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术语小集知识讲解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118451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剧术语小集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京剧术语小集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京剧术语小集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京剧术语小集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京剧术语小集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剧术语小集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剧术语小集知识讲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京剧术语小集京剧术语小集真嗓 : 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假嗓: 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

2、度有所不同。左嗓: 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吊嗓: 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其作用在于: 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 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

3、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喊嗓: 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丹田音: 京剧声乐名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现在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云遮月: 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谭鑫

4、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脑后音: 京剧发声的一种,又名背工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荒腔: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冒调: 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

5、所致。走板: 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京剧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不搭调:习称跑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气口: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一,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换气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偷气是在乐句若断若续中吸气而不使听者觉察。嘎调: 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时,习称嘎调。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唱“站立宫门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军山中黄忠唱“扫

6、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称嘎调。长吭: 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即加大音量。砸夯: 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工尺: 戏曲音乐名词,泛指戏曲曲谱上曲词右侧所注音阶符号。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为音阶的符号,相当于西洋音乐的“56712345”。习惯上把这些符号统称为“工尺”。过门儿:京剧音乐名词,指在唱句与唱句之间,唱段与唱段之间的间奏音乐。唱句与唱句之间常用小过门儿,唱段与唱段之间常用大过门。但由于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

7、外,并无固定模式。挂儿: 京剧音乐名词。挂儿是“过儿”的谐音,专指在唱段与唱段之间的大过门,一般多指华彩的间奏音乐。在唱句与唱句之间的小过门不称挂儿。垫头: 京剧音乐名词。在乐汇与乐汇间起搭桥作用的旋律称为垫头或小垫头,亦名桥。垫头旋律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后衔接作用。行旋: 京剧音乐名词,指在演员表演动作或对话、独白时的衬托音乐。行旋多为曲牌或简单旋律的反复演奏,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调门: 指演员歌唱时的音高。凡用弦乐器伴奏,都根据演员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调。京剧调门,一般以正宫调为适度,最高的唱乙字调,最低的凡字调,俗称趴字调。同一剧中,两个主要演员音高不同,有时互相迁就,有时临时长(

8、提高)调门或落(降低)调门。调面: 演员唱的音高与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调面。意思是按照“调门”的表面歌唱。调面系针对调底而言。在一般情况下,演员都唱调面。调底 :演员唱的音高比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调底。意思是按照调门的底音歌唱,系针对调面而言。京剧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调的腔调经常翻高,如将调门定高,演员嗓音不及,如将调门定低,乐器音量又过小,遂采用调底的唱法,把乐器定高八度,演员以低八度的音来歌唱。定弦: 指弦乐器(胡琴、二胡等)定“调门”的高低。一般都以笛子作为定弦的标准。走边:“走边”的来源一说源于晋剧白虎鞭走边中的舞蹈身段;一说是因为凡走边的人物因

9、怕人看见而多在墙边、道边潜身夜行,故而称“走边”。一般来说,恶虎村的黄天霸走边最难,夜奔的林冲走边最累,蜈蚣岭的武松走边最吃功夫。趟马: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叫板:戏曲中把道白的最后一句节奏化,以便引入到下面的唱腔上去。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尾声:戏曲音乐名词,连曲体的结尾部分,一般以散板收尾,也有用曲牌的, 如 赚煞 , 煞尾 。 京剧全剧结束所用尾声,系套用昆曲的。压轴: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 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京剧把第一出戏叫做“开锣戏”;第二出叫“早轴”;第三出叫“中轴”;第四出就叫“压轴”;最后一出叫“大轴”。压轴戏是倒数第二出,但现在多以“压轴”来称呼倒数第一,不过是约定俗成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