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11099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山东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 丁维升汉语是世界上最深邃、最伟大的一种语言,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细心品味。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推敲就两三年,让人佩服。叶圣陶先生说:“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词不离文,文不离词。毫无疑问,这里的文就是文本,这里的词就是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一、换词比较,品悟真情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语感。语感是在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不断地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教学时,我们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语言

2、文字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通过比较品味,品味词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意识。如开国大典一文中:“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不难发现,这四句话反复出现了五次“一齐”,教师反问学生:“这五个一齐可否改为一起?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一齐”是表示动作一致,整齐划一,而“一起”则没有这种感

3、觉。“为什么人们的动作是如此整齐划一?”教师继续追问学生。进行比较,品悟到原来是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才会有这样的统一动作;宣告表明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人们对此无比激动、兴奋、欢喜的心情是一致的;人们面对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连脱帽、肃立的动作都一致。我们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对比推敲,学生就能加深对“一齐”的体验,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高,从而品悟到“一起”与“一齐”的情感差异。开国大典是一片新闻通讯稿。讲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三十万人参加开国大典的事件。新闻通讯稿比一般文体讲究用词。细读文本可见作者笔端处处流露出那种激昂、兴奋溢于言表的情感。当然

4、就要斟词酌句了,是需要细细考究的,用“一齐”而不用“一起”就可管中窥豹了。通过比较品悟,不仅深入体会到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自豪的内心,这种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就达成情感共鸣了。二、同词辨析,体会差异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情感之美,往往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对于一些相同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对比揣摩,品出关键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番茄太阳”一文中,“温暖”一词出现了两次,但两处的含义是否一样,就值得师生仔细推敲了。一处是“每当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这一处的“温暖”是作者看到小女孩一家人之间的和睦关爱而产生的感

5、受,那这里的“温暖”是怎样的一种温暖呢?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就能知道作者是一位身患残疾,孤身一人来到陌生城市流浪的作家,看到这一幕,作者心中当然会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而另一处中的“温暖”,是作者听了盲童明明的话,感受到了明明美好的心灵,明明的话让流浪在外、独自飘零的作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从而激发起对生活的信心。这两个“温暖”经过推敲辨析,学生就能品味到遣词用语的精妙,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中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复出现的相同词语加以辨别品味,更能准确理解、感受不同的内涵。三、扣紧词眼,训练语感槐乡五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五月是槐花飘香的

6、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融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这一主题自然地生发开去。教学时,我引领学生紧扣词语“清香”“醇香”“浓香”展开品析,从“清、醇、浓”中学生感悟到香气越来越浓:师:走进槐乡,我们看到槐花的美,感受到槐乡孩子的乐,你闻到了什么呢?(香)师:(板书:香)课文中是用哪些词来描写香的?师:(出示文中的清香、醇香、浓香)读读这三个香。师:(打乱顺序出示:醇香、浓香、清香)这样排列行不行?读读看。师:(三个香渐大出示)是呀,三个香一个比一个浓,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有感情地朗读。师:(出示清香、醇香、浓香)越来越香,香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三个“香”的

7、差异?从正常排序指名读到打乱排列顺序品味读,再到渐大出示体会读,紧扣词眼,层层剥笋,逐步感受到作者精当的用词,写出了槐乡的芳香浓郁。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句“越来越香,香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将作者蕴藏在省略号中的体验自然地挖掘出来。这样紧扣词眼的品味,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四、联系生活,品悟文字语文课,教师应准确解读文本。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品味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重点词句如一幅幅画面,真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煞费苦心”,引领学生感受那画面的真情美、意境美。如搭石一课中“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8、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教学这段话时,我抓住关键词,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师:(出示该语段)请看这幅画面。你们从哪个词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生:协调有序。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是呀,没有什么人指挥,人们的行动却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生读诗)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

9、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诗)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生再次融情朗读)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先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协调有序”的字面意思,后来师生反复充分合作地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体会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学生真正经历了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揣摩,心灵上受到了人文的浸润。五、细读文本,品味词句语文课,教师要

10、慧眼识珠,精心选择课文中值得揣摩品味的语言,让学生推敲传神的字眼,品评优美的句式,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玩味精妙的构思,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咀嚼富有个性的对话,并从中感悟课文的意蕴、主旨。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紧扣下面语句品味小兴安岭的美丽。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抽出”和“嫩绿”写出色彩的鲜嫩,准确地表现出叶子初长的特征。“小鹿在溪边散步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侧着脑袋欣赏”,既安然恬静,又顽皮可爱,而且有了人的意识,人的情感。“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11、,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句中的“密密层层”作者原来是用“密密麻麻”,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动?“密密麻麻”虽然写出枝叶的茂密,但有纷乱、芜杂之感,而“密密层层”不仅写出枝叶的葱茏繁茂、层层叠叠,又没有纷乱、芜杂之感。“封”字不能改作“盖”。“盖”字有由上而下覆盖的意思,而小兴安岭树木繁多,枝叶不仅将上面的天空遮盖住,而且上上下下的空间都被浓密的枝叶封闭得严严实实,因此“封”字既准确又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的景象。“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小兴安岭的雾很浓,它从地面生成,自下而上蔓延开来,范围跟森林一样广,逐渐使整个森林沉没在浓雾里,“浸”既写出雾之浓,也写出雾之广。

12、“太阳出来,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为何将“金光”比作“利剑”?阳光能穿透繁茂严实的森林,的确如“利剑”一般。阳光穿过树叶的空隙,形成一道道细而长的金色光束,形状犹如“利剑”一般。“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里用“飞舞”而不用“飘落”,“飘落”是被动地随风而落,“飞舞”是主动地欢快地舞蹈,不但写出落叶在秋风中的优美姿态,也表达了一种活泼、欢乐的情趣,流露出作者对秋天小兴安岭的喜爱。 语文课,师生共同品析语言文字,要把自己放入文本描述的特定语境中,并要把自己当成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研析表现的思想情感,换位思考用词的巧妙和准确。如此,方能与作者共鸣,

13、习得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技术。六、咀嚼文字,培养语感我们爱喝雪碧、可乐,一边喝一边咂一咂滋味,越咂越浓。读书也要咂咂语言文字的滋味,让学生也像喝饮料一般咀嚼文字。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清晰、丰富、敏锐的语感品质。如教学第一场雪时,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雪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雪的美、雪的大。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咀嚼和品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画面。咱们交流交流,读完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使你有何感受?学生根据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谈自己看到的画面,

14、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觉得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很美。此时,我相机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你体会到美的?学生读完课文三、四自然段后纷纷发言:从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体会到了第一场雪的美。 师:“粉妆玉砌”是什么意思?“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写出了什么? 生:用白色的粉来装饰,用玉石砌成。 师:结合课文谈谈本课是用什么来装饰? 生:用雪来装饰。 师:那还可以说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白茫茫的世界。 生:雪白的世界。师:那课文中为何要用粉妆玉砌的世界而不用白茫茫的世界呢? 生:因为用这个词把雪写活了。 师追问:怎样写活了?

15、生:雪就像一位化妆师,他把大地、房屋、山川、河流打扮得像玉石砌成的一样。 师:是啊!你体会得真好!这个词不仅把雪写活了,还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感情呀? 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语文课,教师一定要把重点词句训练,当作教学的突破点。真实有效的咀嚼文字,往往会给语文课生成亮点和光彩,让学生“润物细无声”中形成语感。 七、围绕文字,品词析句要想让品词析句真正显效,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引导。请看天游峰的扫路人品词析句的片段:师:同学们,作者章武初写这段话时除了用“抛”字,还试着用“垂”“挂”“扔”等字来替换,可最终还是选择了“抛”字,为什么?生:用“扔”字显得太重了,与

16、“银丝”不太吻合。生:用“抛”字有笔直的感觉,更能突出天游峰的陡峭。师:可是“垂”和“挂”也给人笔直而下的陡峭之感呀,为什么不用?生:我注意到了“飘飘悠悠”这个词。我觉得用“抛”字感觉好像有个神仙站在空中用力地抖动一根细细的飘带,更能体现出九百多级石梯在空中摇摇晃晃、非常危险的感觉。生:我从“仿佛风一吹就会断掉似的”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抛”字用得很精准,只有“抛”字才能表现出石梯那种陡峭、窄小、轻飘的感觉。生:“垂”“挂”“扔”等字眼都有静态之感,而“抛”字则把那九百多级石梯在空中晃晃悠悠的动态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师:看,天游峰险得让人心惊胆寒,作者写得生动精妙,同学们品得深刻到位。让我们用心地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