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名胜古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11079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名胜古迹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东名胜古迹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东名胜古迹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东名胜古迹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东名胜古迹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名胜古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名胜古迹(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名胜古迹大汶口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

2、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彩陶盆(大汶口文化)山东齐长城遗址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它最早载于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长城为齐王齐桓公所建,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源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古

3、济水河东岸,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全长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长清县境内有两条齐长城,即主线和复线。主线西起孝里,经双泉、马山、万德与泰山相连,复线均在主线以南长清与肥城、泰安交界线上。两道长城之间为屯兵营房和石砌通道,城墙一般高5米,厚2.5米,城墙内侧有守城马道,高4米,宽2米,马道下依墙建石屋。长清境内齐长城共约97.8公里,翻越山头294座。齐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它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长清县境内的

4、大峰山峰顶有齐长城遗址1300余米,是全国齐长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又因大峰山曾是鲁西抗日根据地和长清第一届县委诞生地,亦是有大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奎文阁、金蟾洞等30多处人文景观和60多种珍禽异兽生活在万亩林间形成的自然景观的省级森林公园。长清县委、县政府决定把齐长城旅游区的开发作为西线旅游建设的龙头,成立了长清县齐长城旅游区管委会,并着手修复齐长城,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及中国长城开发的第二个旅游区。仰天山发现战国齐长城遗址沂水境内一段齐长城,从沂山南麓泰薄顶入境,经沂水,全长120余华里。齐长城穆陵关遗址位于沂水县城东于沟乡、马站镇、圈里乡、杨庄乡、富官庄乡境内,占地面积4600余公顷,为

5、古齐国所建长城的一段。穆陵关一段大都建在山岭上,城墙为混合沙土夯筑,基宽3-5米,保存较好的有4段:穆陵关东西两段各5公里,杨庄镇东、西沟子至凤鸣峪一段长4公里,垛庄光光山一段长1.5公里。高矮不等,最高处一段即穆陵关东段,高出地面1-2米。穆陵关是齐长城的重要关隘,自齐国始,历代均视为战略要地,派兵驻守。今尚存明嘉靖年间修葺关楼时所立石碑。穆陵关山谷峻狭,古称“齐南天险”。登关四览,沂水、沭水尽收眼底,长城遗址逶迤起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1978年,齐长城穆陵关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穆陵关原有关楼、常将军庙,今已坍塌,旧址犹存。北有平顶山,相传是齐王巡行时的驻址。关北约2公里又有

6、第二道城墙,对这段长城当地广泛流传着常将军的故事。传说当时齐宣王派一位姓常的将军带领民工修长城,常将军曾和民工说定,他走到哪长城就修到哪里,当快修到穆陵关时,常将军想到家中看望一下,但忘记与民工说明,便拐弯向北走去,民工就跟着把长城修到了常将军家草亭村。后齐宣王得知,便以私自探家误修长城之罪杀了常将军。不久楚军北上攻齐,攻破了穆陵关一段长城,但却被第二道长城挡住,齐国才免遭损失。齐宣王认识到多亏常将军误修的第二道城墙,于是下令建庙、铸像以作纪念。清沂水县志记载:“常将军曾为五郡牧,姓常,名元通,因筑城失主意斩之县城西北岘山岭有台如城垣,东西不计数里,疑即将军筑。”穆陵关在古时即是该地区数百里内

7、一大景观。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于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

8、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一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孔府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

9、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孔庙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东经1165830”-北纬353642”。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

10、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培养谒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串在

11、一条中轴线上,左有对称,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子思想的深奥。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第四进以后庭院,建筑雄伟,黄瓦、红墙、绿树,交相辉映,既喻示出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而供奉儒家贤达的东西两民,分别长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山东名胜古迹2009-07-03 10:47孔庙共

12、有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古建面积约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金元碑亭、明代奎文阁、杏坛、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寝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点,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长度依次递增,六铺作里跳减二铺,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外观相同等。正殿庭采用廊庑围绕的组合方式是宋金时期常用的封闭式祠庙形制少见的遗例。大成殿、寝殿、奎文阉、杏坛、大成门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结构,也是比较少见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细部做法灵活,根据需要,每间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长不一,甚至为了弥补视觉上的空缺感,将厢栱、万栱、瓜栱加长,使同一建筑物相邻两间斗栱的栱长不一,同一柱头科两边栱长悬殊,这是孔庙建

13、筑的独特做法。孔庙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44块,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文字有汉文、蒙文、八思巴文、满文,书体有真草隶篆,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碑刻中有汉碑和汉代刻字二十余块,是中国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礼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张猛龙碑、贾使君碑是魏体的楷模。此外还有孙师范、米芾、党怀英、赵孟頫、张起岩、李东阳、董其昌、翁方纲等人的法书,元好问、郭子敬等人的题名,孔继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书法丛帖玉虹楼法帖等。孔庙碑刻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孔庙著名的石刻艺术品有汉画像石、明清雕镌

14、石柱和明刻圣迹图等。汉画像石有90余块,题材丰富广泛,既有人们社会生活的记录,也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样,有线刻、有浮雕,线刻有减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线地;浮雕有深有浅,有光面,有糙面。风格或严谨精细,或豪放粗犷,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明清雕镑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减地平镌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减地平镌图案多为小幅云龙、凤凰牡丹,清雍正帝七年刻,崇圣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构图优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遗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龙柱;大成殴前檐十柱,每柱高达六米,最为高大,崇圣祠二柱龙姿矫健,云形活泼,水平最高。另外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的浅浮雕云龙石陛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圣迹因为

15、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据孔庙宋金木刻增补而成,由曲阜儒学生员毛凤翼汇校、扬州杨芝作画、苏州石工章草上石,共一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迹,是我国较早的大型连环画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两千多年来,曲阜孔庙旋毁旋修,从未废弃,在国家的保护下,由孔子的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与帝王宫殿相埒的庞大建筑群,延时之久,记载之丰,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孤例。孔林孔林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县城北2公里处,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

16、“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孔林中神道长达1000米,苍桧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元时代所植。林道尽头为“至圣林”木构牌坊,这是孔林的大门。由此往北是二林门,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达三、四米,长达7.3公里,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墙内有一河,即著名的圣水洙水河。洙水桥北不远处为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享殿之后,正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