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案例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10729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案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数加 减法的教学案例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还原教材的本来面目,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下面是小数加 减法的教学案例中的两个片断。片断一:老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的超市购物,并把购物清单带进课堂。师:你购买了哪些物品?从购物单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继而,教师展示学生1的购物清单。飞龙超市购物清单2004.09.15 15:42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小计青蛙525牙刷(套) 1 3.36 高露洁三重功效牙

2、膏 (盒) 1 11.90 总数量:2 应收:15.26客付额:50 找零:34.74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买一套牙刷和一盒牙膏共要多少钱?生2:一盒高露洁牙膏比一套青蛙牙刷贵多少钱?生3: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随着学生的提问、回答,板书算式:3.3.+11.9011.903.365015.26片断二:师:以上这些算式该怎样计算?请自己选一道试试。语音刚落,学生兴趣盎然,立刻行动起来。师:请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好。生4:我选第一道算式,先把3.36元和11.90元改写成用分作单位,然后进行整数加法运算,结果是1526分,也就是15.26元。师板书:

3、3.36元=336分 11.90元=1190分 3 3 6 + 1 1 9 0 1 5 2 6师: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数学头脑!生5:我也选第一道算式,做法是11.90就是11元9角,3.36元就是3元3角6分,把相同单位对齐相加,结果是15元2角6分,即15.26元。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元 3角 6分 + 11元 9角 15元 2角 6分生6:我选择第2道算式。列竖式计算时,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着上面的小数点在差里点上小数点。 1 1. 9 0 3. 3 6 8. 5 4师:为什么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生6: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

4、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性质不变。减数的小数部分比被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多时,不方便减,就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师:你真聪明!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汇报。生1: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分别把元、角、分对齐。生2:因为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点对齐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生3: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师: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5、?反思:1、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2、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

6、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上面的教学实例启示我们:创设情境,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落实新课标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

7、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香滨小学校 祁蛟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八册33页例。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第八册学习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的内容,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两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今后小学学习分数等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8、初步掌握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会用把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的方法进行验算;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创设情境,蔡利琦同学和周旭同学两个人互相询问对方的的钱数并说出两个人之间的倍数关系,来猜测两个人各有多少钱? 由于小学生仍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考虑怎样做好这个过渡,在教学中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

9、来,有助于帮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这道题,还有利于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之后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之后进行检验。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那种做完题不知对错的做法是后患无穷的。首先从方程的角度来检验,然后再让这两个同学把钱拿出来让大家看一下,果真,结果正如我们预料,同学们感到非常有趣,而且兴奋异常,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再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叙述两个人的关系呢?有的同学说,我们还可以告诉大家蔡利琦是周旭

10、的5倍,比周旭多8元钱,那么该怎样解答呢?同学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好多的解题方法,并进行比较概括找出自己喜欢的解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进行适时的练习,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本堂课,在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反馈上,和环节的处理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也恳请领导和各位老师能够帮助我,使我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能够熟练的驾御课堂。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

11、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

12、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

13、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成功的苹果教育经常看到一些严格的

14、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很多很多,对学生的评价却很低很低,使得家长误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很差而常常训斥孩子;而学生老是看到自己本上是鲜红的“x”, 自我感觉越来越差,对学习日渐失去了信心,变得畏畏缩缩,自然少了那份应有的天真。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做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样是评判学生的分数,他却把作业的最低线定为“甲下”,好一点的就毫不犹豫地给“甲”,再好一些的就是“甲上”。写得整洁美观的,再加上一个“苹果”,写得特别用心或者解题有新意的,加上两个“苹果”。当然,所谓的“苹果”,只不过是一个刻成苹果状的小印戳而已。这种看似“画饼充饥”式的评分方法,使原本“丙丁”的学生带回去的作业簿中也有了“甲”的佳绩,这样一来,孩子欢天喜地,家长也开心得不得了。所有的孩子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孩子们常聚在一起翻开作业比谁的苹果多,并为了能得更多的苹果而在暗地里较劲。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孩子,爱才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正确的表扬与赞赏。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少一些“正经”,多一点欢颜;少一点“刻薄”,多一些变通与关爱,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