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对策研究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119444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对策研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 京 大 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对策研究学号:姓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导师姓名:职称:报告主持人:报告日期: 填表日期:年月日选题基本情况()本研究题目为: 1. 导师课题的一部分 ( );2. 委培单位的课题 ( );3. 其它(须具体说明) 。选题分类 ()1. 基础研究 ( )2. 应用研究 ( )3. 综合研究 ( )4. 其 他 ( )选题来源 ()1. 973、863项目( )2. 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 )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5. 中央、国家各部门项目 ( )6. 省(自治区

2、、直辖市)项目( )7.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8. 与港、澳、台合作研究项目( )9.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10. 外资项目( )11. 学校自选项目 ( )12. 国防项目 ( )13. 非立项 ( )14. 其他 ( )一、立题依据1.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选题的理论意义: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安全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主题。相对而言,目前生态安全评价在全球、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研究均比较丰富,而站在森林生态系统角度,对森林生态安全评价进行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利用生态足迹法,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环境科学理论和复合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对京津冀

3、地区1998-2008年的的森林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有利于补充和丰富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理论。选题的实践意义:京津冀地区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秦争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石家庄、邯郸、邢台和衡水11个地级市。该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地位,经济、科技、文化实力雄厚,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之后,又一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这一地区未来应当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地区。但是,这一地区目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极为稀缺,大气污染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草场退化面积、土地荒漠化面积、

4、原始森林退化面积比较严重,已经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马为民,2008)。而森林因为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解决目前森林生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是京津冀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只有对京津冀地区的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测度,发现其中的问题,才能为制定更科学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生态足迹是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直观明了,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并且非常适合区域以及区域内的比较研究,可以较好地揭示京津冀地区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所以,利用该方法可以合理评价

5、区域森林生态安全状况,对进一步制定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安全的发展规划具有很强指导意义。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参考文献2.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全球气温变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来。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危机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问题已逐渐上升为生态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已成为科学研究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维护生态安全上具有根本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因此,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森林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情

6、况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方法。本研究在吸取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森林生态安全的概念、评价理论、方法以及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本研究最终选用的生态足迹法与P-S-R概念模型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同时简单介绍了目前生态安全评价领域中使用的模型,从而为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安全的评价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2.2.生态安全研究进展2.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 (Ecological security)最初以“环境安全(Environmental safety)”的概念出现。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是最早将环境问题引入安全概念的学者。1977年,他在其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

7、社会一书中,对环境安全进行了专门研究,并明确提出了“重新定义国家安全”,力图将环境问题纳入国家安全。1987年,世界坏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首次使用了“环境安全”的概念,此后“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概念相继出现。随着社会发展,生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步代替了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1989年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在提出建立优化的全球生态安全监测系统时首次使用“生态安全”,它是指在人们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的一个复合人工生态系

8、统,把人类活动、社会组织、自然系统及人类健康等社会、生态和经济问题进行整合研究(方创琳,2000)。1996年,在地球公约的面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市民公约中,生态安全最终得到国际的认可,缔约建立在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责任的基础上,各成员国和各团体组织要相互协调利益、履行责任和义务。NormanMyers是发展和宣扬生态安全概念的先行者之一,他于1993年指出生态安全是地区的资源战争和全球的生态威胁而引起的环境退化,继而波及经济和政治的不安全(邹长新,2003)。Kim(2000)认为生态安全的定义是由生态威胁,生态风险等概念演变而来,人类则是生态威胁来源的主要产生者。生态安全是维持人类、社会

9、、政权和全球共同体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国内对生态安全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己成为科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热点问题。2000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纲要指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部分,并首次提出“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但目前学术界对生态安全尚无统一的定义:国内有不少学者认为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是一致的,认为生态安全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陈柳钦(2002)指出,所谓生态安全,系指关系到全人类、某一国家、地区或城市居民的生存安全的环境容量(城市空气环境

10、容量、江河湖海的地面水环境容量、大气臭氧层破坏的最大极限等)最低值是否具备、战略性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和草地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存量的最低人均占有量是否有保障、重大生态灾害(如重大沙尘暴灾害等)是否得到抑制等一系列要素的综称。更多的学者认为生态安全是自然与人类社会两者的安全。曲格平(2002),认为生态安全其一是指防止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的威胁,主要是指环境质量状况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其二是防止环境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导致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影响社会稳定。肖笃宁等(2002),将生态安全与保障程度相联系,将生态安全定义为人类在

11、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学者陈国阶(2002),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生态安全进行了定义,认为广义的生态安全包括生物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态区(生物地理区)、陆(地)海(洋)生态及人类生态;狭义的生态安全专指人类生态系统的安全,即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或生态条件)的安全为思考的主体。因此,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尚存在诸多说法,至今未能达成共识,概念的确定也由此成为生态安全研究的一大热点。总体来看,生态安全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即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

12、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即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2.国内外研究进展2.1国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国外生态安全研究是从生态风险分析发展而来,从对“安全”定义的扩展开始,主要围绕着“环境变化”和“安全”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经历了“思考人类生态环境的安全问题”、“提出政治安全和环境安全概念”、“对环境变化与安全的经验性研究”、“环境变化与安全的内在关系研究”几个阶段。目前,国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容的确定及研究方法与手段的更新。(1)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围绕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民族问题、军事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相互关系而展开的

13、研究(Costanza R.etc.,1992;Rapport D.J.,1995;Rapport D.J.,1998;Mark Halle,2000;Cynil Obi,1997);(2)化学品的施用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早在1988年,前苏联的Vaskhnil研究了杀虫剂、杀蜻剂、除草剂、落叶剂和杀真菌剂在老鼠和鱼体内的富集情况,并讨论了各种杀虫剂的生态安全的方法。白俄罗斯的Samersov V和Trepashko L(1998)提出可以运用农作物生态系统保护系统内农作物免受非正常的能量消耗的能力用来评价不受有害物、疾病和野草危害的农作物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即把农作物

14、生态系统系统内保护农作物能量免受非正常的消耗的能力作为评价农作物生态系统生态安全的标准。美国的Kopuslka LA(1996)等也在种群和群落的水平上对杀虫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通过风险预测来评价生态安全的极限。Singandhupe R B(2009)对印度的生态安全从食品及水质角度重点进行研究。(3)系统论分析方法、生物统计方法在国外生态安全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分辨率的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高新技术手段越来越多的被引入生态安全研究体系;(4)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对全球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预警;20世纪80年

15、代以SlesserM.为首的苏格兰资源利用研究所,提出了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备择方案的ECCO模型,它为确定国民经济系统对资源的需求以及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种方法(SlesserM.,1991);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以核心环境指标体系为基础,根据生态安全系统的构成,对OECD指标体系的具体框架进行修正,形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United Nations,1996;OECD,1994;王韩民,2000);Rees和Wackernagel提出一种直观而综合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指标模型,即生态足迹指数(WackernagelM.,1999;Erling Holden,2004;肖风劲等,2003);Con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Costanza R.,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