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115208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明阳天下拓展培训诸多公司的领导者常常感慨招不到人,但“人才难得”也许只是一种伪问题。“德才之辩”在中国历史上蔚为大观,但真正伟大的公司领导者正需要放开心胸与眼量,不拘一格,让人从“无用”到“有用”,从“小用”到“大用”。“一、组织领导人多方面的“人之惑”蝴蝶模型的动力枢纽是“人”,处在模型最中心的位置。一种组织能不能开创,能不能发展,除了“天时”以外,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人。对组织领导者来说,最感困惑的问题往往也是人。“人之惑”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一种问题是诸多领导者感慨招不到人,人才难得。例如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就叹息自己得不到岳飞这样的将领;发明了“文景之治”的汉文

2、帝也同样感慨:“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战国后期赵国名将)那样的人做将军!有了这样的将军,我难道还担忧匈奴入侵吗!”柏杨觉得崇祯帝其实拥有一位岳飞,就是袁崇焕。袁崇焕在当时正所谓“国之长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事实上死在她手中。但是,崇祯帝中了清朝的反间计,自己把袁崇焕杀了。汉文帝事实上也已经拥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例如魏尚,但是魏尚由于“上报斩杀敌军首级的数量差了六个”,给汉文帝下了牢狱。因此,当汉文帝发出人才难得的感慨时,她的宫廷保卫署署长冯唐抢白说:“陛下虽然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她们。”从以上案例分析,人才难得的问题跟如何辨认人才、会不会使用人才、能不能信任人才这些问题交

3、错在一起,其中又有一种特别底层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在中国历史上,人才原则的问题不能不谈到“德才之辩”。二、司马光“德才兼备论”VS曹操“唯才是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首年(前403)就具体讨论人才原则的问题,足见此问题在司马光心中的分量。才与德是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称之为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颖、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赛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赛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措施,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因素何在呢?由于

4、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却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到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由于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仿佛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诡计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她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让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爱慕;对爱慕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选拔人才者常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掉了考察她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贼子,家族的败家浪子,由于才有余而德局限性,导致家国覆亡的太多了!因此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同步审察才与德两个方面,懂得选择的先后,又何必紧张失去人才呢!德才兼备的“圣人”

5、具有强烈的抱负色彩,在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在其他三类人中,司马光强调人才选拔的顺序是,先“君子”,另一方面是“愚人”,而一定不能任用“小人”,由于“小人”无德而有才,具有作恶的能力,对国家来说是乱臣贼子,对家庭来说是败家浪子。概括起来,司马光的人才原则是“德”具有一票否决制。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在人才观念上跟司马光完全不同。,曹操下令说:“如果必须是清廉的人才干使用,那么,齐桓公(管仲辅助她成为春秋首霸)又怎能称霸于世呢?人们要协助我显扬高明人士,虽然身份卑微,也要推举,只要有才干就进荐上来,让我可以任用她们!”曹操的用人哲学是:“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鲁迅说:“曹操征求人才,不忠不孝不要紧

6、,只要有才就可以。”柏杨则说:“曹操是一种力行实践的政治家,她的用人行政,只规定才干,而但是问私生活。”在人才原则的认定上,司马光和曹操差别很大。但故意思的是,司马光又对曹操的用人哲学大加赞赏。,曹操去世,司马光这样评价曹操:曹操知人善任,善于洞察别人,很难被假象所困惑;可以发掘和提拔有特殊才干的人,不管地位多么低下,都按照才干加以任用,使她们充足发挥自己的才智。对有功的将士和官吏,赏赐时不吝千金;而对没有功却但愿受到赏赐的人,则分文不给。执法时严峻急切,违法的一定加以惩罚,有时对犯罪的人伤心落泪,也不加赦免。因此可以消灭各个强大的割据势力,几乎统一全国。这样就可以看出司马光有一点前后矛盾。按

7、照她的“德才兼备论”,曹操用的人当中有许多是“小人”,司马光本应当持批判态度的。推究起来,司马光和曹操有一点本质的不同,就实际政治来说,司马光只是一种高阶层的官员(顶峰时短暂地做过宰相),而曹操是一种王朝的实际开创者,属于开国之君(虽然她有生之年并没有当皇帝,只是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封她为魏武帝)。司马光的“矛盾”是理论与实际的矛盾,是抱负与现实的矛盾。从人才使用的个案观测,历史上许多建功立业的人才恰恰是十足的“小人”,例如吴起:吴起,卫国人,在鲁国做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因此猜疑吴起。于是,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终于求得大将的任命,成果大破齐国军队。吴起

8、“杀妻求将”,这是骇人听闻的,如果放到当今社会,将是一桩惊天丑闻。吴起的劣迹绝不止这一点,例如吴起当时曾师事曾参(孔子弟子,以孝出名,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措施),妈妈死了也不回去奔丧,曾参因此与她断绝师生关系。“母丧不奔”虽然在儒家思想淡薄的今天,也是大悖于人情,为人所不齿的。吴起劣迹斑斑,鲁国(儒学发祥地)有许多人指责她,吴起恐怕鲁国治她的罪,又据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前去投奔。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好色,然而她的用兵之道,连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也超但是她。”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袭击秦国,占领五座城池。李克和魏文侯的用人思想跟曹操同样,只求“才”,“德”则弃之不顾。我

9、们再看一种案例,辅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出任宰相的陈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前2,陈平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刘邦。汉王召陈平进见,赐酒饭,然后打发她去休息。陈平说:“我是为要事来求见的,所要说的不可以延迟过今日。”刘邦即与她交谈,很喜欢她,便问:“你在项羽那里做什么官?”陈平说:“都尉(民兵司令)。“刘邦当天就授给陈平都尉之职,并且让她做自己的陪乘官,负责监督各部将领。将领们不服气,议论说:”大王得到一名楚国(项羽)的逃兵才一天,还不理解她本领高下,就与她同乘一辆车,还反让她来监督我们这些有资历的老将!“刘邦听到种种非议后,却更加宠爱陈平了。周勃、灌婴等亲信老将,对陈平十分不满,对刘邦说:“陈平

10、虽然外表俊美,但未必有真才实学。我们据说陈平在家时曾与她嫂子私通;为魏王做事,实在混不下去了,就逃奔楚国;在楚国仍然得不到信用,就又来投降我们。目前大王您却这样器重她。我们目前获悉陈平在军中受贿,行贿多的人就得到较好的待遇,行贿少的人就遭到报复。如此看来,陈平实在是一种反复无常的小人,望大王明察!”刘邦对陈平有了猜疑,就召陈平的引荐人魏无知前来质问。魏无知说:“我推荐陈平时说的是她的才干,陛下目前所质问的是她的品行。如果目前有人虽具有尾生、孝已(有至高美誉的古代贤士)那样守信义、重孝顺的品行,却没有对决定胜负命运有所补益的才干,大王又哪里有闲心去使用她呢?如今楚汉相争,我引荐胸怀奇计异谋的人,

11、只是考虑她的计谋与否的确对我们有利,至于私通嫂子、收受贿赂,又有什么值得猜疑呢?”汉王随后又召陈平来见,质问她说:“你侍奉魏王意不相投,侍奉楚王又不久逃跑,目前又来侍奉我汉王,守信义的人原本就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纳我的主张,因此我才离开她去为项羽服务。项羽不能信用人才,她所任用的人,不是项姓本家,就是她老婆的兄弟,即便有奇谋的人她也不用。我据说汉王可以用人,因此才来归附。但我赤条条空手而来,不接受金钱就无法应付平常开销。倘若我的计谋确有值得采纳的地方,但愿大王您采用;如果毫无价值不堪使用,那么金钱还都在这里,请让我封存好送交官府,并祈求辞去官职。”汉王于是向陈

12、平道歉,重重地赏赐她,提拔她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所有将领。众将领因此不敢再说三道四。不管怎么说,陈平的德肯定大有问题。刘邦用人的确做到了“不拘一格”,魏王、楚王不能用,用不起来的人,刘邦能用。我们再看一下后人如何评价刘邦的用人之道。前,梅福上书汉成帝刘骜说:从前,汉高帝(刘邦)接纳善言,仿佛唯恐不及;顺从谏言,仿佛转动圆的器物;听取建议,不求本人一定有才干;奖励功绩,不追究其平素行为。陈平出身于亡命之徒,而能成为重要谋臣;韩信提拔于行伍中,拜为上将。因此天下人才云集归汉,争献奇策异能。智者竭尽谋略,愚者也尽心献上一得之虑;勇士竭力显示不怕死的气节,懦夫也鼓励自己血战沙场。合天下人的智慧,集天下

13、人的威力,这正是汉高帝无敌于天下的因素。梅福在奏书里还引申出一种重要结论:“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楚汉相争的形势,就像布热津斯基在大抉择中所说的那样,是“一只瓶子里有两只蝎子”同样的竞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天下之人才,不是归汉,就是归楚,而陈平、韩信本来都是项羽的部下,项羽不能用,而刘邦能用,不光用,还大用。就人才战略和用人气度来说,楚汉相争之结局不是早就决定了吗!项羽有万夫不挡之勇,是一种专业人才,但不是一种好的领导者。三、在某种意义上,“人才难得”是一种伪问题魏王、楚王肯定也有过“人才难得”的焦急,但刘邦没有。跟刘邦同样,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李世民规定她的宰相封德彝荐举人

14、才,但等了好久都没有消息,于是多次催促,封德彝说:“不是我不尽心,实在是当今没有人才!”李世民气愤地说:“这算什么话!帝王治理国家,都是取才当世,岂有到几百年之前去借人才的。你只能说自己不懂得人才是谁?在哪里?怎么可以平白无端地诬蔑一代中国人呢。”封德彝大为羞愧。就此一点来看,千百年来,中国人真心地崇拜李世民大帝不是无缘无端的。司马光德才兼备论的“筛子”太密,太过求全责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能臣吴起、陈平、韩信、管仲、百里奚都通但是。我的见解是,在崇尚竞争的年代,“重才”还是应当不小于“重德”。德之缺失,在现代工商社会就大处说有国家法律、社会舆论加以制约;从小处说,也有公司内部制度与文化的监督。

15、如果抱定非德才兼备者不能用,那的确是人才难得了。并且过度强调德,推至极端,就会使“无才便是德”大有市场。东汉仲长统在论“三公”(国家最高辅政大臣)人选时说:“从中期开始,选任三公,都务必从清廉忠厚、谨慎小心、循规蹈矩的人中选拔,这乃是妇女的楷模,乡间的平常人罢了,怎么足以身居三公高位呢?三公的人选如此平庸,却但愿三公为国家建立功勋,这岂不是遥远的事情吗?”是的,一种重要由“妇女的楷模、乡间的平常人”构成的公司,但愿做大做强,的确是遥远的事情。综观中国历史,“德才之辩”蔚为大观。其中,重德者之末流渐至“(女子)无才便是德”,而重才者之末流渐至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鸡鸣狗盗之徒”。同样,一种

16、重要由“鸡鸣狗盗之徒”构成的公司,它的天花板高度也很有限。中国智慧是一种(用阴用阳)平衡的艺术,并不是“只有偏执狂才干生存”,无论如何,德才兼备都具有标杆的意义;无论如何,“重德”还是“重才”都不能只在“末流”的层次。四、招不到人才的方略检查表与其感慨人才难得,不如更多地从用人者自身寻找因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开发出一种招不到人才的方略检查表。如果礼节很完备,情意很殷勤,而贤才仍不肯出来做官,则圣明的君王应当冷静地自我反省:1、难道是我的品德太薄,不值得她仰慕?2、政治太混乱使她无法辅佐?3、奸佞当权,使她不敢出来做官?4、我的诚意不够,使她忧虑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既然天下不也许无才,但为什么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司马光明确规定领导者“内省”,问自己四个问题:第一种问题是有关领导者自身的。目前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社会,人才不肯来,也许是她们看不上公司的领导者,至少是不认同,或者不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