症促进因子;抑制抗原抗体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毒素对机体的损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症状。但激素无抗菌能力,而且抑制抗体形成,干扰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使感染扩散。由于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可减少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并能抑制下丘脑对致热源的反应,有较好的退热作用。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往往求效心切,把激素当成“退热药”,结果患者表面上解除了发热,但感染却扩散,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在病毒

12、感染的基础上并发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曾有报道4例分别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左颌下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因治疗中滥用激素而死亡。所以一般感染性疾病应用激素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且剂量宜小,疗程宜短;仅重危细菌感染出现严重毒血症者可短期应用大剂量激素,且必须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感染药物。病原不明的细菌感染、耐药性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均应忌用。 1.3 精神神经症状 此症多在使用激素数日后发生,偶可在注射激素1次后发生。激素可增强多巴胺-羟化酶及苯乙醇-N-甲基转换酶的活性,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合成,去甲肾上腺素能抑制色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中枢神经系统

13、血清素浓度,扰乱两者递质的平衡,出现情绪及行为异常。可见欣快感、激动、不安、谵妄、定向力障碍、失眠、情绪异常、诱发或加重精神分裂症、类躁狂抑郁症,甚至有自杀者。大剂量还可诱发癫痫发作或惊厥。故有精神病倾向、精神病患者应禁用或慎用。一旦出现精神症状应及时停药,同时使用镇静剂,并加强心理疏导及监护。 1.4 诱发或加重溃疡、出血、穿孔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胃黏液分泌,加强蛋白质分解代谢和抑制蛋白质合成,使胃黏膜失去保护和修复能力,故能诱发或加剧溃疡病,甚至引起出血、穿孔的危险。为防止这一反应可同时加用制酸药。 1.5 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一方面可抑制肠道对钙离子的吸收,抑制成

14、骨细胞活力;另一方面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而加强破骨作用,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因此,对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激素者应定期进行放射学检查,一旦发现有骨质疏松即应停药或配合补钙、维生素等治疗。 1.6 肌萎缩、伤口愈合及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抑制蛋白质合成,造成负氮平衡,使肌肉萎缩和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又能延缓肉芽组织的形成,可引起伤口愈合。 1.7 类固醇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能促进糖原异生,对抗胰岛素,抑制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引起血糖升高和糖尿。糖皮质激素还能加重高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与影响胰岛素信号蛋白的磷酸化及蛋白表达等因素有关。患者一旦出现血糖升高应当停药或控制饮食或使

15、用胰岛素。 1.8 皮肤病变 面部皮肤对激素最为敏感,常见的有黑斑、皱纹、毛细血管扩张、多毛、痤疮、红斑反应、激素依赖性皮炎等。 1.9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据心脏杂志(Heart,2004,90:859-865)上的一项报告,口服糖皮质激素增加25%的心或脑血管疾病风险。 1.10 诱发眼病 滥用激素滴眼液可诱发青光眼、白内障、眼色素层发炎及角膜变厚、角膜伤口愈合减慢等。 2 少见或罕见的不良反应 2.1 过敏反应 静脉迅速给予大剂量激素可能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包括面部、鼻黏膜、眼睑肿胀、荨麻疹、气短、胸闷、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 2.2 心绞痛 激素所致心绞痛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激素快速进

16、入机体内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兴奋受体,导致血管收缩,冠状动脉阻力增加,发生心肌缺血。 2.3 急性胰腺炎 激素能增加胰腺分泌和胰液黏稠度,导致微细胰管阻塞,胰腺泡扩大及胰酶溢出,同时激素可导致高脂血症及全身感染等因素而引起胰腺炎。 2.4 类固醇肌病 大量使用激素可导致蛋白异化亢进、肌肉萎缩和纤维化,出现对称性肌张力低下,主要是下肢近端肌肉的严重受侵,难以蹲位站起是其特征。 2.5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长期使用激素引起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来源于中性脂肪的栓子易黏附于血管壁上,阻塞软骨下的终末动脉,使血管栓塞造成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一旦发现无菌性股骨头坏死者即应停药或配合补钙、维生素等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的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2.6 肺动脉栓塞 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