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平衡针要穴[范文模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11115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平衡针要穴[范文模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2022平衡针要穴[范文模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2022平衡针要穴[范文模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2022平衡针要穴[范文模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2022平衡针要穴[范文模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平衡针要穴[范文模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平衡针要穴[范文模版](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衡针要穴范文模版 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2、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

2、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3、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4、突出快速针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5、突出即时效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6、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

3、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7、突出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8、突出穴名通俗化 穴位名称通俗易懂。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9、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 a、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不易晕针。 b、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不会

4、刺伤脏器。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3急救穴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4胃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5偏瘫穴定位。耳尖上3厘米。 6鼻炎穴定位。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7牙痛穴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8明目穴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9醒脑穴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 11肺病穴定位。

5、此穴位于前臂掌侧,碗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 12痔疮穴定位。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挠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13胸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 14降糖穴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15踝痛穴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 16咽痛穴定位。此穴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17颈痛穴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18指麻穴定位。位于手部,半握拳第五掌骨中点处。 19感冒穴定位。半握拳,此穴位与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 20

6、痛经穴定位。在胸骨柄正中线,1/2处,相当于四肋间隙。 21面瘫穴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22神衰穴定位。位于脐窝正中。 23痤疮穴定位。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下。 24疲劳穴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25乳腺穴定位。位于肩胛骨中心处,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 26肩背穴定位。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 27耳聋穴定位。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 28肩痛穴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29腹痛穴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阳陵泉处)。 30过敏穴定位。位于屈膝位的髌骨上角上2寸处

7、,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31肘痛穴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32癫痫穴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 33精裂穴定位。位于委中穴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 34肾病穴定位。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35腕痛穴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36头痛穴定位。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37降压穴定位。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38膝痛穴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 第二篇: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

8、技术 王文远作者单位:100026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中心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1989年曾获全军科技二等奖、“十五”被列为国家级中医药

9、标准化招标课题。1适应证 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1.1西医诊断标准 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功能活动受限;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x线检查阴性。 1.2中医诊断 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紧;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1.3孕妇禁用。2治疗方法简介2.1操

10、作方法 2.1.1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2.1.2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2.1.3针刺方法 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2.1.4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2.2技术关键环节 2.2.1肩痛穴定位必须准确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的

11、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 2.2.2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 2.2.3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2.2.4快速针刺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 2.2.5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 2.3治疗时间及疗程发病2周以内者,每日针1次,14次为1疗程;发病24周者,每日针1次,21次为1疗程

12、;发病4周以上者,每日针1次,28次为1疗程。 3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晕针是针灸常见的副作用,针刺“肩痛穴”,只需3秒,时间极短,发生晕针的概率很小。病人首次就诊应让其卧床治疗,以防晕针。4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4.1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可配合适度的功能锻炼,否则会增加新的炎症和水肿。 4.2在急性期、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推拿按摩、火罐、刮痧、针灸针刀,药物封闭、理疗烤电等,都会加重肩关节的急性炎症和水肿。 4.3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觉,可以通过交叉针刺膝痛穴

13、缓解。5特点 取穴少,痛苦小;见效快、疗效高;操作简便、易于普及;安全性较高;突出人体自身平衡。6临床研究结论 找出了治疗肩周炎肩部软组织损伤的专病专穴“肩痛穴”;突出即时效应,针刺当时见效率达90;提出针刺神经支或神经干产生的针感效应假说;采用单穴疗法;针刺经验穴肩痛穴,临床治疗380例,有效率94.1。肩痛穴治疗组疗效与传统取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无副作用。本法安全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篇: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技术 第二期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解剖:

14、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针刺手法。(滞针)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快速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病情较重、病情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歌诀。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技术关键环节 1.定位准确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 2.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 3.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