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总结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211196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型发展总结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转型发展总结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转型发展总结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转型发展总结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转型发展总结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型发展总结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发展总结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转型发展年度总结报告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 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盘山脚下,占地 1000 亩,建筑面积 25 万平方米,是“京津国际文化产业教育 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坚持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 与时代接轨的办学理念,以教育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 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优化为重点、以应用型、复合型、原创型 人才培养为特色,逐步形成具有地域优势和文化产业特征的学科 专业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 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艺术与传媒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具 有较高

2、水平、较大影响力、特色突出的高等艺术院校。目前,学科专业建设趋于成型,构建了艺术与传媒教育的基 本框架。现开设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动画、 录音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戏 剧影视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舞蹈学、视觉传达设计、 公共艺术、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等本 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 5100人。、办学定位与治理结构()办学定位我校以培养国家急需的文化艺术与传媒类本科层次的应用 型人才为主要办学定位。自2009 年以来,学校一直将办学目标 定位于应用型高等艺术院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设置专 业,紧密与市场接轨,瞄准社会发展需

3、求,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 型、复合型、原创型,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品牌,不断增 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 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在学校“十三五”规划中再次 明确了办学定位:“立足京津、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着力培 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 人才”。这一定位得到了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师生 的认同。(二)治理结构我校董事会由北京歌德永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代表 3人、天 津体育学院代表 3人、独立学院教职工代表1人,共7人组成。 其中举办方北京歌德永乐发展有限公司推荐的三位代表中有 2 人具有企业和行业背景,教职工代表

4、 1人具有行业背景。为做好 专业建设工作,优化专业结构,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学 校成立了校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学校学科专业规划与建 设,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有来自行业或企业的专家。(三)制度建设 我校不断探索促进转型发展的制度体系的建设,努力从专业 设置、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考试制度 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目前,学校制定的各项规划和制度都体现 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理念,制度文件中也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发展的相关措施。学校将逐步积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经验,不断完善相 关配套制度。二、专业与课程(一)专业建设学校根据“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高素质应用

5、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了应用型的类型定位,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将专业发展建设与所服务区域、 行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 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改革探 索,强化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加强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学 校与北京盛致天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银河长兴影视文化传 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一九零五营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合 作关系,跟踪产业主流技术和国际标准,谋求教学内容、师资队 伍、实训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企业支持,确保教师专业技术的前沿 性、人才培养的高标准、高质量。根据学校艺术类专业为主的特 点,设立了天下盘山、文成公主、

6、运河情等多个校企合作实践教 学项目。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我校将“应用型人才”定位明 确写入培养目标中;努力打造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 动画等特色专业,推动广播影视专业集群建设。近年来,我校根 据国家政策引导与地方经济需求,新增电子商务、影视摄影与制 作等多个应用性较强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年招生 1500余人,2017 年招生人数排在前 10位的是:播音与主持艺 术200人、音乐表演170 人、广播电视编导160 人、表演150 人、戏剧影视文学 120 人、舞蹈表演 100 人、影视摄影与制作 100人、舞蹈学 60人、视觉传达设计 50人、动画45人。(二)课程体系

7、我校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有机结合,将社会经 济发展和产业人才需求作为课程改革的驱动,逐步整合相关的专 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加快优质课程建设,引入慕课在线课程平台,不断完善学生选课 机制,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 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等广泛应用,尝试通过校企合作联 合开发专业课程。三、人才培养(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转变人才培养思路,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1

8、条主线、2个课堂、3 个层次 +众创空间(简称T23 + 1”)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创 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场所建设,为满足广播影视及新媒体、文 化创意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于 2015 年秋创建了广播 影视制作综合实验区,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资金总投入三千万 元;2017年又投入一千多万元购置了 10讯道高清电视转播车。 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的管理,逐步将行业企业的 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大力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近年来我校学生利用众创空间获取专利和知识产权数量不断增 加,在国家和天津市文艺展演、学科竞

9、赛中多次获奖。2016和 2017 年,我校连续两年有学生入围全国“互联网+”大赛决赛。(二)学生就业状况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 1074人,毕业生就业人数 为 1046 人,就业率为 97.39%,自主创业学生人数 48 人,创 业率为 4.5%,并且带动创业人数约 300 人。2017 届毕业生就 业去往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就业361 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4.51%,其中省内就业人数为128 人,占 就业总人数的12.2%。根据2017 届毕业生向学校反馈的就业材 料经过整理分析,艺术学类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度为 84.20%, 管理学类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度为

10、96.48%,文学类专业专业与 就业岗位相关度为 90.23%,全校各专业与就业岗位总体相关度 87.21%。(三)社会评价2017 年通过对毕业生离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62.10%的毕 业生对自己的毕业去向满意,76.81%的毕业生对我校的教学培 养计划表示满意。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了 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和使用评价,我校对用人单位 的人才使用情况进行追踪调查。2017 年通过对 100家用人单位 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 达到 93.88%,我校毕业生的各项职业能力都得到较高评价,其 中专业基础、人际沟通能力两方面的满意度评价分别

11、达到 91.07%和 86.89%。由此可见我校的专业设置、实践能力的培养都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四、办学条件(一)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1.实验室建设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效地将理论知识 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我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 ,建校以来, 有计划、有步骤地投重资建设实验室 , 经过短短几年, 已经取得 了显著的成效。学校目前建成以“广播影视制作综合实验区”为核心的传媒 艺术实验室系统,包括广播级设备的广播直播室、影视配音室, 先进的全场景真三维虚拟演播厅,装备电视台导播系统的电视导 播室,影院级电影电视审看室等多个数字化广播影视传媒实验 室,以及艺术语言实验室、幼儿教育

12、实验室、综艺排练厅、新闻 演播室、纪录片工作室、室内剧摄影棚、影视配乐与音乐录音棚、 影视节目后期编辑室、大型舞台合成剧场、黑匣子实验剧场、 MIDI 工作室、电钢琴工作室等实践教学设施,能够满足广播电 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传媒与 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同时为众创空间提供广播电视节目 制作、影视剧拍摄、影视配音配乐、戏剧音乐舞蹈节目排演、传 媒艺术教育培训、电商广告制作等创意研发服务。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为培养我校传媒艺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保证实践性教学 活动的充分实施,我校按照创新办学理念、密切校企合作、引导 师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思路,建设了以“众创空间

13、”为核心,校企 合作为补充的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众创空间建筑面积 1 万多平方米,形成以我校教师与学 生注册公司为主体,部分企业参与为补充的组合模式。空间集成 5 个自主创新创业运营实践平台:影视戏剧群、演艺公司群、设 计创意群、教育培训群、电商公司群。结合我校“123 + 1 实 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实现市场机制下 的创新创业实战历练的重要实践基地。(二)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为提高创新能力,丰富艺术实践,增加表演经验,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建立了与学校专业对接紧密的实习实践场 所。目前学校通过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与企业共同建立了 多个影视、传媒、动画等专业的实

14、训室,与电影、电视制作公司 合作拍摄了 56部影视剧和微电影,与天津市旅游局、蓟州区旅 游局建立了旅游文化产业合作项目,联合打造了天下盘山大 型山水实景演出实践基地,多次参加文成公主红男绿女 等大型歌舞剧的演出。(三)办学规模与经费投入近年来,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大对实习、实训、实践 经费支出力度。对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均给予了倾斜 支持,对产业行业发展急需的相关专业的给予重点扶持。我校属 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目前在校生5000 余人,生均经费支出 为21500元,生均实习、实训及实践经费支出为 600元;教学 仪器设备值 3000 万元,年增长 10%以上。学校努力探索多元 投

15、入机制,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吸引社会投入, 优化调整经费支出结构,不断向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实习和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倾斜。五、教师队伍(一)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学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师资结构,完善并严格实 施教师准入制度,有计划的将人才引进向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 倾斜。目前教师总数309 人,校生师比为16.43:1。教师中副高 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教师数为 91人,占教师总数的30%;硕士 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数为177人,占教师总数的 59%。(二)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建设 我校积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尝试引进行业专 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16、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 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 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我校将逐步探索“双师双能型”教 师队伍建设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企业专家+专 业教师的专业师资培训和“产学研”机制,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师 资队伍的建设。六、应用型科研及成果转化 学校重视应用型科研建设,由学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及盘山 学者牵头担任课题负责人,带动学校教师进行应用型课题研究。 2017 年关于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调研以应用型艺术 高校为例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与创新创业改革对策研究民 办高校(独立学院)科研机制创新研究等应用型科研项目顺利 结题;教师在国内刊物公开发表优秀电视娱乐节目主持语言特 点分析生态学语境下动画创作观念的再思考浅谈王振义 的昆曲剧目创作及影响等共 34 篇应用型科研论文。为鼓励 教师参与应用型科研的积极性,学校每年都有专用科研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