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112192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隶变 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简介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芫莛补充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说明了隶书是篆书的快写,由篆书变为隶书,前人称之为“隶变”。隶书是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起笔、收笔清楚的字体。因为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

2、率写法,因而两种书体自战国晚期到西汉中后期,有过很长的共存时期。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的资料上看,战国晚期是隶书的形成时期。在秦孝公时代的铜器铭文里,就可以看到正体和俗体并存的情况,秦孝公以后,随着书写的频繁,俗体也随着越来越流行,在铜器铭文、漆器铭文、以至印文、陶文中都可以看到俗体字。这些字体,改变了正规的篆文圆转的笔道而带有着隶书的意味。从现有的秦简文字材料看,隶书在战国晚期已经基本形成。由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隶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2.偏旁分化:在隶书里,独

3、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3.偏旁混同:隶书以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4.结构简省: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5.圆转不断的线条变为方折的断笔:隶书为提高书写速度,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隶书的创立时代,在秦汉简牍尚未大量出土之前,有种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隶书即为徒隶之书。据汉书艺文志:隶书“起于秦时官狱多事,苟趣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说文解字,序中进一步发展,把隶书指为程邈所作: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

4、约易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曰隶书。”唐代大书论家张怀瓘的说法与羊欣类似:“崇隶书者,秦下郢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等等,不一而足。事实上,一种字体的产生不可能为某一人所造,在没有大量的实物资料证实它的产生之时,人们也无法对它作出科学的解释,只有假论为某人所创,这正如指仓颉造字、蔡伦造纸实不可信一样。另一种看法影响较小,认为隶书起源于周朝,以郦道元为代表。见水经注:“临溜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处隐为隶

5、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之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郭沫若先生认为隶书起于周代证据不足信:“两周中叶的胡公,是齐国的统治者。他的棺铭不可能使用草篆,更不可能便是隶字。”关于定名隶书的义理,我们可以从“隶”的本义上作解释。吴白甸先生说:“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昔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这样的说法是有争议的。在汉字演变发展过程中,繁化和简化这两种对立的矛盾一直存在着。总的来说,人们写字总是往着简化的方向发展。当一种字体基本定

6、型之后,它便可能向两种方向发展,一种是向更加规整的方向发展,一种是向更加草化的方向发展。规整化的结果使得这种字体得以完全确立,卓化的结果便是产生新的字体。而隶书起初是所谓的“辅助性字体”,实际上它便是篆书(是大篆而不是小篆。一般地说来,草化先于正规化,小篆是对大篆的规整,而隶书则是大篆的草化,它的产生应先于小篆)的草写。事实也是如此。早在产生秦小篆以前的时代,篆书的一种便于书写的简体古隶(草篆)便已产生。根据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秦昭王时期的刻有“冷贤”两字的玉印、战国中期的楚帛书和战国后期秦国的“高奴禾石铜权”铭文的字样,可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便已有了和秦诏版相近的书体即草篆隶书的萌芽书体,

7、亦即后人称为古隶的书体存在。近年来出土的天水秦简,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为我们追溯隶书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确实的证据。隶变,无论是在文字史上或是在书法史上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字形上说,隶书摆脱了早期篆书体系中的象形为主的“随体诘屈”的文字构成方式的桎梏,以完全抽象的线来组合字形。中国文字外形的发展至此告一段落。由于“线”特别是提按顿挫、起伏 有致的线条,郑重地走上了历史舞台,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隶变”纯化了线条,也解放了线的空间结构,这对 书法艺术来说正是决定性的一步,由此,汉字笔画和结构单位所组 成的单个形体内部、字与字之间、行与列之间所蕴含的诸种对立统 一的形

8、式因子,在书家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之前提下,便可 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于此,文字的空间构造便转入了书法的空间构 造。在书法观赏的四个层次的空间中,只有走向第四层次的“书法 空间”时,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书法对空间有如此大的敏感。是 隶变,使汉字充分具备了艺术性的素质和本质。六书 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基本概念 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1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

9、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注:处事,即“指事”;谐声,即“形声”)。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

10、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还是能够予以说明。“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释义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 “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条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

11、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

12、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 “监”,表示它的韵母与“监”字一样(古音及部分方言);“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两字韵母相同。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 “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

13、鸟”组成而成。有部分汉字,会同时兼有会意和形声的特点。例如“功”字,既可视为以“力”和“工”会意,而“工”亦有声旁的特点;“返”字,既可视为以“反”和“辵”(解作行走,变形作“辶”)会意,而“反”亦有声旁的特点。这类字称为会意兼形声字。转注 属于“用字法”。各说文家解释不同。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江声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属老部。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说文解字“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转相为注,互相为训”的例子。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

14、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假借 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 ”,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 ,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

15、。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这一类。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这一类的字很多。假借字的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 ,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 。这一类在秦汉以上的古书中极为常见 。如借“汤”为“荡”;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借“壶”为“瓠”,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前一类可以说是不造字的假借,后一类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

16、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 、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3象形象形字“京”六书之一。字形摹写实物的形状,或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如牙部:“牙,壮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皿部:“皿,饭食之用器也,象形。”象形字有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之分。合体象形所合之二体,有一体不能单独成字,有一体可以单独成字。如“石”,其中“厂”(han四声)成字,意思是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口”象石块之形(非口舌字),不成字。王筠说:“石与果一类,本以象石形,而此形多矣,乃以厂定之。”(说文释例象形)这说明合体象形的产生是由于区别象形形体的需要,即加上一个表示同类事物的字,使所摹写的对象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