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简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12318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掖大佛寺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张掖大佛寺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张掖大佛寺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张掖大佛寺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张掖大佛寺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掖大佛寺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掖大佛寺简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掖大佛寺简介张掖大佛寺源于汉晋,创于西夏,兴于元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名刹。东晋时期,涅槃宗师昙无谶到河西走廊一带弘法,涅槃教义在张掖广为传播。西夏时期,国师嵬咩在“迦叶如来寺”故址掘得古涅槃佛像,并在原址重修寺院,建大雄宝殿,塑涅槃佛像,形成大佛寺雏形。宋元之际,宋恭宗赵显降元后曾避祸大佛寺,元始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懽贴睦尔据传都出生在大佛寺,忽必烈的生母别吉太后死后曾奉安大佛寺。明洪武、宣德、成化和万历时期对大佛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当时的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前山门、牌楼、钟楼、东阳楼、西阳楼、金刚天王殿、卧佛殿、大乘殿、轮藏殿、弥陀千佛塔、后山门、内外圆殿、北庑、南庑及原迦叶如来

2、寺遗存的建筑,仅东西中轴线上就有9座建筑,真正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明正统年间,英宗朱祁镇将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共收经1621部,6361卷)颁赐大佛寺。时任钦差镇守甘肃等处总兵、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以名贵绀青纸和金银粉书写600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并入藏大佛寺。至此,大佛寺以大殿、大佛、大藏经名闻天下。清康熙、雍正年间,张掖大佛寺虽屡有维修,但寺院已辉煌不再,开始走向衰败。著名诗僧卜舟于康熙末年重游大佛寺时感慨之余,写下了“那堪牲牧厂,驼马践苔斑”的诗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放的实施,张掖大佛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为切实加强大佛寺保护,从1985年开始,原

3、张掖市在大佛寺原址先后修复牌坊一座、钟鼓楼两座、山门一座、金塔殿一座、南北配殿各一座、大成殿一座、藏经殿一座,并修复了因地震损坏的土塔塔顶,使张掖大佛寺这座历经千年的西夏国寺,得以重现历史原貌。1986年,张掖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和2005年,张掖大佛寺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AAAA级旅游景区。高孟其人及总兵府简介高孟,字浩然,甘州城东十三里处高家河湾现甘州区上秦镇高升庵村人。他“性耿直,精骑术,多力善搏。”自幼父母双亡,少年从军,熟读经书,且孔武有力,懂得兵书韬略,以英勇善战而威名大振。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高孟随军征讨平定了陕西叛清提督王辅臣。王辅

4、臣有一部将名叫李甲,此人骁悍多勇,屡摧清军。一次,高孟与李甲对阵,他一箭射中李甲咽喉,立下大功,被朝廷提升为守备,游击。之后,调至四川平定川东之乱,继而远征滇南,平定了吴三桂叛乱。吴的部将唐四侯是一员猛将,号称“万人敌”。一次攻城中,高孟奋勇攀登进城,与唐四侯扭抱在一起,经过一阵滚爬撕拼,高孟用自己的头盔击碎了唐四侯的脑袋,围观的双方将士惊骇不已,从此高孟名声大振。高孟战功显赫,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康熙皇帝封为延绥总兵。继而接任了川北、宁夏、凉州总兵。这时高孟已经由青春少年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了。他上书皇帝乞归故里,康熙皇帝念高孟年老功高,准其还乡,并颁诏为他在甘州修建总兵府。康熙

5、三十年公元1691年,高孟回到故里,大兴土木,在甘州城内今民主西街西端修建了富丽堂皇的总兵府。总兵府是一座有府门、大堂、二堂、三堂、书斋、厢房和后宅一套庞大的双层楼阁式四合院包括主楼、配楼、藏书楼等,以及亭台、泉池、园林组成。四合院楼阁歇山屋顶,青砖砌墙,双狮守门,中间是正堂,两边是七十二座虎头街门,飞檐雕柱,气势磅礴,煞是威严。府门内有砖雕磨塑的麒麟照壁。整个府邸设计独特,气势非凡,占据了甘州城里的一条大街。而今,当年那座富丽堂皇的总兵府邸,那种戒备森严的场面早已荡然无存,它的主人高孟也已在数百年前化作了尘埃。现存总兵府除照壁、大门、大堂和泉池园林不存在外,其余建筑均保存完好,已被省政府列为

6、重点保护文物,是张掖保护较为完整的古代武宦府署。明粮仓简介明粮仓地处张掖城区东大仓院内,旧名甘州仓,俗名大仓。明朝洪武二十五年由甘肃都督宋晟建造。此后经过历次翻新增建,至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达4659平方米,可储存粮食770万公斤。现存廒房9座54间,建筑面积1982.8平方米。廒房建造全是土木结构,设计科学,建造精巧,房顶屋架为“人”字形梁,由大梁、檩条、椽子通脚开铆套制而成。廒房坚固耐用,通风抗震,储粮具有防潮、防鼠、防虫害、防霉变的功能。明粮仓建造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曾为储粮备荒、军城民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张掖的大多数收购粮均在东仓入库。明粮仓至今还能储存粮食,是目

7、前国内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还能继续使用的古代仓廪之一。2002年4月,明粮仓向游人全面开放,展出清时期粮仓内使用的升、斗、囤、称、印、石磙、石碾、石磨、犁、耧等计量器具和耕作工具等近百件,是一处不可多见的古迹胜境,也是一座魅力无究的古建筑。钟鼓楼简介鼓楼也叫钟楼,又名镇远楼、靖远楼,位于张掖城中心。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 张掖钟鼓楼鼓楼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砖包砌,基部衬砌石条,台顶砌有一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门洞平面呈十字型,与四条大

8、街相通,可供通行;门洞顶部砌5层砖券,上面嵌刻砖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楼阁上下两层,重檐四面悬挂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望雪”、北“居延古牧”。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钟鼓楼东南角有唐钟一口,铸有图案,每层6格,上层其中3格为飞天,飞天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露脚,手拿花束;中层6格,其中3格是朱雀、玄武;下层6格,其中3格是青龙白虎。全钟只有图案,无文字,全国罕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雄伟壮丽,是人们观赏甘州现代化街景,五彩缤纷不夜城的最佳观赏点,也是

9、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理想场所。游客置身于此,即可猎奇览胜,寻古探幽,又可品茶观景,清风随意。让人赏心悦目,陶然欲醉,乐而忘返。木塔寺简介木塔寺位于张掖市县府南街,原名为万寿寺,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塔。初建于北周,后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现存木塔重建于 1926年,是张掖五行塔之一。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牟尼涅盘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中华震旦有塔一十六座,甘州木塔其一也。”另史籍载,木塔创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唐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曾令尉迟敬德重新监修。明清时数次重修。最早塔身15层,清末被大风所毁,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

10、木塔高32.8米,八面九级,每级八角上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其建筑技巧集木工、铁工、画师技法于一体。塔主体为木质结构,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为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登上塔顶,扶栏远眺,全市风光尽收眼底。第一层东为登极乐天、西为入三摩地。第二层东为西天正觉,西为宝代金绳等,整个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是完整而坚固的木质结构造型。附有楼梯,供人攀登。每层都有回廊、扶栏、可依栏远眺,整座塔给人以高大、巍峨之感,体现了我国独特的楼阁建筑艺术特点。最上层原有古钟一口,叩之,钟声隐约若在天际,四野皆闻。木塔疏

11、钟,曾是甘州八景之一,可谓:塔势凌霄汉,钟声叩白云。僧卜舟题万寿塔诗一首:巍然笔势蘸寒谷,九级玲珑造化互,结顶朝元映日月,盘根错节傲霜风。声飘烟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灵瑞毓钟张掖秀,宏仁标范永流东。这座塔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构制精细,别具风格。塔后有楼,俗名黑楼,取镇慑黑水之意。现存者为清末重建,也称藏经楼,阔五间,27.4米。楼有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木构栏,雄伟壮阔。1983年到1986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现在修葺一新,全寺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西来寺简介西来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西来寺巷。甘州府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明朝重建,名为“慈云精舍”。康熙三十年(1691年),郎法阿扎木苏住

12、寺修行,后抵京谒见康熙皇帝,赐名“普觉静修国师”,颁赐敕书、银印及红字藏文经108部,并令其统管甘州南番汉僧。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将其精舍改为寺庙,建楼五楹,作藏经之用。康熙五十九年(1702年)署理抚还大将军平郡王纳尔素赐金赐额,令剌嘛刘劳藏重修,命名为“西来寺”。当年九月兴工,至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落成。该寺占地57亩,原有规模宏阔,建筑结构精巧,布局恰当,主次分明。藏经楼为单檐硬山顶,两边券棚顶,面阔五间,进深五架梁椽,配殿面阔三间11.4米,进深6.2米。楼上供有弥勒佛像并贮藏经书,楼下有普觉静修国师真容。南配殿有护国仁王佛像一堂,北配殿有护国天尊护法一堂。藏经楼东北侧建一

13、宏大寺院,大殿有释迦牟尼佛像,山门过殿有韦驮、天王像,神熊各异,雍容壮观。金刚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殿内顶部中心有藻井,围以绘有各种图案的天花板。寺内原有木刻像五尊,塑像32尊,塑像中有32臂佛像一尊,现均已不存。壁画墙二十一面,内有元代三面、明代十面、清代八面,由于年代久远,已有损失。陨石一块,已佚。 从1985年起,续禅法师率领四众弟子翻新藏经楼上十楹,南北配殿六间,塑佛像三尊,辟花坛一座。从1990年起,新修仿古式大山门三间,大雄宝殿一座,南侧空地新修西方三圣殿三间,并塑西方三圣像,从苏州请来香樟木雕华严三圣像五尊。199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题“西来寺”及

14、“大雄宝殿”二匾,悬挂于山门和殿门。1995年,从缅甸请来白玉雕释迦牟尼卧佛一尊。1997年塑大殿十八罗汉,玉佛身后塑十大弟子。现为张掖市佛教协会驻地,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文化广场建设大佛寺文化广场建设与大佛寺建筑布局相融合大佛寺文化广场定位为集佛教文化、旅游观光、静心礼佛为一体的佛教广场,设计理念体现为“一方镜水、万象世界”,亦即用佛禅诠释佛教广场的设计创意,寓意为面对五光十色的现代物质世界,一池清水当镜,顿有般若智慧,道破尘缘万象,变喧嚣为淡泊,化尘境为宁静,达到清明清纯的境地。也寓意在经历外界浮华之后,透过一方镜水,回味万象世界,这种镜水般潜移默化、陶冶心灵的教育,不仅满足人们精

15、神世界的更多需求,也激励人们追求进步的价值标向。“一方镜水”的构思主题,使整个广场建筑布局呈现“方”形,与“静心池”呼应形成“回”字形;阶石和水池形成6个“回字”,体现佛家的“六道轮回”的思想理论,教化人心。“万象世界”强调芸芸众生,使广场在空间布局上以东西向为主轴统领景观节点,沿主轴线依次设计石牌坊、静心池、景观石,空间布置景观石灯、佛像雕塑小品等,四周覆植景观花草树种,在南北分隔带区设置仿古长廊,整体塑造佛、水、人、物互动的场景,体现精神与物质的融合,表现精神大于功能的设计意图,打造相对封闭、具有佛教文化氛围的建筑空间。(二)景观建设1.石牌坊。设置于大佛寺门前约20米处,相隔金佛街,为佛

16、教中特有的装饰建筑,体现佛教尊严,烘托庄严气氛,构造为五间六柱式,高11.2米,长18米。牌坊用青石制作,横梁雕刻“皇家龙”,秀美庄严。牌坊正面上刻含有“张掖、大佛”的藏头联:张万里丝路,大道有成开盛世;掖千年宝刹,佛法无边度慈航。横批为“和谐乐土”。牌坊背面上刻嵌有张掖六县区名的藏头联:月临白塔,山幻丹霞,看鹫影飞来,高卧莲台拜肃像;霖泽甘州,民熙乐土,听驼铃唱远,低吟丝路媲南天。横批为“塞上禅林”。2.静心池。呈“回”字形的静心池南北长37米、东西宽31米,高60厘米,水体面积约1086平方米,池沿面用海浪绿大理石铺筑,台阶石采用将军红花岗岩。佛教中有一首禅诗:身若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静心池就是让人放下心中一切执着,恢复清静纯净的自然本心,这样才能更深刻感受和体味人生的美景、意境和真谛。“明镜当台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