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11005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谈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个人修养直接作用于学生,所谓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中国需要教育家,更需要大批人格修养合格、专业素养也合格的教师。专制时代的“师道文化”有极为复杂的内涵,教师被尊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却相当模糊。近现代社会长期仅仅将中小学教师作为一种“奉献”的职业讴歌赞颂,而没有将教师的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专业去认识。教师在这种文化中生存,经久也会随俗,自甘平庸,把自己的职业视作无足轻重。 提升精神境界和专业素养,是当今教师修养的主课。要让社会敬重教师,教师必须敬重自己的职业,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发展。在蓬勃开展的课改中,如何

2、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应当是广大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师专业素养的严峻现实:问题丛生 最近笔者在课改试验区就新教材使用作调研时,和一些教师作了交流。对于课改,教师普遍反映负担加重,除了应试教学的压力,教师专业素养差,不适应课改是重要原因。教师的专业进修状况也令人担忧。特别使我感到迷惘的,是相当一批教师反映不会上选修课,对一些选修课教材难以把握。以语文学科为例,很难相信,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阅读史记会有困难;也很难相信,高中教师会公开表示对唐诗宋词“没兴趣”,认为鲁迅作品“太难懂”、“没意思”。如此素质的教师却要肩负课改重任的现状,逼使我们不得不首先思考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在课改伊始,应当对教师

3、的专业素养作必要的考察,制订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 为了尽可能地把问题说清,我们不得不问出这样的疑问:什么是“专业”?学科教学专业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什么专业需要“发展”?这些问题至今还没能进入多数教师的视野。实际情况是:作为一个学科,现代教师学自身的知识体系目前还不是很明晰,究竟什么是教师需要的“素养”,目前还没有得到公认的解说。 尽管暂时缺乏精确的调查,但是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状况堪忧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从教师整体学历的统计数据看,似乎都是合格的。随着高校普遍扩招,本科师范院校毕业生已呈过剩趋势。城乡中小校教师学历普遍提高,在城市小学,3 5岁以下的教师持本科学历的比例持续上升。但是我们不能不

4、看到的是,在大规模的扩招和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中,高校一些学科教学质量已有所下降。虽然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学校在聘用时对师范生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主要表现为学历方面的要求(尽管大家都知道学历高不一定能胜任高中教学)。高学历者到中学任教固然是好事,但是必须适应中学教育教学。近年笔者接触一些应聘的硕士研究生,发现他们本科学习阶段的成绩比较差,而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恰恰是师范教育的基本课程。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江苏省县以下行政单位的学校,随着高中扩招,有相当一部分没有高中任职资格的初中教师开始到高中任教。 目前教师业务素养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笔者最为熟悉的语文教

5、学领域,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有三大问题。 教师“教书”但不“读书”。近年我在一些进修班向学员作口头调查,多数教师如实地反映“没有阅读时间”,一部分反映“不知道读什么书”,甚至有教师不知道本学科有哪些专业杂志。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是阅读的指导者,也就是说,他个人在阅读选择和读书方法上应当“有一套”。然而实际上教师的阅读能力、阅读积累往往并未达到可以作为指导者的水平,如果由他“指导”,则完全可能成为误导。这样的教师 缺少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指导功利型的应试阅读。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专业素养好、阅读视野广阔的教师 的阅读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教师自身需要具备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推荐阅读材

6、料要有眼光。学生尊敬教师,他也会注意教师敬重什么样的作者;学生选择什么样的读物,和教师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来自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把最好的、也是最适合发展学生素养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但是在应试狂潮的影响下,教学畸形发展,教师的阅读引领作用日渐弱化,这种弱化和教师“教书”但不“读书”有直接关系。 教师“教写”但不“会写”。许多语文教师没有把提高写作能力当作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许多省市有条例规定,中学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提交5篇论文(含教学案例), 其中3篇论文须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或获省市三等以上奖云云。但是这些规定日趋软化,有的省区在特级教师评选中,对论文质量和数量均降低了要

7、求。而一些部门趋利而 动、收取费用、胡乱评奖,或用增刊形式,面向中小学教师,发售版面,刊发无价值的文章。为数相当多的教师对评职称要提交论文意见很大,认为一线教师没有必要发表什么论文,却没有认识到“高级职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教师一二十年没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无论如何,是不能把“工作忙”作为托辞的。在一些地区,部分申报高级职称甚至特级教师称号者所提交的论文令人无法卒读,那些交了评审费就可以获奖、得一纸证书的论文基本靠东拼西凑,有的甚至有科学性错误,有很多文章的语言让人不敢想象出自教师之手。甚至有这样的尴尬:教师的一般写作能力还不如学生,曾有中学生作文杂志编辑叹息:学生习作文采斐然,教师的评语

8、却文理不通,不知所云。 教师“研考”但不“研修”。应试教学的泛滥对教师专业发展极为不利。教育界以外人士和教育界内部的外行总把高考看成中学教育的“高精尖”,一些教师也自认为带高三毕业班是一种地位,这是极无见识的。这种误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放弃专业发展的机会,把高考评价作为工作上唯一的追求。追求升学率的趋向,落后的考试模式与录取方式,容易以表面的成绩掩盖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事实。目前的学校教学评价方式还在沿用社会“成王败寇”的原则,素质较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一旦通过高考来评价,往往并无太明显的优势,而一些实际专业素养平平的教师通过“狠抓死揪”,其学生在高考中也能获得不低的分数。这

9、就在客观上造成部分教师以钻研高考为能事而忽视业务修养的局面。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社会偏见、经济原因和应试教学的压力,也在于教师自身缺乏发展意识,相当多的教师陶醉在经验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经历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是在长达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内不更新知识,不观察世界,不接受新理念,不研究新问题,使一些教师的教学遭到学生的冷眼。同样处在并不理想的大环境中,一些基层学校的教师却能关注教育教学动态,关注理论前沿动态,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进修的机会。相反,在一些综合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除了对出国进修、观摩感兴趣,其他进修机会宁可放弃。审视这样的教师队伍,再展望新一轮课改的前景,有识之士

10、无不忧心忡忡。 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契机:课程改革 国家推行课程改革,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各地陆续开始使用新编教科书,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开始了。毋庸讳言,课改的困难很多,但是如果不改,后果则将是灾难性的。教师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对待课改?如何在这次改革中抓住机遇?应当有怎样的个人追求?寻求什么样的发展?是近一时期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而形成新的观念,只有靠不断的学习与探索。 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专业,主动寻求发展。有发展自己的意识,才有可能获得发展。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不关心课程改革,也不熟悉课程标准,有些教师甚至不熟悉正在使用的教科书,这就很难实

11、现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的专业除了学科专业外,还包括其“教师”这一专业。41年前的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40年前的中国正处在“文革”初期,教师连起码的职业尊严也无法保证,根本没有可能“严格地、持续地学习”。在“文革”结束后的百废待兴时期,教师旧有的知识和技术尚能维持职业形象,而到了教育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那些旧有的赖以维持教学的知识和技术已经落伍,逐渐有了“充电”之说,“严格地、持续地学习”才成为

12、一种可能。形势的发展需要教师抓住契机,主动寻求专业发展。 教师需要抓住课改的契机,在教学中学习。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多年来教学方法上是否有所改进,教学效率是否有所提高,个人是否认识到指导教学的理论修养方面的欠缺,等等,只要教师常常作如此思考,很可能形成重新启动学习的动力。新教科书的使用也为教师画出了新的起跑线。为什么一些教师对新教材始终难以接受?他未必真的是认为旧教材好,他是反对一切新的、对他的教学形成压力的理念和事物。他非但从不主动探索和研究问题,而且在思想上总是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凡是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内容,他往往不经思考地反对。在课改中,这样的教师始终处在被动状态。 海德格尔指出:

13、教难于学,因为教所要求的是学:让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主要内容是“学”本身,这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而非其他。正因为如此,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善于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能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往往取决于他本人的教学素养。课改的关键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建立适应教学革新的新的思维。有经验的教师会认识到这样的现实:学生的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他们不主张让学生孤立被动地读书,而是主张教会他们“找食吃”,要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别是保证他们的阅读时间),通过广泛阅读,积累感悟,获取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自己应当

14、首先是个“自主学习者”。 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在阅读教学的引导上,教师的素养有时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己首先是读书者,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有丰富的阅读体验,有厚实的阅读积累,不断有新的阅读发现,他才有可能懂得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他才可能建立阅读观念,他才可能形成一套有效的阅读教学法。教师是引领者,因为对学生而言,教师的阅读和理解都有示范作用。 老话说“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种所谓“一桶水”与“一瓢水”的关系,长时间以来得到教育界广泛认同;而从发展的眼光看,教师的“一桶水”该是什么样的“水”,则很值得研究。按说这桶水应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才行,否则三五年教下来,水

15、桶早就见底了。更何况在新的时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在早期曾被形象地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传播速度迅速,世界一下变小,大量的信息汹涌而来,学生学逢其时,借助网络,如虎添翼,在信息的占有上,未必逊于教师,他获得信息的方式,甚至有可能超过教师,因而他所需要的也就远远不止是“一瓢水”。语文教师毕竟是有专门知识的人,他在了解专业知识体系方面,在审美能力方面,在阅读的选择方面,应当比学生有优势。有朝一日,教师不再具备这样的优势,也就是说他将丧失立身之本。故而教师在阅读积累上要有新的追求,一定得以源头活水作为他的“一桶水”。 教师有相应的文化学术知识,教学中就有可能有所发现与创新,学生也就

16、能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在文言文教学中,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现今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是着眼于考试,重“言”轻“文”,不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历史知识,学生只能死记文言知识,古文在他看来不过是一些别别扭扭的语言现象,古代文化历史在他脑海中依旧是一片空白。而如果教师稍有古代历史文化方面的学养,就不会满足于让学生这样学习。在他看来,一篇文言文就可能是一个时代的标本,如左传中的觳之战是史传的经典,真正够得上内容上的“博大”和语言文化上的“精深”,如果仅仅把它作为文言知识篇章,是极大的浪费。学生在学了觳之战之后,如果他能从春秋时代“国”与“国”的战争中看到政冶智慧,从皇武子的外交辞令中看到语言艺术,从弦高犒师看到中国古代商业的规模,从先轸的“不顾而唾”看当时的君臣关系,等等,那么学习文言文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